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初中数学人教版(2012)九年级上册21.3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课标分析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本节内容着重培养学生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数学建模思想。课标要求通过流感传播、药品成本下降、封面设计等真实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增长率问题()、面积问题()等典型模型,掌握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方程()的过程。教学中需强调检验解的合理性(如舍去),比较不同变化率(与对应值)的差异,并鼓励多角度设元简化计算(如探究3的比例设元),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运算能力,体现数学的工具性价值。教材分析本节课通过探究传染病传播、药品成本下降率和封面设计三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建立一元二次方程模型解决现实中的数量关系,体现方程思想的应用价值。教学过程以问题驱动,引导学生经历“设未知数—列方程—解方程—检验”的完整建模过程。本节内容承接此前学习的一元二次方程解法,是对方程工具性的深化应用,也为后续学习二次函数的实际应用打下基础。通过分析增长率、几何图形等问题,学生不仅能提升抽象建模能力,还能增强对数学与生活联系的理解,发展逻辑推理和运算求解能力,学会从数量关系角度全面分析变化趋势,为高中阶段进一步学习函数与方程的应用奠定坚实基础。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掌握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及实际应用,具备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并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如直接开平方法、配方法和公式法,能够进行基本的代数运算与化简,同时此阶段学生逻辑思维逐步成熟,具备一定的抽象概括和分析能力,能理解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但对复杂情境中等量关系的提取仍存在困难,本节课要求学生能从传染问题、成本下降率、图形面积等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模型,理解“平均变化率”“面积比例”等实际意义,通过设未知数、列方程、解方程并检验解的合理性,提升建模意识与应用能力,帮助学生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有效工具,增强数学建模与问题解决能力。教学目标能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一元二次方程模型,掌握利用方程解决传播、增长率等问题的方法,提升数学建模与运算能力,发展符号意识和逻辑推理核心素养。理解平均变化率与平均变化额的区别,会求解成本下降率等实际问题,增强数据分析观念,提高对百分数变化的理解力和实际比较分析能力。能结合几何图形特征设未知数并列方程,解决面积比例问题,强化空间观念与代数应用能力,培养几何直观和数学建模素养,提升综合分析与问题解决能力。重点难点重点:会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决传播、增长率及图形面积等实际问题,掌握解题步骤。难点: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等量关系并列出方程,根据实际意义取舍根。课前任务1.知识回顾:上节课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回忆直接开平方法、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的步骤。用配方法解,检验对解法的掌握。2.预习教材:阅读教材探究1 - 3,了解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传播、增长率、图形面积等实际问题。圈出分析思路、列方程步骤,把设未知数、列方程等关键内容记在预习笔记,标记疑问处。3.问题思考:在流感传染问题中,若开始有2人患流感,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人传染人,两轮后有多少人患流感?思考如何用一元二次方程表示数量关系,课上交流。课堂导入同学们,先来看这样一个有趣场景:在一个热闹的聚会上,最初有1个人会一种独特的舞蹈动作,第一轮他教给了若干人,第二轮这些人又分别教给相同数量的人,最后共有49个人会这个舞蹈动作,那每轮平均1个人教会了几个人呢?这其实和我们今天要学的知识密切相关,像这类实际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来求解。一元二次方程和之前学的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一样,能帮我们解决很多生活中的数量关系问题。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深入探究如何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探究新知(一)知识精讲首先,我们来探究流感传染问题。设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个人。开始时只有1个人患流感,第一轮传染后,患病人数变为人。这些新感染的人又成为第二轮传染的传染源,每人再传染人,因此第二轮后总患病人数为。根据题意,两轮传染后共有121人患病,可以列出方程。解这个方程得到,(舍去),说明平均每人传染10人。接下来我们研究药品成本下降问题。设甲种药品的年平均下降率为,则两年后的成本可以表示为。根据题意有,解得,即年平均下降率约为22.5%。同样方法可以计算乙种药品的年平均下降率。最后来看书籍封面设计问题。如图21.3-1所示,封面长27cm,宽21cm,中央矩形与封面保持相同长宽比9:7。设上下边衬宽为cm,左右边衬宽为cm,则中央矩形尺寸为cm×cm。根据边衬面积占封面面积1/4的条件,列出方程,解得。(二)师生互动教师提问:在流感传染问题中,如果第一轮传染后患病人数是11人,那么第二轮后患病人数会是多少?这与我们解得的x=10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第一轮后11人,说明x=10。第二轮后应该是11+11×10=121人,正好符合题目条件。教师追问:在药品成本问题中,为什么不能直接用下降额来比较两种药品的成本变化情况?学生思考后回答:因为两种药品的初始成本不同,下降率能更准确地反映变化幅度。就像100元降20元和1000元降200元,下降额不同但下降率相同。(三)设计意图通过三个实际问题的探究,帮助学生理解一元二次方程在解决增长率、面积分配等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体会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通过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本质,理解不同比较方法的适用性,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新知应用例1:一个人患了流感,经过两轮传染后共有121个人患了流感,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几个人?解答:我们来一步一步分析这个问题。第一步:理解题意最开始有1个人患了流感。每轮传染中,每个患者都会传染给相同数量的人(设为 人)。经过两轮传染后,总共患流感的人数是121人。要求的是:每轮平均一个人传染了多少人?即求 。第二步:用代数式表示各阶段的感染人数第0轮(初始):有1人患病。第一轮传染:这1个人传染了 个人。所以第一轮结束后,总共有 个人患病。第二轮传染:此时已经有 个病人,每个人又传染 个人,那么第二轮新传染的人数是 。所以,两轮之后总共患病人数为:第三步:列方程根据题意,两轮后共有121人患病,所以:展开并整理:两边开平方:解得:第四步:检验解的合理性不合实际,因为一个人不可能“传染”负数个人。所以舍去 ,只取 。答: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 个人。总结1.题目考查内容①一元二次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建模与应用;②通过分析传播过程建立数量关系;③解方程后的实际意义判断(舍去不合理解)。2.题目求解要点①设未知数 表示每轮每人传染人数;②分轮次写出累计感染人数的代数表达式;③列出方程 并求解;④结合实际背景舍去不符合题意的解。例2:两年前生产1t甲种药品的成本是5000元,现在是3000元;乙种药品两年前是6000元,现在是3600元。哪种药品成本的年平均下降率较大?解答:我们要比较的是“年平均下降率”,不是简单的金额减少,而是按百分比逐年下降的比例。第一步:明确概念区别下降额 ≠ 下降率例如:从100降到80,下降额是20,下降率是但如果是每年按相同比例下降,就要用增长率/下降率模型,也就是指数型变化,公式为:其中 是年平均下降率, 是年数。本题中 年。第二步:求甲种药品的年平均下降率设甲种药品年平均下降率为 ,则:两边同时除以5000:开平方:由于 (成本不能为负),取正根:所以甲种药品年平均下降率约为 22.5%。第三步:求乙种药品的年平均下降率同样设乙种药品年平均下降率为 ,则:两边除以6000:和甲一样!所以乙种药品年平均下降率也约为 22.5%。第四步:结论虽然乙种药品年平均下降额是:大于甲的1000元,但它们的年平均下降率相同!答:两种药品的年平均下降率相同,约为22.5%,所以下降率并不一定随下降额增大而增大。总结1.题目考查内容①平均变化率与平均变化额的区别;②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增长率/下降率问题;③实际问题中方程解的意义解释。2.题目求解要点①使用公式:原量 × = 现量;②正确列出方程并求解;③理解“下降率”是相对值,不能仅凭下降金额判断快慢;④得出结论:下降额大,不代表下降率大。例3:如图21.3-1,一本书封面长27 cm,宽21 cm。正中央是一个与封面长宽比例相同的矩形,四周彩色边衬所占面积是封面面积的四分之一。上、下边衬等宽,左、右边衬等宽。求四周边衬的宽度(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解答:我们先理解图形结构和条件。已知信息:封面尺寸:长27 cm,宽21 cm;中央矩形与封面相似,即长宽比相同:;四周边衬面积占总面积的 ,所以中央矩形面积占 ;上、下边衬等宽,左、右边衬等宽。目标:求上、下边衬和左、右边衬的宽度。第一步:设未知数设上、下边衬宽为 cm,左、右边衬宽为 cm。为什么这样设?因为中央矩形要保持 的比例,所以我们让边衬宽度也按 来分配,便于保持对称性和比例一致。那么中央矩形的:长 = 原长 - 两个上/下边衬 =宽 = 原宽 - 两个左/右边衬 =第二步:列方程中央矩形面积应等于封面面积的 :封面面积:中央矩形面积:列方程:计算右边:左边展开:代入方程:移项:为简化,两边同除以63:再乘以4消小数:第三步:解方程用求根公式:化简根号:所以:计算近似值():检查哪个解合理:若 ,则上边衬宽 cm,接近总长27 cm,显然太大,中央区域会变成负数,不合理。所以取于是:上、下边衬宽: cm左、右边衬宽: cm答:上、下边衬宽均为约 1.8 cm,左、右边衬宽均为约 1.4 cm。总结1.题目考查内容①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几何面积问题;②相似图形比例关系的应用;③合理设元以简化运算。2.题目求解要点①根据中央矩形与封面相似,设定边衬宽度成比例(如 和 );②用整体减边衬得中央区域尺寸;③根据面积占比列出方程;④解方程后检验解的合理性(排除过大或导致负长度的解)。板书设计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探究1:流感传染问题设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人传染人第一轮后患病人数:第二轮后患病人数:方程:解:,(舍)三轮后患病人数思考探究2:药品成本下降率问题甲药品 设年平均下降率为方程:解:,年平均下降率约22.5%乙药品下降率及比较思考探究3:封面设计问题封面长宽比,设上、下边衬宽cm,左、右边衬宽cm中央矩形面积是封面方程:整理:解:教学反思本节课围绕一元二次方程的实际应用展开,通过探究流感传染、药品成本下降率和封面设计三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经历“建立模型—解模—解释应用”的完整过程,体现了数学建模思想。教学设计紧扣课程标准,注重问题情境的真实性和思维的递进性,成功激发了学生探究兴趣,提升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能较好地理解如何设未知数、列方程并结合实际意义检验解的合理性。值得肯定的是,课堂注重对比反思,如在探究2中引导学生区分下降额与下降率,培养了数据分析观念。但部分学生在探究3中对几何关系的代数转化存在困难,说明空间与代数的综合应用仍需加强训练,后续可优化设元方法的引导,提升建模效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