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 互联网连接与传输——巧搭网络 教学设计【课程标准要求】初步了解互联网协议,知道网络中数据的编码、传输和呈现的原理。理解互联网通过互联协议(一组共同约定并遵循的规则)将各种数字设备之间的互通互联及可靠数据传输问题进行逐层分解,每一层只完成相对简单的任务。充分利用实验室网络器材,指导学生搭建有特定功能的小型互联系统,使学生能够亲身体验互联网的组成特点和功能,认识网络协议对互联网的核心作用。【教材分析】本单元是七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学生了解互联网相关概念和体验互联网应用之后,进一步认识互联网的组成与功能、互联网协议实现数据传输的基本原理,为后续章节学习、体验互联网的应用与安全做好准备。单元设计以项目式学习为主线,以信息科技教室的网络建设为真实情境,依次完成“物理连接”“配置协议”“接入互联网”“扩展无线网络”的任务,逐步搭建一个完整的小型局域网络,进而探索互联网中数据传输的过程,完成分析报告。【单元课时】5个课时。【单元项目学习主题分析】项目主题:互联网连接与传输——巧搭网络。项目情境:学校要新建一个信息科技教室,计划配备计算机、服务器、网络打印机、智能音箱等设备,这些设备需要相互连接并接入互联网,以满足课程教学需要。请同学们参与到建设中,通过体验搭建小型局域网络的过程,依据需求规划设计信息科技教室的网络建设方案。项目概述:本项目聚焦学校新建信息科技教室的网络建设需求,以 “互联网连接与传输——巧搭网络” 为核心主题,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体验小型局域网络的搭建过程,最终完成符合需求的教室网络建设方案及数据传输分析报告。项目遵循“基础搭建→协议配置→互联网接入→无线扩展→传输探索”的递进逻辑,带领学生从基础的局域网搭建逐步深入到互联网数据传输原理探索,将课堂知识转化为素养发展。项目中涵盖了网络硬件识别、网络协议理解、IP地址配置、无线网络搭建以及数据传输分析等多个层面的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解决网络构建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逐步掌握所需的知识与技能。项目成果:基于无线路由器搭建的小型局域网络,实现计算机、智能音箱等设备互联互通,并成功接入互联网。《信息科技教室的网络建设方案》包括需求分析、拓扑设计、地址规划、路由器配置及无线网络配置等内容。《互联网数据传输分析报告》包括三种数据交换方式的模拟实验数据和对比,路径选择模拟实验数据及针对路径选择方式提出的优化建议。学习环境:具备多媒体教学条件,可以联网的计算机教室。【单元学习目标】经历搭建小型局域网的实践过程,了解网络中的硬件设备及其功能,知道常见的拓扑结构,能选择合适的网络设备及拓扑结构规划简单的局域网络。经历探索网络协议作用及配置IP地址的过程,了解互联网通信协议在网络通信中的作用,明确IP地址的组成,能简述网络协议的作用及分层机制,将设备接入网络并正常通信。经历利用路由器接入互联网的实践过程,了解接入互联网的方式和相关网络配置,能在家庭网络中设置路由设备,访问互联网。通过实现无线网络连接的过程,认识无线局域网络与移动网络的区别,掌握设置无线网络及接入无线网络的方法,能利用无线路由器搭建无线网络并接入无线设备。通过探索网络传输过程,了解数据在网络中的数据交换方式和传输路径选择机制,能够简述出数据在网络中的传输过程和基本原理。【单元学习路径】【单元教学准备】硬件准备:计算机、无线路由器、智能音箱、可以接入网络的其他类型设备(如智能插排、无线摄像头、物联网设备等)。软件准备:WPS Office。其他:相关配套工具(如网线钳、卡片等)。【学习任务/活动设计】任务/活动1 搭建小型局域网:认识基本的网络设备,识别简单网络的拓扑结构,依据项目要求选择合适拓扑结构,绘制教室网络拓扑图。任务/活动2 了解网络协议的必要性:认识互联网的基本通信协议——TCP/IP网络协议及层次结构,并依据网络环境给新接入的计算机设置IP地址,使其能够相互通信。任务/活动3 探索接入互联网的方式:使用路由器模拟局域网接入因特网,并实现访问互联网上的网页资源,知晓接入互联网需要的设备及其配置方法。任务/活动4 认识移动网络与无线局域网络及接入方法:了解无线网络接入的技术及设备,利用无线路由器搭建无线局域网络。任务/活动5 探索网络传输过程:了解数据在网络中的传输过程,并完成网络数据传输的分析报告,体会数据在网络中的传输过程。【学习评价设计】任务/活动1成果实体成果:一个可运行的小型局域网(4台计算机通过交换机互联,指示灯正常)。文本成果:《信息科技教室的网络建设方案》第一部分,设备清单、网络拓扑图。评价方式:实体成果采用组间相互检测的方式评价,按照完成的情况分为三档(完美、较好、一般)。文本成果采用小组自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依据完成的结果进行评价。评价标准:实体成果:完美——实现实验要求的全部内容,并检查通过测试。较好——基本完成实验要求的全部内容,测试基本通过。一般——完成部分实验内容。文本成果:需求分析准确,能列出需要接入网络的设备。设备清单包含相应的设备,数量分析准确。网络拓扑图选择正确,能清晰展现连接关系。网络拓扑图标注清晰,设备名称、端口号标注全面、准确。任务/活动2成果实体成果:给新接入的计算机配置正确的IP地址及子网掩码,使其能访问网络资源。文本成果:《信息科技教室的网络建设方案》第二部分,完成设备的IP地址及子网掩码设计。评价方式:实体成果采用组间相互检测的方式评价,按照完成的情况分为三档(完美、较好、一般)。文本成果采用小组自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依据完成的结果进行评价。评价标准:实体成果:完美——实现实验要求的全部内容,并检查通过测试。较好——基本完成实验要求的全部内容,测试基本通过。一般——完成部分实验内容。文本成果:明确写明IP地址段和子网掩码。能与现有网络相匹配,IP地址分配合理,子网掩码设置正确。任务/活动3成果实体成果:使用并配置路由器,实现教室内计算机可以正常访问互联网。文本成果:《信息科技教室的网络建设方案》第三部分,梳理接入互联网所需要的设备、关键步骤、路由器的关键配置。评价方式:实体成果采用组间相互检测的方式评价,按照完成的情况分为三档(完美、较好、一般)。文本成果采用小组自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依据完成的结果进行评价。评价标准:实体成果:完美——实现实验要求的全部内容,并检查通过测试。较好——基本完成实验要求的全部内容,测试基本通过。一般——完成部分实验内容。文本成果:准确写出接入互联网所需要的设备和关键步骤。列出路由器需要配置的内容,并给出参数。任务/活动4成果实体成果:配置无线路由器,扩展无线局域网,并配置相关设备接入该网络,实现正常通信。文本成果:《信息科技教室的网络建设方案》第四部分,完成设备的无线局域网配置参数的设计。评价方式:实体成果采用组间相互检测的方式评价,按照完成的情况分为三档(完美、较好、一般)。文本成果采用小组自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依据完成的结果进行评价。评价标准:实体成果:完美——实现实验要求的全部内容,并检查通过测试。较好——基本完成实验要求的全部内容,测试基本通过。一般——完成部分实验内容。文本成果:列出搭建无线局域网所需要的设备和关键步骤。写明无线路由器需要配置的内容,并给出参数。任务/活动5成果《互联网数据传输分析报告》评价方式:采用小组自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依据完成的结果进行评价。评价标准:三种数据交换方式和路径选择模拟数据记录准确、完整。三种数据交换方式的工作原理、优势和不足,以及对路径选择方式的优化建议。【单元作业设计】为自己的家庭网络设计一个建设方案。要求:1.确认家中需要接入互联网的设备,包括计算机、手机、平板电脑、智能音箱等。2.根据联网需求,设计网络建设方案,内容包括网络拓扑结构、设备的IP配置、有线及无线连接方式等。3.依据网络建设方案,尝试搭建家庭网络,实现家中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并且分析家庭网络中的计算机在访问互联网时的数据传输过程。4.撰写一份完整的建设方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