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6.3.3 余角和补角 教学设计一、内容和内容解析1.内容本节课是2024年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第六章《几何图形初步》中的6.3.3 余角和补角,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和性质.2.内容解析在之前对几何图形初步的学习中,学生已认识直角、平角及掌握比较角大小的方法.本节课在此基础上引入余角和补角的概念,余角是指若两个角的和等于 90°(直角),这两个角就互为余角;补角是指若两个角的和等于 180°(平角),这两个角就互为补角.余角和补角反映的是角与角之间的数量关系,这是学生首次深入探究两个图形的数量关系,为后续探究余角、补角的性质以及解决相关几何问题奠定基础.同时,这也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需要强调的是,互为补角和互为余角的概念仅关乎角的数量关系,与角的位置并无关联.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及性质.二、目标和目标解析1.目标(1)理解余角和补角的概念,能在图中找到一个角的余(补)角,能求一个角的余(补)角.(2)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性质,能运用余角与补角的性质解决问题.2.目标解析对于目标(1),通过对余角和补角概念的学习与图形观察分析,学生能理解余角和补角的概念,能准确在图中找出一个角的余(补)角,能依据概念正确求一个角的余(补)角.对于目标(2),通过对余角和补角性质的探究推理过程,学生能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性质,能熟练运用余角与补角的性质解决相关问题,包括在复杂图形中识别和运用性质进行角度的推理计算等.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学情方面,学生已掌握角、直角、平角的定义,也会比较角的大小及计算角的和差.但本节课是对角与角关系的深入拓展,此前学生接触的图形多有共同顶点或公共边,而余角、补角作为数量关系,两角位置可分离,这易导致学生概念混淆.并且学生刚踏入几何学习门槛,对几何图形的一般研究方法尚未完全掌握,用数学语言表达思考过程存在困难,图形语言、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薄弱环节.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理解余角、补角概念中与位置无关这一要点;通过余角、补角的性质的推导和应用,初步掌握图形语言与符号语言之间的相互转化..四、教学过程设计(一)新知引入【问题1】在一副三角尺中,每个三角尺都有一个角是直角,那么另外两个锐角的和有什么特点?答:另外两个锐角的和为90°.【问题2】观察剪刀从张开到合拢的过程,∠1与∠2的和有什么特点?答:∠1与∠2的和为180°.【设计意图】本环节选取学生熟悉的三角尺与剪刀为载体,既通过实物将抽象的角的和差关系具象化,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情境、降低认知门槛,又以 “两角和为 90°”“两角和为 180°” 的问题结论为后续余角、补角概念铺垫,同时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归纳规律,在感知知识本质的过程中锻炼观察与提炼数学规律的能力,契合数学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逻辑.(二)新知讲解知识点1 余角和补角的概念1.余角的概念: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90°(直角),就说这两个角互为余角,简称这两个角互余,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余角.符号语言:∵∠1+∠2=90 ,∴∠1与∠2互为余角.反之也成立:∵∠1与∠2互为余角,∴∠1+∠2=90 .2.补角的概念: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180°(平角),就说这两个角互为补角,简称这两个角互补,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补角.符号语言:∵∠3+∠4=180 ,∴∠3与∠4互为补角.反之也成立:∵∠3与∠4互为补角,∴∠3+∠4=180 .【小结】1.判断两个角是否互余(补),唯一标准是它们的度数和是否为 90°(180°),与它们的位置无关. 因此,互余(补)是两个角的数量关系,而不是位置关系.2.余角、补角是成对出现的,单独的一个角、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角之间不能说互余或互补.例如,当∠1+∠2+∠3=90°时,不能说∠1,∠2,∠3 互余.【小试牛刀】图中给出的各角中,哪些互为余角?哪些互为补角?解:互为余角的角是 10°和 80°、30°和 60°,互为补角的角是10°和 170°、30°和 150°、60°和 120°、80°和 100°.知识点2 余角和补角的性质【思考1】∠1与∠2,∠3都互余,∠2与∠3的大小有什么关系?猜想: ∠2=∠3解:理由如下:∵∠1与∠2, ∠3都互为余角,∴∠2=90 -∠1,∠3=90 -∠1,∴∠2=∠3.【小结】同角的余角相等.【思考2】∠1与∠2互余,∠3与∠4互余,如果∠1=∠3,那么∠2和∠4 相等吗?为什么?猜想: ∠2=∠4解:理由如下:∵∠1与∠2互余,∠3与∠4互余,∴∠2=90 -∠1,∠4=90 -∠3,∵∠1=∠3∴∠2=∠4.【小结】等角的余角相等.【思考3】如图,如果∠1与∠2,∠3都互补,那么∠2与∠3的大小有什么关系?解:∵∠1与∠2互为补角,∴∠2= 180°-∠1,又∠1与∠3互为补角,∴∠3= 180°-∠1,∴∠2=∠3.【小结】同角的补角相等.【思考4】已知:∠1与∠2互为补角,∠3与∠4互为补角,如果∠1=∠3,那么∠2与∠4相等吗?为什么?解:∵∠1与∠2互为补角,∴∠2= 180°-∠1,又∠3与∠4互为补角,∴∠4= 180°-∠3,∵∠1=∠3∴∠2=∠4.【小结】等角的补角相等.【小结】【设计意图】本环节先明确余角、补角的概念及符号语言,结合小结强调 “数量关系” 核心与 “成对出现” 特点,再通过小试牛刀巩固概念;接着以 “思考” 问题链推导余角、补角的性质,层层递进.整体设计既帮助学生精准掌握知识定义与逻辑,又通过符号语言转化、问题探究,锻炼数学表达与推理能力,同时衔接新知引入内容,构建完整的知识认知体系.(三)典型例题例1 (1)若∠α=26°,则∠α的余角是____64°____,补角是____154°____;(2)若∠1的补角是115°32′,则∠1的度数为____64°28′____,∠1的余角为____25°32′____;(3)若∠A的度数是37°24′,∠B的度数是52°36′,则∠A与∠B互为____余角____.【针对练习】(1)若∠A=35°,则∠A的余角为____55°____,补角为____145°____,它的补角比余角大____90°____;(2)若∠1的余角等于51°19′,则∠1等于____38°41′____,∠1的补角等于____141°19′_____;(3)若∠α的度数是125°48′,∠β的度数是54°12′,则∠α与∠β互为____补角____.例2 一个角的余角与这个角的补角之和为130°,求这个角的度数.解:设这个角的度数为x°.根据题意,得90-x+180-x=130.解得x=70.答:这个角的度数为70°.【小结】解此类题,先明确余角(和为 90°)、补角(和为 180°)定义,设原角为 x°,用(90 - x)°、(180 -x)° 表示余角、补角,再依 “和为已知度数” 列一元一次方程求解;注意区分余角、补角,避免列方程出错.【针对练习】已知一个角的补角比这个角的余角的2倍大40°,求这个角的度数.解:设这个角的度数为x.依题意,得180°-x=2(90°-x)+40°.解得x=40°.答:这个角的度数为40°.例3 (双角平分线模型)如图,点A,O,B在同一条直线上,射线OD和射线OE分别平分∠AOC 和 ∠BOC,图中哪些角互为余角?分析:互为余角的两个角的和是90°,而已知条件中隐含互为补角的条件,再利用角平分线的条件,便可以发现互为余角的角.解:因为点A,O,B在同一条直线上,所以∠AOC和∠BOC互为补角.又因为射线OD和射线OE分别平分∠AOC和∠BOC,所以∠COD +∠COE=∠AOC+∠BOC=(∠AOC+∠BOC )=90°.所以, ∠COD 和∠COE互为余角,同理, ∠AOD 和∠BOE,∠AOD和∠COE ,∠COD 和∠BOE也互为余角.【针对练习】(双直角模型)如图,O是直线MN上一点,OC平分∠AOM,且∠BOC=90°,则OB是否平分∠AON?请说明理由.解:OB平分∠AON.理由如下:因为OC平分∠AOM,所以∠AOC=∠COM.因为O是直线MN上一点,所以∠MON=180°.所以∠COM+∠BON=∠MON-∠BOC=180°-90°=90°.因为∠AOC+∠AOB=∠BOC=90°,∠AOC=∠COM,所以∠AOB=∠BON.所以OB平分∠AON.【针对练习】如图,∠AOC和∠BOD都是直角.(1)图中与∠BOC互余的角有____∠AOB____和____∠COD____.(2)∠AOD与∠BOC互补吗?为什么?解: (2) ∠AOD与∠BOC互补.理由如下:因为∠AOC和∠BOD都是直角,所以∠AOB+∠BOC=∠COD+∠BOC=90°.又∠AOD=∠AOB+∠BOC+∠COD,所以∠AOD+∠BOC=∠AOB+∠BOC+∠COD+∠BOC=180°.所以∠AOD与∠BOC互补.【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不同类型题目分层设计:基础计算类例题与练习,帮助学生熟练运用余角、补角定义进行角度换算,巩固核心概念;方程求解类例题,引导学生将文字信息转化为数学方程,提升逻辑建模能力;几何模型类例题,结合角平分线、直线与直角条件,拓展知识应用场景,培养几何推理能力.整体设计以练促学,既强化知识掌握,又逐步提升学生的数学运算与推理能力,实现从概念到应用的过渡.(四)当堂巩固1.若∠A=50°,则∠A的补角为( C )A.40° B.140° C.130° D.50°2.若一个角的余角是66°25′,则这个角的度数为( A )A.23°35′ B.23°75′ C.113°35′ D.113°75′3.将一副三角尺按不同位置摆放,下列摆放方式中∠α与∠β一定互补的是( C )4.如图,直线AB与直线DE相交于点O,∠AOC=90°,则∠AOD的余角是_____∠COD____,∠AOD的补角是_________∠BOD,∠AOE________.5.如图,直线AB与CD相交于点O,OE⊥AB,OF⊥CD.(1)请直接写出图中相等的角;(除直角和平角外)(2)请任选一对说明理由.解:(1)∠AOC=∠EOF=∠BOD,∠COE=∠BOF,∠AOD=∠COB,∠AOF=∠DOE.(2)选∠AOD=∠COB.理由如下:因为直线AB与CD相交于点O,所以∠AOC+∠AOD=180°,∠AOC+∠COB=180°. 所以∠AOD=∠COB. (答案不唯一)【设计意图】本环节分层考查余角补角定义应用、角度换算及几何图形中角的关系推导;既快速检验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反馈学习漏洞,又通过多样化题目强化知识应用,帮助学生熟练运用余角补角概念及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巩固课堂学习效果.(五)课堂总结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没解决的问题吗?【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概括的能力.使知识形成体系,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五、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