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 第2课时 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版本 数学·人教版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年 级 二 学 期 单 元 三 1-6的表内除法课 题 第2课时 平均分的方法一、教材内容解读1. 知识内涵(1)地位和作用:本节课在知识体系中处于除法初步认识的关键位置,是后续深入学习除法运算及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基础。通过平均分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2)教材以具体生活情境呈现内容,如将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的例题,借助直观插图展示分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做一做”环节则通过不同的实物分配情境,如酸奶、蜂蜜、香蕉等,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平均分的掌握。从例题到习题,由易到难,逐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3)教材编排特点在于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意图是让学生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体会平均分的含义。逻辑线索清晰,先通过例题示范平均分的具体操作,再通过习题让学生在不同情境中实践,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2. 素养内涵本节课承载了“数感”“运算能力”“推理意识”等核心素养,具体表现如下:(1)数感:学生在将18个橘子、10盒酸奶等具体数量进行平均分的过程中,感受数量的分配与变化,增强对数的感知和理解。(2)运算能力:通过动手分一分的操作,学生初步建立起除法运算的表象,为后续正式学习除法运算奠定基础,在分的过程中理解数量间的分配关系,培养运算的初步能力。(3)推理意识:在解决“每只小熊能分到多少罐蜂蜜”“不同只数小猴分别能分到多少根香蕉”等问题时,学生需要根据已知条件,如小熊数量、香蕉总数等,推理出每份的数量,从而培养推理意识。二、教学目标1.经历将物品平均分的操作过程,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的方法,能解决简单平均分问题。2.通过对平均分问题的思考与实践,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逻辑思维。3.在平均分活动中,感悟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和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将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求每份是多少的方法。2.教学难点 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操作中理解平均分的本质,能正确进行平均分的实际操作。四、课堂导入教师活动:拿出24颗糖果,宣布:"今天我们要玩一个分糖果挑战!每组6人,这堆糖果要分得又快又公平——每人必须一样多。先讨论方法,再派代表演示。"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分法(可能出现抓阄、轮流拿等),尝试操作并发现问题。教师追问:"怎样确保每组都没意见?有没有更聪明的分法?"学生活动:思考后可能提出"先每人1颗轮流分"等策略。过渡语:"你们的方法和数学家们研究的'平均分'很像呢!今天我们就用智慧破解'公平分配'的秘诀!"【设计意图: 以分糖果游戏制造认知冲突(随机分VS有序分),激活学生分物经验,在操作中感知平均分的核心特征(每份同样多),为理解"多次等分"的数学方法埋下伏笔。】教学过程一、探究新知学习任务一 理解平均分的分法活动1:观察例题分橘子过程教师活动:展示教材中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的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分橘子的步骤。提问核心问题:“同学们,看看这里是怎么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的呢?每一步都做了什么?”学生活动:认真观察插图,描述分橘子的过程,如“第一步每份先各放1个,分掉6个;第二步每份再各放1个,又分掉6个;第三步最后每份再各放1个,正好分完”。教师活动:进一步引导,“那为什么要这样一份一份地放呢?这样放能保证什么?”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这样能保证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活动2:重复分橘子操作教师活动:给每个小组发放18个同样的学具(如小方块代表橘子),要求学生按照教材中的方法,将18个学具平均分成6份。巡视各小组,观察学生操作情况,适时给予指导。提出核心问题:“在分的过程中,你们发现分了几次才分完?每份是几个?”学生活动:小组合作进行分学具操作,记录分的次数和每份的数量,然后汇报,“分了3次,每份都是3个”。【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分橘子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平均分的具体分法,为后续解决平均分问题奠定基础,突破理解平均分操作过程这一重点,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的教学理念,指向数学抽象和数学运算的核心素养。】学习任务二 运用平均分解决问题活动3:完成“做一做”第1题教师活动:展示“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的题目及插图,引导学生思考解题方法。提出核心问题:“同学们,我们知道了平均分的方法,那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每份应该是多少盒呢?大家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活动:可以用学具摆一摆,或者在脑海中想象分的过程,然后回答每份是5盒,并说明自己的思考过程,如“像分橘子那样,一份一份地分,分5次就分完了,每份5盒”。活动4:完成“做一做”第2、3题教师活动:依次展示“做一做”第2题(小熊分蜂蜜)和第3题(小猴分香蕉),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尝试用分学具或画图等方式解决问题。提出核心问题:“每只小熊能分到几罐蜂蜜?每只小猴根据不同的平均分要求,分别能分到几根香蕉呢?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学生活动:学生动手操作或画图分析,解决问题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解题思路和答案。小组代表汇报,如“第2题中,通过分学具,发现每只小熊能分到3罐蜂蜜;第3题中,12根香蕉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6根;平均分给3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4根;平均分给6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2根”。【设计意图:通过完成“做一做”中的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平均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突破运用平均分解决问题这一难点,体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数学应用的核心素养。】二、课堂练习1.把15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个?2.将20颗糖果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能分到几颗?3.用小棒代替铅笔分一分。有18根铅笔,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到( )根;平均分给6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到( )根。4.学校买来24本故事书,平均分给6个班级,每个班级能分到几本故事书?如果平均分给8个班级呢?5.有30个气球,要平均分给5个小组,每个小组能得到几个气球?若每个小组有3个人,那么平均每人能拿到几个气球?三、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均分,通过将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的操作,知道了平均分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我们还学习了用多次分配的方法来完成平均分,在做一做中,进一步巩固了平均分的知识。希望课后大家能在生活中找一找平均分的例子。四、课后作业设计基础性作业1. 把24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个?请你用画图的方式展示分的过程。2. 15个气球,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能得到几个气球?拓展性作业3. 有30颗糖果,要平均分给一些小朋友,正好分完。可能有几个小朋友?(小朋友人数大于1)4. 把一堆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5根,还多3根,这堆小棒一共有多少根?参考答案1.每份8个。画图可参考教材将橘子平均分的方式,每次每份放1个,分8次分完。 设计意图:通过画图展示分的过程,加深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提高动手操作能力。2. (个),每个小朋友能得到3个气球。 设计意图:巩固平均分的计算方法,强化除法运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3.因为,所以可能有2、3、5、6、10、15个小朋友。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对因数概念的初步感知,拓展平均分概念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4. (根),这堆小棒一共有23根。 设计意图:在平均分基础上,增加有余数情况的思考,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五、板书设计平均分的方法分三次:每份1个→6个每份+1→累计12个每份+1→分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