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章 认识生物和生物学第2节 生物学是探索生命的科学年级 七年级 授课时间 1课时课题 第2节 生物学是探索生命的科学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首先通过学生讨论心目中生物学家的科学品质、科学活动和研究方法,表达学生对于科学活动和科学研究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科书将漫长的生物学史高度浓缩,从科学研究方法的角度精选出林泰与分类学、达尔文与进化理论、哈雄与血液循环的发现、沃森和克里克与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发现等重要人物和事件,期望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随着科学的进步与发展,生物科学的研究方法也逐渐由以规察描述为主的研究方法向精确的实脸研究方法发展,最终获得有关生物学的整体认识。教学时要把握本章“探索生命”的主题,讨论活动中要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科学发展历程的介绍要圈绕科学家的研究方法、科学成就的意义、技术进步对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等核心问题。教学目标 1.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什么是生物学。 2.列举生物学研究的对象和研究意义。 3.能将教科书中列举的科学家和他们的主要贡献联系起来。 4.能初步认识生命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生命科学的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变化。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生物学家的科学活动。 2.生物学的发展历程。 3.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救学难点 1.生物学家的科学活动。 2.生物学的发展历程。教学过程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新课导入 结合袁隆平、屠呦呦和钟南山的故事来导入本节新课。 学生结合科学家的故事来导入本节新课。新知探究 生物学研究的方法 二、生物学家进行各种科学活动 三、生物学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历程 生物学的形成和发展是与生物学家的科学活动分不开的。 你知道生物学家是怎样工作的吗?你心目中的生物学家是什么样子的? 活动:谈谈你心目中的生物学家 1、根据自己的理解,想一想什么是 科学活动?把你们认为属于科学活 动的内容写下来。 2、举例说出生物学家进行科学研究 的环境和方法。 3、你心目中的生物学家应具有哪些 特征?将你们小组讨论的结果写下来。 4、对上述问题继续进行全班交流。 观察法是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观察生物体的形态、生态环境和行为等来获取信息。在生物学研究中,观察法能够帮助科学家对生物体的特征和变化进行记录和分析,从而为后续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持。观察法的优点在于能够直接获取生物体的信息,但也存在主观性和局限性的问题,需要结合其他方法进行验证。 调查法是通过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取关于生物体分布、数量和状态等信息的方法。在生物学研究中,调查法可以帮助科学家对生物体的种裙分布和数量进行评估,为保护和管理生物资源提供依据。但是,在实际调查中,需要注意样本的选择和数据的真实性,以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性。 实验法是生物学中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通过建立合适的实验设计,采用可控条件,接受重复观测和测量,以获取可靠的实验结果。实验法通常需要实验室设置和专业设备的支持,适用于生物学中的许多研究领域,如生物化学、生理学、遗传学等。 同学们!请结合刚刚所说的生物研究的方式,说说目前生物学家利用这些方法攻克了哪些生物难关呢?请同学们举例来说明。 一、林奈与生物分类 分类学之父---林奈 分类方式:界、门、纲、目、科、属、种。 二、达尔文与生物进化论 进化学说改变了神创论。 三、哈维与血液循环的发现: 用结扎和剖切血管放血的实验方法,研究血液流动方向。从而发现 了血液循环。 四、对上述问题继续进行全班交流。 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与人类基因组计划: 沃森.克里克 学生讲述,教师引导 教师讲解 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讲述,教师引导 教师讲解。 1809年2月12日,达尔文出生在英国的施鲁斯伯里。达尔文从小就热爱大自然,尤其喜欢打猎、采集矿物和动植物标本。1831年,达尔文从剑桥大学毕业。他放弃了待遇丰厚的牧师职业,依然热衷于自己的自然科学研究。这年12月,英国政府组织了“贝格尔号”军舰的环球考察,达尔文经人推荐,以“博物学家”的身份,自费搭船,开始了漫长而又艰苦的环球考察活动。在历时五年的环球考察中,达尔文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回国之后,他一面整理这些资料,一面又深入实践,同时,查阅大量书籍,为他的生物进化理论寻找根据。1842年,他第一次写出《物种起源》的简要提纲。1859年11月达尔文经过20多年研究而写成的科学巨著《物种起源》终于出版了。在这部书里,达尔文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进化论”的思想,说明物种是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 1882年4月19日,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因病逝世,人们把他的遗体安葬在牛顿的墓旁,以表达对这位科学家的敬仰。 这部分内容有些同学可能在CCTV10或DISCOUVERY节目中已有所了解,因此应以共同交流,教师补充为主这些知识易于理解,且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因此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安排学生阅读相关教材。注意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阅读技巧。 阅读技巧SQ3R法: 1、S:浏览,即快读或略读一节课文。 2、Q:注意这段文字回答了一些什么问题。注意标题或黑体字等所提供的信息,作者往往用这种方法来强调主要概念或主要词汇。 3、R仔细阅读这节课文。 4、背诵有关问题的答案。5、R:复习这段课文,找出先前忽略的问题。 这部分内容灵活性较强,且无固定答案,因此可由学生自主学习,发表自己的意见。 这些知识非学贴近于生活,所以易于理解。 这些知识有些仍具有争议,因此应以此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精神。 人类基因组计划:【习题巩固】 1、生物学研究进入到分子生物学阶段的标志是( ) A. 实验法的运用 B. 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 C. 达尔文的进化论 D. 林奈的生物分类 【答案】B 【分析】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共同提出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标志着生物科学的发展进入了分子生物学阶段。 【详解】DNA双螺旋结构的提出开始,便开启了分子生物学时代。分子生物学使生物大分子的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使遗传的研究深入到分子层次,“生命之谜“被打开,人们清楚地了解遗传信息的构成和传递的途径,B正确。 2、最早提出生物学概念的科学家是( ) A. 达尔文 B. 林奈 C. 拉马克 D. 沃森 学生思考回答,加深理解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之间的联系与不同。课堂小结板书设计 第二节 生物学是探索生命的科学 1、生物学研究的方法 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讨论法 生物学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历程 远古时代先民获取食物方式 拉马克首次提出“生物学”概念 林奈与生物分类 达尔文与生物进化论 哈维与血液循环的发现 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与分子生物学课后作业 1.首次提出“生物学”这个名词,并将植物学和动物学统一称为“生物学” 的学者是( ) A.袁隆平 B.李时珍 C.拉马克 D.哈维 【答案】C 【分析】掌握科学家的事迹是解题的关键。 【详解】A.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A不符合题意。 B.李时珍是《本草纲目》的作者,B不符合题意。 C.19世纪初,法国学者拉马克认为动物和植物都是有生命的物体,首次提出“生物学”一词,从此,人们才将植物学和动物学统一称为“生物学”,C符合题意。 D.哈维是英国的生理学家,哈维是实验生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他首次阐明了血液循环的原理,D不符合题意。 2.我国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育种学家是( ) A.李时珍 B.华佗 C.袁隆平 D.沈括 【答案】C 【详解】试题分析:袁隆平,北京人,汉族,运用生物科学技术,培育出举世闻名的杂交水稻,是著名的杂技水稻之父。 3.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创立用到的研究方法有( ) ①考察 ②调查 ③分类 ④比较 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D 【分析】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资料分析法等。科学探究既需要观察、实验、调查,又需要进行推理和判断,科学探究还需要正确地表达、需要与人交流和合作。 【详解】在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之前,许多人认为世上万物都是上帝创造的。达尔文运用考察、调查、分类、比较等研究方法,揭示出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来源于原始的共同祖先,不同的生物之间存在着亲缘关系,从而建立了“进化学说”。达尔文还认为人类是由猿类演化而来,人类的祖先可能生活在非洲。他用自然选择“来解释生命世界的现象及其变化规律,动摇了人们信奉近千年的神创论,完成了生物学领域的一场重大变革,成为生物进化理论的创始人。 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拉马克 林奈 达尔文 哈维 沃森、克里克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学习,以情境导入激发兴趣,在探究过程中注重学生互动,借助多种活动加深理解。但在时间把控上,巩固拓展环节略显仓促,部分学生对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的实例分析不够深入。后续教学可更合理分配时间,加强对学生薄弱点的指导。此外,对于抽象概念,可引入更多生活实例辅助理解,提升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