4.7.1 传染病及其预防 教案 2025-2026学年八年级生物学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7.1 传染病及其预防 教案 2025-2026学年八年级生物学上册

资源简介

《第一节 传染病及其预防》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精准界定传染病的概念,能准确区分传染病与非传染性疾病的差异。
条理清晰地阐述传染病流行的三大核心环节 —— 传染源、传播途径与易感人群的内涵。
3 通过剖析真实传染病案例(如校园水痘暴发、社区诺如病毒感染事件),提升观察、分析问题及归纳总结的能力。
4 以小组为单位完成 “校园传染病防控方案” 设计任务,锻炼团队协作能力与知识实践应用能力。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
深刻认识传染病对个人健康、家庭生活及社会秩序的影响,树立主动预防传染病的意识。
培养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如正确洗手、科学佩戴口罩),增强社会责任感,主动参与公共卫生防护工作。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传染病流行的三大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的具体界定与实例对应。
预防传染病的三类核心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的实际应用。
(二)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场景,准确区分传染源、传播途径与易感人群(如 “携带诺如病毒的学生”“被病毒污染的餐具”“未接种疫苗的同学” 的环节归属)。
基于实际需求,设计科学、可操作的传染病预防方案(如针对校园春秋季常见传染病的防控方案)。
三、教学方法
情境创设法、案例研讨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直观演示法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资源:包含水痘、诺如病毒感染、肺结核等传染病的科普动画,传染病流行环节示意图(动态版),校园传染病防控实景图片(如食堂消毒、教室通风)。
案例素材:整理 “某小学水痘暴发事件”“社区诺如病毒聚集性感染” 等真实案例的文字资料与时间线。
探究任务卡:设计 “校园传染病防控方案设计表”,包含 “防控环节”“具体措施”“实施主体”“预期效果” 等栏目。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5 分钟)
展示 “某小学因水痘暴发,部分班级停课” 的新闻截图与家长沟通群聊天记录,提问:“同学们,为什么一所学校里会有多名同学陆续得水痘?这种疾病和我们平时不小心擦伤皮肤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学校要采取停课措施呢?”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自由发言,根据学生的疑问(如 “水痘会传染吗?”“怎么避免得水痘?”),自然引出本节课主题 —— 传染病及其预防,激发探究欲望。
(二)新课讲授(30 分钟)
1. 传染病的认知与区分(8 分钟)
(1)呈现 “疾病分类卡片”(包含水痘、近视、糖尿病、肺结核、骨折 5 种疾病),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 “是否会从一个人传给另一个人” 为标准,将卡片分为两类,并说明分类理由。
(2)各小组展示分类结果,教师结合学生回答,明确传染病的定义:由病原体(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可在人与人、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同时对比非传染病(如近视由用眼习惯导致,无传染性),强调传染病的 “传染性”“流行性” 两大核心特点。
(3)补充常见传染病的分类:按传播途径分为呼吸道传染病(如肺结核、流感)、消化道传染病(如诺如病毒感染、细菌性痢疾)、接触传染病(如水痘、手足口病)、血液传染病(如乙肝、艾滋病),结合每种类型的传播场景(如 “诺如病毒通过被污染的食物传播”)加深理解。
2. 传染病流行的三大环节(12 分钟)
(1)以 “某小学水痘暴发事件” 为线索,播放动态演示动画:“一名同学感染水痘病毒后未及时隔离(传染源),在班级内打喷嚏,病毒通过飞沫扩散到空气中(传播途径),同班未接种水痘疫苗、免疫力较低的同学吸入飞沫后感染(易感人群),最终导致多名同学患病。”
(2)结合动画,逐环节拆解讲解:
① 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如 “感染水痘病毒的同学”“携带狂犬病病毒的流浪狗”,强调 “病原体的携带者” 是核心特征。
② 传播途径:病原体从传染源转移到易感人群的路径,常见类型包括空气飞沫传播(如水痘、流感)、饮食传播(如诺如病毒)、接触传播(如手足口病)、生物媒介传播(如蚊子传播疟疾),结合 “被水痘患者污染的文具”“未煮熟的被污染食物” 等实例说明。
③ 易感人群:对特定传染病缺乏免疫力的人群,如 “未接种水痘疫苗的儿童”“老年人”“体质虚弱者”,解释 “免疫力低下” 是易感的关键原因。
(3)设置 “环节判断小游戏”:展示 “携带诺如病毒的学生”“被病毒污染的水杯”“未戴口罩的同学”“患流感的老师” 4 个场景,让学生快速判断属于哪个环节,教师即时纠错并讲解,强化理解。
3.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10 分钟)
(1)承接上一环节,提问:“既然水痘的传播需要‘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那我们只要破坏其中一个环节,是不是就能阻止水痘扩散?具体可以怎么做?”
(2)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 “如何阻止小学水痘扩散” 展开讨论,结合案例中的时间线(如 “发现首例患者后”“班级出现多名患者后”)提出措施,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结合三大环节思考。
(3)各小组分享讨论结果,教师梳理总结预防传染病的三类措施:
① 控制传染源:对传染病患者进行隔离治疗(如 “让水痘患者居家隔离至痊愈”)、对病原体携带者进行检疫(如 “对流感患者进行症状监测”)、对患病动物进行处理(如 “捕杀携带狂犬病病毒的动物”)。
② 切断传播途径:做好环境消毒(如 “对水痘患者接触过的桌椅、文具消毒”)、保持卫生习惯(如 “饭前便后洗手”“咳嗽时用纸巾遮挡口鼻”)、规范处理污染物(如 “妥善处理诺如病毒患者的呕吐物”)。
③ 保护易感人群:接种疫苗(如 “接种水痘疫苗、流感疫苗”)、增强体质(如 “坚持体育锻炼、保证充足睡眠”)、避免接触传染源(如 “水痘流行期间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
(4)展示 “校园防控水痘的实际措施” 图片(如 “接种疫苗宣传海报”“教室每日通风记录”“隔离观察室设置”),让学生匹配对应的预防环节,加深措施与环节的关联认知。
(三)巩固探究(7 分钟)
基础检测:出示 2 道情境选择题,检验知识掌握情况:
(1)某同学出现诺如病毒感染症状(呕吐、腹泻),学校让其居家休息,该措施属于( )
A. 控制传染源 B. 切断传播途径 C. 保护易感人群 D. 以上都不是
(2)为预防手足口病,学校要求食堂对餐具进行高温消毒,该措施针对的传染病流行环节是( )
A. 传染源 B. 传播途径 C. 易感人群 D. 病原体
小组探究:发放 “校园传染病防控方案设计表”,以 “预防校园春季流感” 为主题,让小组合作填写方案(至少包含 3 项措施,分别对应三类预防环节),5 分钟后各小组派代表简要介绍,教师从 “科学性”“可操作性” 进行点评,补充完善(如 “在食堂设置‘分餐取餐’提示,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四)课堂总结(5 分钟)
采用 “问题回顾法” 梳理核心知识:“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传染病具有什么特点?它的传播需要哪三个环节?要预防传染病,我们可以从哪三个方面入手?”,引导学生集体回答,形成知识框架。
结合当前季节常见传染病(如春季流感、手足口病),强调:“预防传染病不是某一个人的事,需要我们每个人养成良好卫生习惯,也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守护大家的健康。”
(五)布置作业(3 分钟)
实践任务:和家长一起检查家庭卫生习惯,找出 1-2 个可能存在的 “传染病传播风险点”(如 “生熟食物未分开存放”“毛巾共用”),共同制定改进方案,并记录 3 天的执行情况。
资料探究:查阅资料,了解 “肺结核” 的病原体类型、主要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下节课以 “肺结核防控小卫士” 的身份进行 1 分钟分享。
六、板书设计
第一节 传染病及其预防
传染病是什么?
定义:病原体引起,可传播(人 - 人 / 人 - 动物)
特点:传染性、流行性
分类:呼吸道(流感)、消化道(诺如)、接触(水痘)、血液(乙肝)
传染病怎么传播?
传染源:散播病原体的人 / 动物(如患水痘的学生)
传播途径:病原体转移路径(飞沫、食物、接触等)
易感人群:缺乏免疫力的人(如未接种疫苗的同学)
如何预防传染病?
控制传染源:隔离治疗、检疫(如居家休息)
切断传播途径:消毒、卫生习惯(如洗手、通风)
保护易感人群:接种疫苗、增强体质(如锻炼、睡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