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四 多位数乘一位数2. 笔算乘法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四 多位数乘一位数2. 笔算乘法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教学设计)- 2025-2026学年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2024)
一、教材定位与学情分析
项目 内容
教材位置 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乘法(二)》第1课时
前置基础 已熟练口算整十数乘一位数(如 30×4),掌握两位数组成(几个十、几个一),会用竖式计算表内乘法。
生活经验 超市价签、公交人数、团体操队列等场景常出现“几十几乘几”的问题,学生有感性体验但缺系统算法。
认知特点 处于“具体形象—表象—抽象”过渡期,需要借助“分一分、算一算、合起来”的直观操作内化算理;注意力持续约 8–10 分钟,需分段设问、及时变式。
易错预判 ①十位乘得的积写错位(如 24×3 把“6”写在个位);②个位满十忘记向十位进位;③进位小数字号过大,与原有十位数字混淆。
二、核心素养目标
1. 数感
能借助位值视角把两位数拆成“几个十与几个一”,感悟“分—乘—合”的运算结构,形成对两位数乘一位数结果大小的合理估计。
2. 运算能力
掌握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的通用算法,能正确记录并处理一次进位,能在 40 秒内独立完成 2 道标准题(如 43×5、68×7),正确率不低于 90%。
3. 推理意识
能用“先算几个一,再算几个十”或“先算几个十,再算几个一”两种顺序解释计算过程,通过对比发现“结果相同”,初步体会算法多样性背后的运算律。
4. 应用意识
能把“每排 12 人,共 4 排”这类校园真实问题抽象成 12×4,并用竖式解答后回归情境解释“48 人”的含义。
三、教学重难点
类别 具体描述
重点 理解并掌握“个位乘—处理进位—十位乘—合并”的笔算程序,能用简洁的竖式记录全过程。
难点 正确判断“哪一位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并把进位数字与原有乘积相加,避免“重算”或“漏加”。
四、教学准备(仅限教师自身)
教师课前在黑板右侧预留 80 cm×50 cm 演算区;左手持白色粉笔、右手持黄色粉笔,用颜色对比突出“进位”小数字;心中预演 3 种学生典型错例,准备即时对比订正。
五、教学过程(40 min)
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板书/呈现
0'–3' 情境导入 口述:“学校运动会入场式,每排 12 人,要走 4 排,一共多少人?” 停 2 秒,追问:“如果不用加法,你能快速算出来吗?” 口答 12×4,有人喊 48。 激活已有口算经验,暗示“今天要把更难的两位数乘一位数也算得这样快”。 左侧黑板:12×4=48(口算)
3'–5' 任务升级 把 12 改成 23,再问 4 排。追问:“口算有点吃力了,怎么办?” 有学生提议“列竖式”。 制造认知冲突,引出“笔算”需求。 23×4= (红色问号)
5'–10' 探究算法①——分拆口算 引导:“把 23 看成 2 个十和 3 个一,分别乘 4,再合起来。” 师生同步记录:3×4=12,20×4=80,80+12=92。 学生口述过程,教师板演。 用旧知“分拆”搭好桥梁,为竖式“两层楼”埋下伏笔。 右侧:3×4=12 20×4=80 80+12=92
10'–12' 算法②——竖式雏形 教师示范竖式:先写 23,再写 ×4,横线。问:“先算哪一位?” 生答“个位”。板书 3×4=12,在个位写 2,1 小字记旁边。 学生伸出右手食指,空中模仿写“2”与进位“1”。 把“口算进位”外显为“小数字”,降低抽象度。 竖式半成品:23×4 2(进位小 1)
12'–15' 算法②——完成竖式 追问:“接下来算谁?” 生答“十位”。教师用黄粉笔写 2×4=8,再加进位 1 得 9。强调“8+1”是“同一时刻”完成。 学生齐答“九十二”。 让学生看到“进位不是最后加,而是紧接着加”。 完整竖式:23×4=92
15'–18' 第一次即时练习 出示两题:31×5、42×3。要求:独立写在练习本,限时 90 秒。教师巡视,用铅笔在进位处画小圈,发现典型错。 学生埋头笔算。 趁热打铁,暴露“漏加进位”“位置写错”两类错。 黑板下方空白,待会儿贴错例
18'–20' 错例会诊 投影(教师手举练习本)两例:①31×5=155(正确);②42×3=126(正确)。再举错例:42×3=186(把 4×3=12 全写在十位)。请生找“哪一步不合理”。 学生抢答:“12 个十是 120,不可能只有 86。” 用“估算”反证,强化“位值”意识。 用白粉笔圈出“18”中的“1”,打×
20'–25' 二次探究——进位升级 出示 68×7。先让学生估:“比 420 大还是小?” 生估“大”。教师追问:“个位 8×7 会怎样?” 生答“56”。教师示范:个位写 6,向十位进 5(用黄粉笔写小 5)。再算 6×7=42,加 5 得 47。 学生边拍手边齐说“四百七十六”。 把“一次进位”升级为“满几十进几”,突出“5”是“5 个十”。 竖式:68×7=476(小 5 黄色)
25'–28' 变式对比 同时板书 23×4 与 68×7 两竖式,问:“都是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有什么不一样?” 生归纳:有时进 1,有时进 5,关键看“个位乘积满几十”。 学生口述,教师用红粉笔框出“进位数字”。 提炼“进位量”由个位乘积决定,为后续“连续进位”奠基。 红框:小 1、小 5
28'–32' 综合练习 三轮接力:①27×6;②39×8;③54×3。规则:每组前 3 排写①,中 3 排写②,后 3 排写③,写完立即举左手。教师随机点 3 人报答案,全班用手势判断“√”“×”。 学生奋笔疾书,气氛高涨。 高密度、低时间,检验“进位”掌握度;用“手势”快速反馈,节约时间。 黑板左侧记录每组正确人数
32'–35' 课堂小结 提问:“谁能用三句话把今天笔算秘诀讲给同桌?” 归纳:先个位,乘积满几十就进几;再十位,乘完别忘加进位;最后合起来,估算检验防大错。 学生互说,教师抽查 2 人。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固化程序,形成“可迁移”的元认知。 右侧黑板:口诀条(白粉笔)
35'–38' 当堂达标 小卡片 3 题:47×5、36×9、28×4。要求:竖式完整、进位小字、答案写横式。限时 3 分钟。教师下座即批,正确即盖“☆”章。 学生低头冲刺。 形成“学完即测”闭环,确保 90% 当堂过关。 教师手执“☆”印章
38'–40' 布置作业 口述:“课后 A 组 4 题巩固,B 组 2 题选做,明早第一节收。” 内容见“课后作业”栏。 学生记录。 控制总量,兼顾基础与弹性。 无板书,避免干扰
六、课后作业(预计 15 分钟)
A 组(必做)
1. 用竖式计算:
① 25×3 ② 46×7 ③ 53×6 ④ 69×8
2. 估一估,在括号里填“>”或“<”:
39×7 ( )280 48×5 ( )250
B 组(选做)
3. 想一想:用 1、2、3、4 这四个数字(每个只能用一次)组成一道“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式,使乘积最大。写出算式并算出得数。
订正要求
竖式必须写进位小字;
如果做错,在错题旁用红笔写“错因”两个字并一句话说明原因;
明早上交前同桌互查签字。
七、教学反思(供教师课后手写)
本课用“运动会队列”贯穿始终,学生情绪高;错例会诊环节用“估算”反证,比单纯讲“格式”更有效。但 68×7 的“进 5”仍有 4 人写成小 6,源于口算 8×7 时背错得 54,下次课前需用 5 秒快闪口算热身。作业 B 组意在“数字排列”,预计 30% 学生能尝试,可拍照留作拓展素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