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 第7课时 整理与复习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版本 数学·人教版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年 级 二 学 期 单 元 三 1-6的表内除法课 题 第7课时 整理与复习一、教材内容解读1. 知识内涵(1)地位和作用:本部分内容是对乘法和除法相关知识的整理与复习,在小学数学知识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和除法意义、掌握乘法口诀基础上进行的,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乘除法概念的理解,还为后续更复杂的四则运算及解决问题奠定基础。(2)内容呈现:教材首先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知识,分享收获,激发学生主动思考。接着展示小丽整理的“知识图”,以直观图形和算式结合的方式,呈现乘除法关系、加减法与乘除法关系等知识。“练一练”环节则通过多种形式的习题,如计算、连线、解决实际问题等,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知识。(3)编排特点、意图及逻辑线索:编排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先回顾梳理,再通过多样化练习巩固应用。意图在于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知识体系,提高运算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逻辑线索清晰,从知识回顾到实践应用,逐步加深学生对乘除法知识的理解和掌握。2. 素养内涵(1)运算能力:通过“算一算”等习题,学生进行乘法、除法、加减法的运算,熟练运用乘法口诀计算,提高运算的准确性和速度,强化运算能力。(2)符号意识:在填写运算符号、求被盖住数等练习中,学生理解并运用、、、等符号,明确符号在算式中的意义和作用,增强符号意识。(3)模型意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分兔子进笼子、插花等题目,学生将实际情境抽象为数学模型,运用乘除法知识解决,培养模型意识。(4)应用意识:从生活场景中提炼数学问题,如小狗吃骨头、王叔叔养兔子等,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应用意识。二、教学目标1.经历知识整理过程,回顾平均分、乘除法关系等知识,熟练掌握乘除法运算技能。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发展逻辑思维。3.体会乘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感悟数学与生活联系,培养数学应用素养。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 梳理乘除法知识,掌握用乘法口诀计算乘除法,能解决简单乘除法问题。2.教学难点 理解加减法、乘除法间的关系,准确区分并运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四、课堂导入教师活动(展示水果图片):"小明要把12个橘子分给朋友,若每人分3个,能分给几人?若分给4人,每人得几个?若突然多来3个朋友,每人还能分3个吗?"学生活动:列式解答前两题(12÷3=4人,12÷4=3个),思考第三题发现"15个分给7人无法整除"的冲突。过渡语:"看来分东西时,既要会算份数也要会算每份量,更要灵活选择方法。这单元学的哪些知识能帮我们解决这些问题?"设计意图:①创设分水果的认知冲突情境,激活"平均分"和除法运算经验;②通过人数变化引发思考,渗透乘法口诀的灵活运用;③自然引出单元知识整理需求。教学过程一、探究新知学习任务一 回顾单元知识活动1:小组交流分享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本单元学习了哪些知识?”,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享自己在本单元的收获。教师巡视各小组,适时参与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核心问题:“在本单元中,你印象最深刻的知识点是什么,为什么?”学生活动:学生们在小组内轮流发言,分享自己对本单元知识的理解,如“我知道平均分是每份同样多,可以用除法表示”“我知道乘法和除法有关系,可以用同一句口诀计算”等。设计意图:通过小组交流分享,让学生自主回顾单元知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深入复习做铺垫,服务于全面梳理单元知识的教学目标,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指向数学抽象和数学运算等核心素养。活动2:展示知识图教师活动:展示小丽整理的“知识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中展示的加减法、乘除法之间的关系,提出核心问题“从这个知识图中,你发现了加减法、乘除法之间有怎样具体的联系?”,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活动:学生认真观察知识图,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如发现加法和减法互为逆运算,乘法和除法互为逆运算等,同时与同桌交流自己的发现。设计意图:通过观察知识图,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加减法、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突破教学重难点,加深对本单元知识体系的认识,服务于构建知识网络的教学目标,体现直观教学的理念,指向逻辑推理核心素养。学习任务二 巩固运算知识活动3:快速计算练习教师活动:在黑板上呈现教材第二页“算一算”的题目,如,等,要求学生快速计算,并请几位同学上台板演。核心问题:“在计算这些乘除法算式时,你用到了哪句乘法口诀?”学生活动:学生们迅速在练习本上计算,完成后认真观察上台同学的板演,判断对错,并回答教师关于乘法口诀的问题。设计意图:通过快速计算练习,巩固学生对乘法口诀的运用,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强化乘除法运算知识,服务于熟练掌握乘除法运算的教学目标,体现练习巩固的教学理念,指向数学运算核心素养。活动4:解决问题练习教师活动:呈现教材上“哪个算式能表示图的意思?连一连”“12个,每2个一份,可以分成几份?”等解决问题类题目,引导学生仔细读题、观察图,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出核心问题“解决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想的,用到了什么运算,为什么?”学生活动:学生认真审题、思考,独立完成题目,然后与同桌交流解题思路,回答教师的问题,说明解题的依据和所用的运算。设计意图:通过解决问题练习,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深对乘除法意义的理解,突破对乘除法意义应用的教学难点,服务于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教学目标,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理念,指向数学建模核心素养。二、课堂练习教材47-48页“练一练”里面挑选题目练习(结合班级学生掌握情况)三、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对本单元知识进行了整理和复习。我们知道了平均分就是每份同样多,可用表示;还了解到乘法和除法关系密切,能用同一句口诀计算。通过知识图,我们清晰看到加减法、乘除法之间的联系。之后通过多种练习题,巩固了乘除法的运算、算式含义、运算符号运用等知识。大家也发现,生活中常能用解决问题,乘法口诀在计算乘、除法时非常方便。希望课后大家多留意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四、课后作业设计基础性作业:1.直接写出得数。参考答案: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乘除法口算练习,巩固学生对乘法口诀以及乘除法运算的掌握。2.把18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个?列出算式并计算。参考答案:算式为(个)。设计意图:考查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以及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在里填上“”“”“”或“”。参考答案:设计意图:强化学生对四则运算符号的运用,加深对不同运算意义的理解。拓展性作业:4.妈妈买了24个橘子,小红每天吃3个,这些橘子够吃几天?如果每天吃4个呢?参考答案:每天吃3个时,(天);每天吃4个时,(天)。设计意图:通过实际生活情境,让学生灵活运用除法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选择一句乘法口诀“二五一十”,编写一道乘法问题和一道除法问题,并解答。参考答案:乘法问题:小明买铅笔,每支铅笔2元,买5支铅笔需要多少钱?(元)。除法问题:小明有10元钱,铅笔每支2元,能买几支铅笔?(支)。设计意图:锻炼学生对乘法口诀的灵活运用以及根据乘法口诀编写数学问题并解答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应用能力。五、板书设计核心概念平均分:每份同样多除法本质:包含分、平均分乘法←→除法:互为逆运算一句口诀算乘除知识关联链:连加→乘法(→)连减→除法(→)数量关系式: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方法总结读题抓关键:找“平均分”“每几份”“包含几个”等提示词验算看单位:结果单位对应“份数”或“每份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