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让教学更有效高效备课|生物学科【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与 核心素养 生命观念:能准确描述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路径,理解血液在循环中通过物质交换为细胞提供氧气、营养物质的过程,认同“血液循环是细胞生命活动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的重要桥梁”这一生命观念。 科学思维:通过对比体循环与肺循环的路径、血液成分变化,分析两者的异同点,培养逻辑推理和归纳总结能力;能结合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解释其适合物质交换的原因,提升“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科学思维。 探究实践:能规范完成“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观察”实验,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血管类型(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及血流特点,能根据实验现象提出合理问题并尝试解答,提升实验操作与现象分析能力。 态度责任:实验中能爱护小鱼、规范操作,树立尊重生命的意识;结合输液治疗的原理,理解血液循环知识在医学中的应用,培养关注自身健康、科学看待医疗手段的责任意识。学习重点 通过分析血液循环示意图、观察小鱼尾鳍实验,掌握体循环与肺循环的完整路径、血液成分变化(动脉血与静脉血的转化)及毛细血管“分布广、管壁薄、血流慢”的结构功能适应性。学习难点 通过对比体循环(组织细胞处)与肺循环(肺泡处)的物质交换过程,理解两个循环的协同作用(共同构成完整血液循环)及血液成分变化的生理原理(氧气、二氧化碳的跨膜运输)。【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观察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含血液循环示意图、动态循环动画、实验步骤的PPT;准备人体血液循环模型(标注心脏四腔、主动脉、肺动脉、肺静脉、上/下腔静脉);准备实验器材(显微镜、培养皿、湿纱布、清水、尾鳍颜色较浅的活小鱼、吸水纸);打印实验记录表(含血管类型、粗细、血流方向、速度等记录项)。学生准备:预习文档中“血液循环的组成”“毛细血管作用”等内容;携带笔记本、铅笔(用于绘制循环路径图);每组推选1名实验操作员、1名记录员。【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5分钟)提问:“大家生病去医院时,有时需要输液。为什么药物从静脉输入后,能到达全身各处的细胞呢?”(结合文档开头内容)引导学生猜想:“药物可能通过某种‘管道系统’运输,这个系统是什么?它如何运作?”引出本节课主题——血液循环。(二)新课讲授:血液循环的组成(12分钟)教师结合模型和PPT,讲解核心概念:“心脏推动血液在血管中流动,形成血液循环,包括体循环(大循环)和肺循环(小循环),两者同时进行。”分步骤解析体循环:路径:左心室→主动脉→全身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物质交换:结合文档描述,强调“血液与组织细胞交换,动脉血(含氧多、鲜红)变静脉血(含氧少、暗红),运输氧气、营养物质,运走二氧化碳等废物”。对比讲解肺循环:路径: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物质交换:抛出文档“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推导“静脉血与肺泡交换,二氧化碳进入肺泡,氧气进入血液,静脉血变动脉血”,教师总结验证。小组活动:“3分钟内,同桌互相复述体循环、肺循环的路径及血液成分变化,1组展示成果。”(三)实验探究: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观察(15分钟)明确实验目标:“了解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特点,区分动脉、静脉、毛细血管”(依据文档实验内容)。教师演示实验关键步骤:用湿纱布包裹小鱼头和躯干(只露尾鳍),避免小鱼缺水;尾鳍平贴培养皿底部,低倍镜下对准通光孔观察;强调“不伤害小鱼,观察后立即放回水中”(渗透态度责任)。学生分组实验(每组4人):操作员按步骤操作,记录员填写实验表(观察血管粗细、分支、血流方向/速度);教师巡视指导,纠正显微镜使用错误(如视野调节)、实验操作不规范问题。实验讨论:提问文档讨论题:“不同血管中血液流动有什么特点?毛细血管血流特点为何利于物质交换?”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动脉血管粗、血流快、从主干流向分支;静脉血管较粗、血流慢、从分支流向主干;毛细血管极细、血流最慢、红细胞单行通过,利于物质交换。”(四)巩固提升(5分钟)画图练习:“在笔记本上绘制简易血液循环图,标注心脏四腔、主要血管及血液成分(动脉血用红色,静脉血用蓝色),2名学生上台板演,师生共同纠错。”联系生活:“结合本节课知识,解释‘输液时药物从静脉进入,最终到达伤口细胞’的过程(提示: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肺循环→左心室→体循环→伤口毛细血管)。”(五)课堂小结(3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梳理知识:“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血液循环的两大循环(体循环、肺循环),知道了它们的路径、血液成分变化,还通过实验认识了血管的血流特点。”强调核心逻辑:“血液循环的核心功能是运输物质(氧气、营养、废物等),保障细胞生命活动,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板书设计】【作业布置】基础作业:完善课堂绘制的血液循环图,标注出“氧气进入血液的部位”“二氧化碳排出的部位”“营养物质进入血液的部位”(结合文档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相关暗示);拓展作业:查阅资料,解释“为什么剧烈运动后,人会呼吸加快、心跳加速”,尝试用血液循环知识分析(100字左右);实践作业:观察家人的手臂静脉(如输液时的血管),记录其特点(如位置、粗细),与课堂学的静脉特点对比,撰写简短观察报告。【教学反思】通过“输液情境导入”,紧密联系生活,有效激发学生兴趣;“小鱼尾鳍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突破了“血管类型与血流特点”的抽象难点,同时渗透了尊重生命的态度教育;对比讲解体循环与肺循环,帮助学生梳理知识逻辑,符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部分学生在实验中存在显微镜操作不熟练(如调焦、找视野)的问题,导致观察时间过长,影响后续讨论环节的进度;对“血液成分变化的生理原理”(如氧气如何从肺泡进入血液)讲解较浅,部分学生仅记住结论,未理解本质;课堂练习的针对性不足,对“循环路径易混淆”的学生缺乏专项巩固。下次教学前,可增加5分钟“显微镜基础操作回顾”环节,提前解决操作问题;用“氧气分子的旅行”动画,直观展示物质跨膜运输过程,深化对血液成分变化的理解;设计“循环路径填空表”“易错点对比表”(如“肺动脉流静脉血、肺静脉流动脉血”),加强专项巩固;课后增加小组互助活动,让掌握较好的学生帮助薄弱学生,提升整体学习效果。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精品试卷·第2页(共2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