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 第1课时 平均分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版本 数学·人教版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年 级 二 学 期 单 元 三 1-6的表内除法课 题 第1课时 平均分一、教材内容解读1. 知识内涵(1)地位和作用:“平均分”是除法初步认识的基础内容,在整个数学知识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它是学生后续学习除法运算以及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关键铺垫,为理解除法的本质含义奠定基石。(2)内容呈现:教材以生活情境引入,如“把6块糖分成3份,可以怎样分”,引发学生思考不同分法,进而引出“平均分”概念。通过“8袋饼干,每2袋一份,能分成几份”及“12袋饼干,每3袋一份,能分成几份”等例题,让学生通过圈一圈的操作活动,直观感受平均分。“做一做”中的题目,从判断平均分、填空描述平均分到圈一圈并填空等多种形式,巩固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与应用。(3)编排特点、意图及逻辑线索:教材编排由浅入深,先通过具体生活实例感知不同分法,自然引出平均分概念;再以例题的操作活动强化对平均分的认识;最后借助习题巩固,逐步加深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构建起从概念认知到实践应用的逻辑线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2. 素养内涵(1)本节课承载了数感、几何直观、运算能力和应用意识这几条核心素养。 - 数感:在对物品进行平均分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对具体数量物品的分配操作,如6块糖、8袋饼干等,感受数量的变化与分配关系,从而培养数感。(2)几何直观:借助圈一圈的活动,如圈饼干、圈小棒、圈杯子等,将抽象的平均分概念直观化,学生通过观察圈的过程和结果,更清晰地理解平均分,发展几何直观能力。(3)运算能力:在解决每份几个能分成几份的问题过程中,为后续除法运算学习积累经验,初步培养运算能力。(4)应用意识:教材以生活中的分物品情境展开,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会用平均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分配问题,增强应用意识。二、教学目标1.通过分一分、圈一圈等活动,理解平均分的概念,能判断是否为平均分,掌握平均分的方法。2.借助具体操作与填空练习,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初步的数感与逻辑思维。3.在学习过程中,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养成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分的概念,能按指定每份数量进行平均分的操作。 2.教学难点 准确判断是否为平均分,理解平均分在不同情境中的含义与应用。四、课堂导入教师活动:给每组学生分发6张彩色圆片,提出任务:“请用不同方式将6个圆片分成3堆,看看哪组方法多!”巡视中收集典型分法。学生活动:动手操作并展示成果,发现各组圆片数量差异。过渡语:“这些分法中,哪种能让每堆小伙伴都满意?为什么2/2/2分法最公平?这种特殊分法藏着数学的智慧哦!”设计意图:通过动手分圆片体验不同分法,制造“公平分配”的认知冲突,自然聚焦每份数量相等的核心特征,为“平均分”概念建立具象认知基础。教学过程一、探究新知学习任务一:感知平均分活动1:分一分,说一说教师活动:在黑板上呈现问题“把6块糖分成3份,可以怎样分?”引导学生用手中的学具(如小卡片代表糖)进行分一分的操作。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分法,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分法。学生活动:学生动手操作,将6个小卡片分成3份,可能出现多种分法,如1、1、4;1、2、3;2、2、2等。然后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分法,描述每份分别是多少。教师活动:挑选不同分法的小组代表上台展示分法,并引导其他学生观察这些分法有什么不同。提出核心问题:“这些分法中,有没有哪一种分法比较特殊呢?特殊在哪里?”学生活动:观察不同小组展示的分法,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可能有学生回答出每份都是2块的分法比较特殊,因为每份的数量一样。教师归纳:每份分得同样多,这种分法就叫平均分。【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分一分,自主探索不同的分法,在对比中发现“每份分得同样多”这种特殊分法,从而引出平均分的概念,帮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分的含义,突破对平均分概念理解的重点,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核心素养。】学习任务二:理解平均分的应用活动2:圈一圈,填一填教师活动:在黑板上呈现教材例题“8袋饼干,每2袋一份,能分成几份?圈一圈,说一说。”展示相关插图,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明确是要按照每2袋一份的要求对8袋饼干进行平均分。然后让学生在练习纸上用圈一圈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学生活动:学生在练习纸上对8袋“饼干”(可用简单图形代表)每2袋圈一组,圈完后数一数圈了几组,完成女孩对话框中的填空“每2袋一份,分了这样的( )份,正好分完。”并思考男孩说的“每份都是2袋,这是平均分。”教师活动:请学生上台展示圈的过程和结果,并引导其他学生思考核心问题:“为什么说这样的分法是平均分呢?”学生活动:学生根据自己圈的结果和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回答因为每份都是2袋,符合平均分每份同样多的特点。教师活动:接着呈现“12袋饼干,每3袋一份,能分成几份?”的圈一圈题目,让学生继续在练习纸上完成。学生活动:学生按要求圈一圈,得出能分成的份数。【设计意图:通过圈一圈的活动,让学生将平均分的概念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进一步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明确平均分在具体情境中的操作方法,突破理解平均分应用的难点,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直观想象核心素养。】学习任务三:巩固平均分概念活动3:判断与填空教师活动:呈现教材“做一做”题目1“哪些分法是平均分?对的在( )里画‘√’。”展示相关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每组分法,根据平均分的概念判断哪些是平均分。提出核心问题:“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呢?”学生活动:学生观察插图,思考并判断哪些分法是平均分,依据平均分每份同样多的特点,在认为是平均分的分法后面括号里画“√”,然后回答判断依据。教师活动:呈现题目2“一共有( )片枫叶,每( )片一份,平均分成了( )份。”展示相关插图,引导学生观察枫叶的总数、每份的数量以及分成的份数之间的关系,完成填空。学生活动:学生观察插图,数出枫叶总数,确定每份枫叶数,得出平均分成的份数,完成填空。教师活动:呈现题目3“圈一圈,填一填。”展示相关插图,让学生按要求圈一圈并填空。学生活动:学生根据题目要求,在插图上圈一圈,完成填空,进一步巩固对平均分的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判断、填空、圈一圈等多种练习形式,全方位巩固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强化重点知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和数学运算核心素养。】二、课堂练习1.下面哪种分法是平均分?请在对应的括号里打“√”。- 分法一:两组铅笔,第一组5支,第二组5支。( )- 分法二:两组铅笔,第一组4支,第二组6支。( )2.填空:一共有15朵花,每3朵一份,可以平均分成( )份。3.圈一圈,填一填。每4个扎成一束,可以扎成( )束。每5个扎成一束,可以扎成( )束。4.有24个本子,要平均分给一些同学。如果每人分3个本子,可以分给几个同学? (画图分一分)5.学校组织活动,准备了30个小礼品,要平均分给不同小组。若每个小组分6个小礼品,能分给几个小组?若要分给5个小组,每个小组能分几个小礼品?(画图分一分)三、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均分,知道把一些物品分成若干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平均分。通过圈一圈、说一说等活动,我们学会按每几个一份来分物品,判断是不是平均分,还能根据物品总数、每份数量来确定分成的份数。课后大家可以找找生活中平均分的例子。四、课后作业设计基础性作业:1.判断下面哪种分法是平均分,是的在括号里画“√”。分铅笔,第一堆3支,第二堆3支,第三堆3支。( )分本子,第一摞4本,第二摞5本,第三摞4本。( )参考答案:第一种分法画“√”,第二种不画。设计意图:通过判断练习,加深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强化对平均分“每份分得同样多”这一特征的认识。2.圈一圈,填一填。有15个气球,每3个一份,能分成( )份。20颗草莓,每5颗装一盘,可以装( )盘。参考答案:15个气球能分成5份;20颗草莓可以装4盘。设计意图:借助圈一圈、填一填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按每几个一份进行平均分的方法,巩固平均分的相关知识。拓展性作业:3.把18个苹果平均分,你能想出几种分法?请写一写每份几个,分成了几份。参考答案:可以有以下分法:每份2个,分成9份;每份3个,分成6份;每份6个,分成3份;每份9个,分成2份;每份1个,分成18份;每份18个,分成1份。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深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平均分的问题。五、板书设计平均分定义:每份分得判断平均分:每份数量相等分的方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