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测量(一)课桌有多长(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测量(一)课桌有多长(教案)

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 测量(一)
第3课时 课桌有多长(2)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教材(2025版)第22 、23、24页《课桌有多长(2)》及练习。
内容简析
本节内容主要学习用刻度尺进行测量,通过测量课桌长度的活动,进一步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直观表象,掌握刻度尺的使用方法,培养量感与空间观念。能够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限整厘米),学会画给定长度的线,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直观感知和动手操作能力,能够使用非标准单位(如手拃、铅笔、橡皮等)进行简单的长度比较和测量,但对“标准单位”的概念尚未建立。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抽象理解能力仍在发展中,因此需要通过实物观察、动手操作、对比体验等方式,逐步构建“厘米”这一抽象单位的实际意义。此外,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喜欢参与性强、互动多的学习活动,教学中应注重情境创设与活动设计,激发学习兴趣,促进主动建构。
本课关联的核心素养分析
量感:通过实际测量课桌长度、画指定长度的线段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对“厘米”的直观感知,发展对长度的估计和判断能力。
空间观念:在测量、画图、拼尺等操作中,增强学生对长度、位置、对齐等空间关系的理解。
应用意识:引导学生将测量技能应用于实际生活(如测量家具),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的核心任务分析
本课的核心任务:量一量,课桌长多少厘米
本任务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已学的“厘米”知识和直尺使用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实际操作,完成对课桌长度的测量。任务过程中,学生需经历“估测—测量—记录—比较—反思”的完整探究流程,重点解决“尺子不够长怎么办”“如何对齐刻度”“如何减少误差”等实际问题。通过该任务,学生不仅巩固测量技能,更在合作与交流中提升数学表达与逻辑思维能力,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统一性和工具使用的规范性。
学习目标
1.学会用直尺正确测量物体长度(整厘米),并能估测较小物体的长度。
2.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能结合生活实际感知长度,发展量感。
3.能用数学语言描述测量结果,解决实际问题。
重难点
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直尺的正确使用方法。
难点:测量时对齐“0刻度线”,避免读数误差;理解统一
单位的必要性。
学习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T: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厘米,还学习了使用尺子。这节课我们继续量一量课桌的长度。你想怎么量
引出课题:课桌有多长(2)
设计意图:通过直接提问“你想怎么量?”,快速回顾旧知(厘米和尺子),并直接切入本课核心任务。这种开门见山的方式既简洁明了,又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表达欲,为后续的探究活动做好铺垫。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提出任务:量一量,课桌长多少厘米
1.回顾测量方法
T:如何用直尺进行测量?
S:将课桌的一端和尺子的0刻度线对齐,课桌的另一端指向几,就是几厘米。
T:大家有什么问题吗?
S1:课桌比尺子长怎么办?
S2:可以将几把尺子拼起来。
设计意图: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探索新问题(测量长物体)打下基础。鼓励学生提问,旨在培养他们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使学习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究”,同时自然引出“拼接尺子”的测量策略。
2.测量课桌长度
T:先估一估,课桌有多长?
S1:40厘米……
S2:50厘米……
S3:100厘米……
T:到底有多长呢?接下来我们用尺子量一量。
(1)小组合作进行测量
活动要求:四人为一组,用直尺测量课桌的长度,并将测量的结果记录下来。
(2)小组代表汇报交流
S1:我们测量的结果是60厘米。
S2:我们测量的结果是64厘米。
(3)思考与总结
追问:大家仔细观察这两组的测量过程,想一想,同样是用尺子测量的,为什么结果不一样?
S1:第二组是尺子挨着尺子,但是尺子的边缘到0刻度线还有一些距离。
S2:应该是60厘米,第二把尺子要把0刻度对准上一把尺子的20厘米,否则量出来的就比实际的长了。
总结:同学们特别善于观察与思考,对于较长的物体,我们用几把尺子进行测量时,要注意尺子的最后刻度与0刻度对齐。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实践,进一步巩固用直尺进行测量的方法,掌握测量较长物体的测量技巧,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画线
(1)提出问题
T:我们已经学会了如何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你能利用直尺画一条长4厘米的线吗?
S:能。
T:想一想你准备怎样画,试着在数学本上画一画。
(2)尝试解决
学生在数学本上画长4厘米的线。
(3)交流汇报
T: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的。
S:我先画一个点和0刻度线对齐,然后开始画线,一直画到4厘米这里,再标记一个点,就是4厘米了。
小结:画线时,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起,是几厘米长的线就画到尺子上几厘米的地方。
T:说得特别清楚,老师这也画了一条线,如果让你画一条与它一样长的线,怎么画呢?
S:先量再画。
设计意图:实现从“测量”到“画图”的技能转换,使学生对“厘米”的认识从“识别”发展到“创造”,知识应用得到升华;“画等长线段”的任务,自然地将“测量”与“画图”两个技能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巩固对长度概念的理解。
(4)学生动手实践
设计意图:由量到画,在量和画的过程中,通过对画线的指导,进一步巩固测量方法及对厘米的认识。
三、巩固练习,学有所得
1.完成书上P24练一练第3题。
学生按照要求进行操作,教师注意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
2.完成书上P24练一练第4题。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积木的高度不同,组合摆放后的高度也不同,需要学生把积木的高度加起来。
3.完成书上P24练一练第5题。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借助断尺画线?让学生体会从8到14,从9到15,从10到16都是6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用直尺进行测量的方法,进一步形成对“1厘米”的表象,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T: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S1:对于较长的物体,我们用几把尺子进行测量时,要注意尺子的最后刻度与0刻度对齐。
S2:量的时候要注意将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一端,直直地测量。
T:是否还有更长的尺子能直接量出课桌的长度
板书设计
课桌有多长(2)
进一步认识厘米
长度单位:厘米(cm)
测量需注意:对齐0刻度,
紧贴物体,
减少误差。
作业设计
拓展练习:
用断尺测量一支铅笔的长度,思考如何准确读数。
实践作业:
和家长一起测量家中家具的尺寸,制作一份"我家家具尺寸表"。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通过“估测—测量—对比”的教学流程,有效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增强对“厘米”的直观感知;小组合作测量课桌长度,学生参与度高,在操作中自然发现“刻度对齐”的重要性,体现了“做中学”的理念;“断尺画线”等拓展练习设计巧妙,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不足之处:
部分学生在测量时仍未能严格对齐0刻度,导致读数误差,说明对测量方法的掌握不够扎实;个别小组在合作中分工不明确,导致测量效率不高,影响课堂节奏;对“估测”环节的引导不够充分,部分学生估测结果偏离实际较远,量感培养有待加强。
改进之处:
在测量前增加“示范+纠错”环节,通过实物投影展示正确与错误对齐方式,强化“0刻度对齐”的意识;明确小组分工,设立“记录员、操作员、检查员”等角色,提升合作效率;结合生活实物(如书本、文具等)进行估测训练,逐步提升学生的长度估计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