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设计 川教版四上第1单元《无处不在的数据》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大单元教学设计 川教版四上第1单元《无处不在的数据》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无处不在的数据”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基本信息
学科 信息科技 实施年级 四年级上册 设计者
《课程标准》模块 奇妙的数据世界
单元名称 无处不在的数据
单元课时 3课时
(二)单元教学规划
1.主题概述1.1内容结构1.2教学过程图示1.3育人价值(1)数据意识培养:通过了解数据记录的发展、认识多样的数据形式,让学生感知数据在生活中的普遍性,形成“用数据说话”的初步意识,学会从数据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2)信息思维提升:在数据收集、整理、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有序处理信息、挖掘信息价值的思维能力,提升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3)文化传承与责任担当:制作四川文物介绍卡的活动,学生在运用数据的同时,深入了解本土文化,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和数据安全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4)实践与创新能力发展:一系列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机会,鼓励学生创新数据记录与应用方式,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2.主题学情分析(1)已有知识与能力:四年级学生处于小学中高年级阶段,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简单的观察、分析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接触过大量数据,对数据有模糊的认知;已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使用简单的检索工具和办公软件,为数据的收集、整理提供了基础;在语文、数学等学科学习中,积累了一定的符号识别、分类归纳、简单计算能力,可迁移到数据学习中。(2)存在的困难与挑战:对数据的科学定义理解困难:学生虽接触过数据,但难以准确把握数据的本质属性,对抽象概念理解较难;数据分类与分析能力不足:区分连续数据与不连续数据时,容易混淆两者的边界;分析数据时,难以挖掘数据背后的深层信息;数据收集与实践操作的问题:使用网络检索工具获取精准数据时,可能存在检索关键词不当、筛选有效信息困难的问题;数据应用意识薄弱:学生难以主动将数据与实际问题解决结合,如利用数据了解自身健康、传承文化等,缺乏数据应用的主动性和创新性。
3.教学环境网络环境,实践活动材料、多媒体教室
4.单元教学目标4.1信息意识能从生活场景中识别数据的存在,感知数据是对客观事物及关系的描述符号,理解数据在记录历史、反映特征、传递信息等方面的核心价值。能区分不同形式的数据,认识到数据既可以是传统的文字、数字,也可以是图片、音频等数字化内容,建立 “数据无处不在” 的基本认知。能主动观察数据记录载体的发展历程,理解技术进步对数据存储、传播与应用的推动作用,初步形成 “数据价值随技术发展而提升” 的意识。4.2计算思维能梳理数据从产生到应用的基本流程,,理解数据与规律、信息的内在关联。能对零散数据进行分类与规范整理,掌握数据 “统一命名” 的基本方法,体现数据组织的逻辑性;能判断事物是否为数据及是否可被计算机处理。在挖掘文物数据、生活数据背后的信息时,能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分析数据特征,体现数据解读的思维过程。4.3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利用网络检索工具获取所需数据,掌握基础的数据收集方法;能运用电子表格等数字化工具记录、整理数据,对比纸质记录与数字化记录的差异。能结合数字化工具进行实践创新,如为文物介绍卡添加语音二维码,将文字数据与音频信息结合,实现数据的多元化呈现与文化传播;在探究活动中尝试用数字化方式分析数据。能在小组合作中,分工协作完成数据收集与应用任务,整合不同来源的数据优化成果,体现数字化环境下的协作学习与创新能力。4.4信息社会责任通过制作四川文物介绍卡的实践活动,在收集与应用文物数据的过程中,深入了解本土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认同与自信,自觉承担文化传承的责任。认识到图片元数据等可能包含的隐私信息,树立数据隐私保护意识,不随意泄露含个人隐私的数据;了解数据记录的真实性对信息传递的重要性,在收集与整理数据时保持严谨态度。在课堂实践中遵守规范,爱护实验材料与数字化设备;在小组合作中尊重他人的数据观点与成果,体现信息活动中的协作责任与伦理意识。
5.教学过程
课时(包括课名) 任务序号 教学主要任务
第1课时 任务1 讲解结绳记事和刻痕记事,介绍两种方法的特点;组织“原始数据记录模仿秀”。
任务2 呈现载体的进化史,梳理载体“进化”脉络,讨论载体发展对信息传播的影响。
任务3 以24节气为例,讲解古人对太阳周年运动的观察与数字记录的关联;展示多种记录形式,让学生对比差异。
第2课时 任务1 “高铁图片识别”任务,指导学生使用检索工具的搜图功能和文字数据识别高铁所属国家及最高时速,引导学生认识时间、数量、属性等不同表现形式的数据。
任务2 展示尺码、天气、风力等实例,讲解连续数据和不连续数据的概念,学生举例说明。
任务3 学生讨论“是否为数据”;讲解可被计算机处理的数据类型,结合“中国航天日”图片,让学生提取时间、宇航员姓名、航天器名称等数据;演示查看图片元数据的方法。
第3课时 任务1 思考生活中可记录的数据,填写表格;学生对比纸质记录和电子表格两种记录方式的差异,分析跳绳数据的进步趋势和时间安排的规律。
任务2 讲解根据数据描述对象进行统一命名的方法;让学生对自己记录的生活数据进行统一命名,强化数据分类意识。
任务3 介绍四川著名文物,指导学生小组合作,使用网络检索获取文物的尺寸、所属年代、现存地、价值等数据,填写表格并制作文物介绍卡,鼓励添加录音二维码;各小组展示介绍卡,“四川文物小展”。
6.评价建议
需评价的任务 评价建议
第1课时任务1 评价内容:学生结绳或刻痕记录事件的准确性、合理性;上台展示时的表达清晰度;参与小组猜测活动的积极性。评价标准:记录方式能准确对应任务卡事件,逻辑清晰;展示时表达流畅,能清楚说明设计思路。评价方法: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赋值方法:教师给出60%的分数,学生互评给出40%的分数。
第2课时任务1 评价内容:学生使用检索工具识别高铁所属国家的准确性;提取高铁最高时速等数据的完整性。评价标准:能否准确识别两列高铁所属国家;完整提取高铁名称、最高时速等关键数据;熟练使用检索工具。评价方法:教师评价与成果评价相结合。赋值方法:教师给出40%的分数,数据提取成果给出60%的分数。
第3课时任务3 评价内容:文物介绍卡制作与展示,文物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介绍卡的设计美观度、清晰度;展示时的表达能力;小组合作表现。评价标准:文物数据准确、完整;介绍卡设计美观,信息层次清晰,添加了语音二维码;展示时表达流畅、自信;小组分工明确,合作默契。评价方法: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相结合。赋值方法:教师评价占50%,学生自评占20%,学生互评占30%。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