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2 免疫与免疫规划教学设计(表格式)共两课时 2025-2026学年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7.2 免疫与免疫规划教学设计(表格式)共两课时 2025-2026学年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八上生物第四单元第七章教学设计
课题:免疫与免疫规划 课型:新授课 主备时间:2025、9、15
主备教师: 研讨日期: 授课日期:
课时安排: 2 教学资源: 网络资源、教材
教法学法:讲授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核心素养目标:
1. 生命观念:通过认识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与功能,理解人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区分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建立免疫调节的生命观念。2. 科学思维:通过分析资料、小组讨论归纳三道防线的特点,培养归纳总结、逻辑推理的科学思维能力。3. 态度责任:形成健康的生活态度,养成勤洗手、保护皮肤等良好卫生习惯,重视自身免疫健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集体研讨 个人修改
教学目标: 1. 能准确说出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2. 能区分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明确二者的特点。3. 结合生活实例,说明保护免疫防线的重要性,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一、检查预习,评价鼓励 (5分钟)
1. 检查预习,评价鼓励 (5分钟左右) (1)免疫的定义是什么?人体依靠免疫功能清除哪些物质?(2)器官移植时,患者免疫系统会对移植器官产生什么反应?(3)免疫规划对预防传染病有什么意义?
二、展示目标,导入新课 (3分钟)
导入: 播放 “犬只狂犬病疫苗免费注射点” 图片,提问:“大家看到图片里的场景,知道人们在做什么吗?为什么要定期给宠物打预防针?预防的疾病和人的健康有关系吗?” 引导学生思考 “免疫保护” 的重要性,自然引入 “人体的三道防线” 主题。 展示目标: 展示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学习重点(三道防线的组成与功能、免疫类型的区分)。

三、新授精讲,导学探究 (15分钟)
环节一 第一道防线 —— 皮肤和黏膜(5分钟)
1.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本 43 页,结合图 4-23,归纳皮肤和黏膜的免疫功能。2. 教师精讲:(1)皮肤:角质层阻挡病原体侵入;分泌物(如溶菌酶)杀菌抑菌;表面正常菌群竞争营养、分泌抑菌物质。(2)黏膜:呼吸道黏膜纤毛摆动、黏液分泌,吸附并清除细菌;消化道黏膜分泌黏液,阻挡病原体。3. 小组讨论:“为什么呼吸道下端细菌比上端少?” 引导学生得出 “黏膜具有清扫、杀菌功能” 的结论。
环节二: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5分钟)
1. 资料分析:呈现 “病菌侵入人体时,吞噬细胞聚集吞噬病菌” 的资料,提问:“病菌在什么情况下能侵入人体?人体哪些部位有吞噬细胞?”2. 教师总结:(1)杀菌物质:溶菌酶破坏细菌细胞壁,使细菌溶解。(2)吞噬细胞:分布在血液、淋巴结、脾、肝等器官,直接吞噬消化病原体。3. 学以致用:“小狗受伤后舔伤口为什么利于康复?” 引导学生联系唾液中的溶菌酶作用。
环节三:第三道防线 ——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5 分钟)
1. 问题导入:“若病原体突破前两道防线,人体如何应对?” 引出第三道防线。2.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 44 页,明确免疫器官(淋巴结、胸腺、脾)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的作用。3. 教师讲解:抗原(引起抗体产生的物质,如病原体、疫苗)和抗体(淋巴细胞产生的特殊蛋白质)的概念,结合动画展示 “抗原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体,抗体清除抗原” 的过程,强调二次免疫时抗体产生更快、浓度更高。4. 对比总结:通过表格对比非特异性免疫(第一、二道防线,生来就有、对多种病原体起作用)和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后天形成、针对特定病原体)。
四、巧设习题,知识巩固 (8分钟)
1.下列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的是( ) A.接种卡介苗和牛痘 B. 半岁内婴儿不易患天花 C. 泪液、唾液的杀菌作用 D. 患过天花的人不会再患天花 2.白细胞吞噬侵入人体的病菌属于人体的( ) A.第一道防线 B. 第二道防线 C. 第三道防线 D. 特异性免疫 3. 简答题:“烧伤病人为什么要涂消毒药水、用无菌绷带包扎?”
五. 考点链接,拓展延伸 (5分钟)
考点链接: 结合中考高频考点,强调 “三道防线的组成”“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区分”“抗原与抗体的关系” 等核心知识点。 拓展延伸: 提问 “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哪些行为保护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如勤洗手、避免皮肤划伤、戴口罩保护呼吸道黏膜等),引导学生将知识应用于生活。
六、课堂总结,作业布置 (4分钟)
总结: 作业布置: (1)绘制 “人体三道防线示意图”,标注各防线的组成和功能。(2)思考:“为什么接种疫苗能预防传染病?” 为下节课做预习。
板书设计(第一课时 )
1.第一道防线: 皮肤和黏膜组成:皮肤(角质层、分泌物、正常菌群)、黏膜(呼吸道、消化道等)功能:阻挡、杀菌、清扫病原体 2.第二道防线: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溶菌酶等杀菌物质、吞噬细胞(血液、淋巴结等)功能:溶解、吞噬病原体 3.第三道防线: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免疫器官(淋巴结、胸腺、脾)、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功能:产生抗体,清除特定抗原(特异性免疫) 免疫类型对比非特异性免疫: 第一、二道防线,生来就有,对多种病原体起作用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后天形成,对特定病原体起作用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集体研讨 个人修改
教学目标: 1. 能准确描述免疫的三大功能(防御保护、自身稳定、免疫监视)。2. 能说明免疫规划的概念、原理及意义,列举常见疫苗及预防的疾病。3. 了解免疫异常情况(器官移植排斥、过敏、艾滋病),树立科学的免疫健康观。
一、检查预习,评价鼓励 (5分钟)
(1)免疫的三大功能分别是什么?(2)疫苗的主要成分是什么?接种疫苗为什么能预防传染病?(3)艾滋病的病原体和传播途径是什么?
二、展示目标,导入新课 (3分钟)
1. 描述人体的免疫功能 2. 说明免疫规划的意义 复习上节课 “三道防线” 知识,提问:“免疫能保护人体健康,那免疫功能是不是越强越好?” 引发学生思考,引入 “免疫的功能与局限” 主题。
三、新授精讲,导学探究 (15分钟)
环节一:免疫的三大功能 (7分钟)
1.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 45 页,结合图 4-26,归纳免疫的功能。2. 教师讲解:(1)防御保护:抵抗抗原侵入,防止疾病发生(如阻挡病原体)。(2)自身稳定:清除体内衰老、死亡或损伤的细胞(如清除衰老红细胞)。(3)免疫监视:识别并清除体内异常细胞(如肿瘤细胞)。3. 案例分析:呈现 “肿瘤患者免疫功能异常” 案例,让学生分析 “免疫监视功能失效会带来什么后果”,加深对功能的理解。
环节二: 免疫的不利影响 (5分钟)
1. 小组讨论:结合课本 46-47 页,分析以下案例的原因及解决措施:(1)器官移植时,患者免疫系统排斥移植器官。(2)有人吃虾、蟹后出现皮疹、腹泻(过敏反应)。(3)艾滋病患者免疫力丧失,易患多种疾病。2. 教师总结:(1)器官移植:需寻找匹配器官,长期使用免疫抑制药物。(2)过敏反应:远离过敏原(如虾、花粉),避免再次接触。(3)艾滋病:病原体为 HIV,破坏 T 细胞;传播途径为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预防措施为切断传播途径,关爱患者。
环节三: 免疫规划(3 分钟)
1. 视频观看:播放 “疫苗接种流程” 视频,提问:“免疫规划的核心是什么?”2. 教师讲解:(1)概念:按规定程序,有计划、有组织地预防接种,提高人群免疫水平。(2)疫苗原理:疫苗是灭活或减毒的抗原,接种后人体产生抗体,形成特异性免疫。(3)意义: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手段,保护健康、提高人口素质。3. 举例:结合 “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儿童免疫程序表”,列举乙肝疫苗(预防乙肝)、卡介苗(预防肺结核)等常见疫苗。
巧设习题,知识巩固 (8分钟)
1.下列有关免疫的说法正确的是( ) 免疫只有后天才能获得 B. 免疫不能识别 “自己” C. 免疫不能清除自身损伤细胞 D. 过敏反应是免疫不利的表现 2.接种新冠疫苗预防新冠肺炎,疫苗属于( )A. 抗体 B. 抗原 C. 杀菌物质 D. 吞噬细胞 简答题:“为什么艾滋病患者容易患多种传染病?” 3. 学生作答,教师讲解,重点纠正 “疫苗与抗体的区别”“艾滋病发病机理” 等易错点。
五. 考点链接,拓展延伸 (5分钟)
1. 考点链接:强调 “免疫三大功能”“疫苗原理(抗原与特异性免疫)”“艾滋病传播途径与预防” 等中考常考内容。2. 拓展延伸:组织 “关爱艾滋病患者” 小型讨论,提问 “我们应如何对待艾滋病患者?” 引导学生树立平等、尊重的态度,拒绝歧视。
六、课堂总结,作业布置 (4分钟)
总结:用表格梳理本节课核心内容 —— 免疫功能(三大功能)、免疫异常(排斥、过敏、艾滋病)、免疫规划(概念、原理、意义)。 2. 作业布置:(1)调查自己的 “预防接种证”,记录接种过的疫苗及对应的预防疾病。
板书设计(第二课时 )
免疫的功能与免疫规划 免疫的三大功能 防御保护:抵抗抗原,防疾病 自身稳定:清除衰老、损伤细胞 3. 免疫监视:清除异常细胞(如肿瘤细胞) 免疫的不利影响 器官移植排斥:需匹配器官 + 免疫抑制药物 过敏反应:远离过敏原(虾、花粉等) 3. 艾滋病:HIV 破坏 T 细胞;传播途径:性、血液、母婴;预防:切断传播途径 三、免疫规划 1. 概念:有计划、有组织的预防接种 2. 疫苗原理:疫苗(抗原)→ 产生抗体 → 特异性免疫3. 意义:预防传染病,保护健康,提高人口素质
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