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 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第1课时教案 (表格式) 2025-2026学年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1 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第1课时教案 (表格式) 2025-2026学年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第2章 细胞
第1节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第1课时 显微镜的使用
年级 七年级 授课时间 1课时
课题 第1节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第1课时 显微镜的使用
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定位分析 1. 所属章节与地位 位于“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章节的开篇,是学生首次接触生物学微观研究的核心工具。 为后续学习动植物细胞结构、单细胞生物、细胞分裂等内容奠定实践基础,是初中生物学实验技能的关键起点。 2. 课标要求 科学探究目标:掌握显微镜的基本操作,能独立完成观察。 核心概念:理解显微镜放大成像的原理,体会工具对科学发现的推动作用。 教材结构分析 1. 知识框架 显微镜的结构: 光学部分(目镜、物镜、反光镜/光源) 机械部分(镜臂、载物台、准焦螺旋等) 教材常以图示标注+实物图对照形式呈现,强调结构与功能的对应(如高倍镜与低倍镜的区别)。 2.显微镜的使用步骤: 通常分步骤细化:取镜安放→对光→放置标本→调焦观察→整理收纳。 重点强调“先低倍后高倍”的观察顺序和调焦技巧(避免压碎玻片)。 注意事项: 保护镜头、清洁方法、双眼观察习惯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显微镜各部分的名称及功能 2.理解显微镜的成像原理及当中的规律 3.学会规范使用显微镜,掌握正确的操作,并能独立完成低倍镜和高倍镜的切换观察。 4.掌握显微镜的维护方法,知道如何安全存放显微镜。 【素养目标】 1.培养科学思维,通过观察不同放大倍数下的细胞结构,理解微观世界与宏观视角的差异。 2.严谨的科学态度,养成细心、耐心的实验习惯,如轻拿轻放显微镜,增强实验安全意识。 3.在小组实验中互相配合,分享观察结果,提升团队协作与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显微镜的核心结构和功能。 2.规范显微镜的使用流程和观察技巧。 【教学难点】 1.显微镜成像倒像与移动方向的关系。 2.培养科学思维, 理解微观世界与宏观视角的差异。 3.规范显微镜的使用流程和观察技巧。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课导入 课件中放出几种生物,提问生物的特征。 理解生物的统一性,并引出知识点“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单位” 通过预习,老师进行提问,从细胞数量上可以将生物怎么分类?通过课件展示精美的细胞图,丰富同学们的认知也引起他们积极探索细胞世界的欲望。 进行知识回顾,承接新课。对预习内容,在课堂呈现。
新知探究 一、显微镜的结构和功能 【任务一:认识显微镜的结构和功能】 通过预习和教学视频《显微镜的构造》的观看,认识显微镜的结构和功能,请一位学生代表上台复述、巩固显微镜的结构。 【教师任务】 (1)展示学生实验常用的光学显微镜。 (2)引导学生识别显微镜的光学部分和机械部分。 重要结构提醒到位:目镜、物镜(都是放大物像),粗准焦螺旋(粗略调焦),细准焦螺旋(精细调焦),转换器(转换物镜),光栏拨杆(调节光圈大小,并引导同学们思考什么情况下用大光圈、小光圈) (3)检测学生掌握的情况并及时反馈,可以通过教师“我指你认”的回到情况反馈掌握情况。 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和看教学视频,认识显微镜的结构和功能。 同桌之间可以通过“你指我认”来检查自己对显微镜结构的掌握。
二、显微镜的使用 【任务二:学习使用显微镜】 利用视频《显微镜的使用》学习显微镜使用步骤,也可老师演示使用,接着请同学上台带领同学们正确使用显微镜,这个过程同学们和老师都去挖掘操作过程中是否有错误,相互指出和学习。 【显微镜使用步骤中的细节】 (1)调试显微镜 注意:握臂、托座、安装目镜和物镜,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聚光镜。双眼注视目镜,调节光圈大小,调节亮度调节旋钮,感受视野亮度的变化。 (2)放置玻片标本 调节横向及纵向手轮使玻片对准聚光镜中央。 (3)观察 从侧面注视物镜,转动粗准焦螺旋使载物台上升至最高处。防止物镜压到玻片,损坏镜头 载物台先升后降,准焦螺旋的使用先粗后细。 (4)收放 观看操作步骤,模仿练习操作方法。 进行操作体验,切实体会显微镜的使用和显微镜下的视野。
三、探索显微镜中的一些规律 【任务三:探索显微镜中的一些规律】 小组内拿出显微镜实操,并按照小组分配思考以下问题: 1.显微镜放大倍数怎么计算?(1组) 2.观察多个目镜和物镜,总结两者放大倍数和其长短的关系?(2、3组) 3.观察“上”字标本,总结显微镜成像特点,并尝试发现移动规律(4组) 4.通过洋葱表皮装片不同倍数的观察,发现显微镜放大倍数与细胞数目、与视野亮度的关系。(5、6组) 观察体验: 移动玻片,物像移动的方向是怎样的? 观察写有“9”字的玻片,视野中看到的是什么? 在探索过程中,对于没有找到或者看不清物像的组员,分析原因,继续练习,小组成员相互协作直到看清楚物像为止。老师引导的过程中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例如显微镜放大倍数和细胞数目及视野亮度的规律可以和生活中手机照片联系起来。 显微镜使用的实操,小组合作交流,相互讨论,归纳总结规律 向相反方向移动。 视野中看到的是“6”。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2.1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显微镜的结构和功能(重要结构可提醒学生在课本原图标记) 显微镜的使用步骤(此笔记可在课本整理和补充) 调试显微镜(取镜安放,对光:转动转换器低倍物镜对准聚光镜,调光圈,打开电源,得到一个白亮的视野)→放置玻片标本(对准聚光镜)→观察(侧面注视物镜,防止物镜压坏玻片,先粗后细)→收放 显微镜中的规律 ①显微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X物镜放大倍数 ②目镜,没有螺纹,越长放大倍数越小 物镜,有螺纹,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③显微镜下的成像:倒像,因此移动规律是“偏哪往哪移” ④ 细胞数量细胞体积视野亮度低倍镜多小亮高倍镜少大暗
⑤污物的判断
课后作业 1.下列镜头的组合中,显微镜放大倍数最大的是( ) A.目镜5X、物镜5X B.目镜20X、物镜10X C.目镜5X、物镜10X D.目镜10X、物镜15X 【答案】B 【解析】显微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X物镜放大倍数 通过计算A放大倍数25,B放大倍数200,C放大倍数50,D放大倍数150,只有B符合题意。 2.下图是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哪个组合的视野亮度最亮( ) A.2和5 B.3和6 C.1和4 D.1和6 【答案】D 【解析】视野最亮,即放大倍数最小。1、2、3无螺纹,是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应选1;4、5、6有螺纹,是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应选6。所以应选1和6的组合,即答案D。 3.如图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像要从图甲变为图乙,可调节( ) A.反光镜 B.遮光器 C.细准焦螺旋 D.粗准焦螺旋 【答案】C 【解析】从甲图到乙图,变得更清晰了,所以调节了细准焦螺旋,即选C. 4.某同使用显微镜时,要把视野中的物像“P”从图甲所示状态转化 为图乙所示状态,其正确的操作步骤是 ( ) A.先将玻片标本往右上方移动;把高倍物镜换成低倍物镜 B. 先将玻片标本往左下方移动;把低倍物镜换成高倍物镜 C.先将玻片标本往右上方移动;把低倍物镜换成高倍物镜 D.先将玻片标本往左下方移动;把高倍物镜换成低倍物镜 【答案】B 【解析】从甲图到乙图,物像从左下方移动到视野中央(偏哪往哪移),所以往左下方移动,物像变大,所以从低倍镜换成高倍镜。B答案符合。 5.玻片上写有字母“qb”,在显微镜视野中看到的物像是(   ) A.bq B.Dp C.pd D.qb 【答案】D 【解析】显微镜下的成像是倒像,技巧可将物像旋转180°,得到qb,即答案D。 6.草履虫、水绵和大熊猫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都是(   ) A.细胞 B.组织 C.器官 D.系统 【答案】A 【解析】除病毒外,其他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 7.下列关于显微镜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由低倍镜换成高倍镜后,视野内的细胞数目减少 B.光线过暗时,使用大光圈 C.实验结束后,若发现物镜或目镜不干净,要用餐巾纸擦干净 D.对光完成的标志是:能看到明亮的圆形视野 【答案】C 【解析】C答案,擦拭镜头应该使用专门的擦镜纸,所以C错误。
教学反思 能够较好地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直观演示,激发兴趣,互动体验,一节课下来流程比较流畅。但时间分配不均,前期的结构讲解(如机械部分名称)耗时较长,导致学生实践时间被压缩。还要加强细节强调,重点强调“先降镜筒后观察”的安全操作。小组合作促进交流和学习,但个别学生依赖同组伙伴操作,自身技能未得到充分锻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