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数量关系——加减法的关系》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三年级上册数学西师大版一、教材定位与学情分析本课位于西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数量关系》第一课时,是学生第一次系统接触“加减法互为逆运算”这一核心概念。此前,学生已能熟练口算100以内进退位加减,会列竖式计算三位数加减法,能借助条形图、线段图描述“部分—整体”情境,但对“减法是加法的逆过程”仅停留在生活经验层面,尚未上升到结构化的数学理解。调研显示,班级42人中,约七成学生能用“倒着算”验证减法结果,却说不清“为什么可以倒着算”;近半数学生把“验算”当成教师规定的程序,而非内在需求。因此,本课把“让学生经历由情境到算式、由算式到逆运算、由逆运算到结构化的抽象过程”作为主线,引导其在真实问题中自发产生“用加法验证减法”的需要,进而把“加减互逆”纳入自己的认知网络。二、核心素养目标1. 数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总量—部分—另一部分”之间的依存关系,能根据数量大小合理预测运算结果的范围。2. 量感:借助统一单位的线段图、数轴图,直观感知“增加”与“减少”的可逆性,建立“往回跳”与“倒着算”的对应。3. 符号意识:理解“a+b=c”与“c-a=b”“c-b=a”是同一数量关系的不同符号表达,能灵活选用等式记录并解释现实情境。4. 推理意识:经历“猜想—举例—归纳—表达”的完整过程,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并运用这一结论进行验算与变式。5. 应用意识:面对“少多少个”“原来有多少”等生活问题时,能主动构建加减模型,自觉用逆运算检验答案合理性。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建构“加减法互逆”的结构化理解,会用三种形式(情境、图形、符号)表达同一数量关系。难点:把“倒着算”的经验上升为“逆运算”的数学结论,并迁移到三位数乃至更大数的验算与问题解决。四、教学准备教师:研读教材例题与习题,设计递进式问题串;准备0—1000的空白数轴纸条,便于现场生成。学生:教科书、练习本、铅笔、橡皮;课前无任何额外资料,确保课堂生成真实。五、教学过程(40分钟)(一)情境导入 5′教师板书“图书角”三个大字,口述:周三中午,图书角原有故事书186本,午间又送来35本,现在有多少本?学生独立口算,教师随机点3人报得数,追问:得221对不对?怎么快速确认?学生说出“再算一遍”“交换加数”等方法,教师顺势记录:186+35=221。接着教师继续口述:还是这个图书角,下午放学前发现少了35本,还剩多少?学生脱口而出“186”,教师追问:你怎么算得这么快?学生回答“把35本还回去”“倒着减”。教师板书:221-35=186。教师用红粉笔把两个算式框在一起,抛出问题:为什么第二个算式可以“倒着”得到第一个算式的第一个数?学生陷入思考,课堂进入探究。(二)自主探究 10′1. 举例:教师请学生在练习本上任写一道三位数加两位数的算式,算出和,再写一道减法算式,使减数与前面加数相同,差等于前面的另一个加数。2. 观察:学生完成后,教师让同桌交换检查,看是否满足“倒着回去”的关系,并挑选4组不同例子板书到黑板上,如:478+56=534 → 534-56=478305+87=392 → 392-87=3053. 发现:教师引导学生横看、竖看,提问:这些例子有什么共同点?学生归纳出“和做被减数,加数做减数,得另一个加数”。教师追问:如果换过来,用和减另一个加数呢?学生继续验证,发现仍然成立。4. 表达:教师让学生用“如果……那么……”的句式把发现说完整。一生答:“如果一道加法算对了,那么用和减去一个加数,一定得到另一个加数。”教师点头,板书:加法算对了 → 减法能回去。5. 提升:教师把“→”换成“ ”,告诉学生:数学家用双向箭头表示“可以互相推出”,加减法就是这样一对“好朋友”。(三)图形验证 8′1. 教师拿出0—1000空白数轴,先贴186刻度,再向右跳35小格,终点贴221。问:如果我想回到186,怎么办?学生说“向左跳35格”。教师在221处向左画弧线,标-35,回到186。2. 教师把弧线擦掉,追问:如果我从221向左跳186格,会到哪里?学生口算“35”,教师在数轴上验证,发现正好落在35刻度。3. 教师让学生闭眼想象:把186和35两条线段接成长条221,再“剪掉”其中任何一段,必然剩下另一段。学生用手势比划“接”“剪”,在头脑中完成动态操作。4. 抽象:教师在黑板画一条大括号,标注“整体221”,下面分两小段“186”“35”,用不同颜色粉笔写“+”“-”,学生齐说:整体-部分甲=部分乙,整体-部分乙=部分甲。5. 小结:教师用一句话点破:图形上的“剪回去”、数轴上的“跳回去”、算式上的“倒回去”,都是同一回事——加减法互逆。(四)符号建构 7′1. 教师板书一般式:a+b=c,让学生写出对应的两个减法算式。学生齐答:c-a=b,c-b=a。2. 教师追问:如果已知c-a=b,能写出哪个加法?学生答:a+b=c。教师继续追问:如果已知c-b=a 呢?学生发现还是回到a+b=c。3. 教师用红粉笔把三组等式圈在一起,命名:加减法“铁三角”。学生跟读:知道其中两个数,一定能求出第三个数。4. 变式:教师擦去c,问:如果只知道a和b,能求谁?学生答c。教师擦去a,问:如果知道b和c,能求谁?学生答a。教师再擦去b,学生脱口而出求b。5. 内化:教师让学生闭眼默想“铁三角”5秒,再睁眼,在练习本上默写一遍,检查是否写得完整、对称。6. 口答游戏:教师随口说“345+278=623”,学生立刻对“623-345=278”“623-278=345”;教师再说“900-456=444”,学生对“456+444=900”。全班节奏越来越快,声音整齐,形成条件反射。(五)验算应用 6′1. 教师出示教材第42页例2:学校购进一批图书,运来285本,还剩?本,一共418本。学生读题后,教师问:这道题求什么?学生答“运来285本后还剩多少”。教师追问:题中“一共418本”是什么量?学生答“整体”。2. 学生独立列式:418-285=133。教师巡视,发现个别学生算成“285-133”,让其口述思路,纠正“整体-部分”模型。3. 教师提出:不重新竖式计算,怎样验证133对不对?学生说出“133+285应该得418”。教师让学生口算加法,发现确实等于418,验证成功。4. 教师板书:减法算完 → 用加法验;加法算完 → 用减法验。学生齐读。5. 提速:教师让学生用“铁三角”方法,在30秒内完成教材第43页第1题前两个小题,要求写出验算式。学生完成后,同桌互换,用红笔在正确的验算式旁画小星星,错误则圈出并改正。6. 统计:教师随机抽3本投影口述,学生用手势“√”“×”判断,全班反馈正确率,课堂气氛高涨。(六)错例辨析 3′教师投影一道学生课前作业中的真实错例:523-168=365,验算式写成365-168=197。教师问:这道验算式对吗?学生发现“整体”365比“部分”168还小,违背生活常识。教师追问:正确的验算式应该怎么写?学生答:365+168=523或523-365=168。教师强调:验算不是走形式,而是用“铁三角”关系再算一次,位置写错就会闹笑话。学生点头,在练习本上用红笔重写一遍,加深印象。(七)课堂小结 1′教师让学生用一句话说出今天的最大收获。学生七嘴八舌:“加减法可以互相验算”“知道两个数就能求第三个”“图形、数轴、算式都说同一件事”。教师总结:加减法是一对“ reversible”的好朋友,今后不管数多大,只要记住“铁三角”,就能随时检验、随时求解。(八)当堂检测 3′教师口述两道题,学生只写答案和验算式,不抄题:1. 704-259=( ),验:( )2. ( )+386=625,验:( )教师计时90秒,收齐后快速浏览,课后将错因归类,为下一课“加减法关系在解决问题中的灵活应用”提供依据。六、板书设计数量关系——加减法的关系186+35=221221-35=186221-186=35铁三角:a+b=c c-a=b c-b=a验算:减法算完 → 用加法验;加法算完 → 用减法验七、课后反思(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