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23.1 图形的旋转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初中数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23.1 图形的旋转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初中数学人教版(2012)九年级上册
23.1 图形的旋转
课标分析
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本节"图形的旋转"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中的"图形的运动"内容,重点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的能力。课标要求学生通过具体实例认识旋转(),理解旋转中心、旋转角、对应点等概念(如,),掌握旋转的基本性质:对应点到旋转中心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连线夹角等于旋转角、旋转前后图形全等。通过钟表指针、风车叶片等生活实例建立几何直观,借助硬纸板实验探究旋转特征,体会旋转中心与旋转角变化对图形位置的影响,最终达到能运用旋转性质设计简单图案的目标,发展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素养。
教材分析
本节课“图形的旋转”从生活中的实例出发,引出旋转的基本概念,包括旋转中心、旋转角、对应点等,并通过探究活动归纳出旋转的三条基本性质: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连线的夹角等于旋转角、旋转前后图形全等;同时通过不同旋转中心和旋转角的变化展示旋转效果的不同,体现了旋转的多样性与应用价值。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旋转的本质特征。本节内容位于“轴对称”“平移”之后,是对图形变换知识的进一步拓展,有助于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提升几何直观和推理能力,也为后续学习中心对称、图形的全等变换及图案设计打下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旋转的基本性质,理解图形变换中的不变性,提升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为今后学习几何变换及相关应用提供了重要支撑。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掌握轴对称、平移等图形变换的基本概念,具备一定的几何直观和推理能力,为学习《图形的旋转》奠定了基础。此阶段的学生抽象思维逐步发展,能够理解图形运动的本质特征,但在空间想象和逻辑推理方面仍需加强。本节课要求学生通过观察生活实例,理解旋转的基本概念,掌握旋转的三个基本性质,即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连线的夹角等于旋转角、旋转前后图形全等。通过动手操作和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发展空间观念,提升几何推理能力,培养数学抽象和数学建模意识,为进一步学习图形变换和综合运用图形运动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理解图形旋转的基本概念,掌握旋转中心、旋转角及对应点的定义,通过观察实例提升数学抽象与空间想象能力,发展几何直观核心素养。
2.探索并归纳旋转的性质,理解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关系及旋转前后图形的特征,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深化模型思想。
3.通过动手操作与图案设计,体会旋转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提升审美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图形旋转的概念,掌握旋转的性质,能运用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难点:探究并归纳旋转的性质,能根据不同旋转要素设计图案。
课前任务
1.知识回顾:
上节课学移,回忆平移的定义及性质。思考:平移是图形沿某方向移动,那图形围绕一点转动又是什么现象呢?通过回顾平移加深对图形变换的认知。
2.预习教材:
阅读教材图形旋转部分,了解图形旋转的定义,明确旋转中心、旋转角、对应点的概念,掌握旋转的性质。将重点内容及对旋转性质理解不清之处记录在预习笔记上。
3.问题思考:
生活中像摩天轮、旋转木马等都有旋转现象,结合预习思考:这些旋转现象的旋转中心、旋转角在哪?旋转前后图形哪些方面发生变化,哪些不变?课上一起探讨。
课堂导入
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能看到许多有趣的现象。比如,游乐场里的旋转木马,随着音乐缓缓转动,木马在绕着中心位置移动,不断变换位置。还有家中的风扇,扇叶在电机的带动下飞速转动,从一个位置转到另一个位置。这些现象都有一个共同特点,物体都在围绕着某一个点做圆周运动。那么,从数学的角度,我们该如何去描述和研究这些现象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图形的旋转”,探索其中的奥秘。
图形的旋转
探究新知
(一)知识精讲
让我们从生活中的现象开始观察。同学们请看图,这是一个钟表的指针在转动。从3时到5时,时针转动了多少度呢?通过计算我们知道,时针转动了60°。再看图,风车的叶片在风的吹动下也在不停地转动。这些现象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我们可以把这些指针、叶片等看作平面图形。在数学中,我们把一个平面图形绕着平面内某一点O转动一个角度的运动,称为图形的旋转(rotation)。其中,点O叫做旋转中心,转动的角度叫做旋转角。如果图形上的点P经过旋转后到达点P'的位置,那么这两个点就叫做这个旋转的对应点。
为了更好地理解旋转的性质,我们进行一个实验。如图所示,在硬纸板上固定一个三角形,并在三角形外取一点O作为旋转中心。在硬纸板下面放一张白纸,先描出三角形ABC,然后围绕点O转动硬纸板,再描出旋转后的三角形A'B'C'。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
线段OA与OA'的长度相等;
∠AOA'与∠BOB'的角度相等;
旋转前后的两个三角形ABC和A'B'C'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
由此我们归纳出旋转的三个重要性质:
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
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
(二)师生互动
教师提问:同学们,如果我们改变旋转中心的位置,但保持旋转角不变,旋转后的图形会有什么变化呢?比如图中的两个旋转,旋转角相同但旋转中心不同,会产生什么不同的效果?
学生思考后回答:旋转中心的位置会影响旋转后图形的位置,但不会改变图形本身的大小和形状。
教师追问:很好!那如果保持旋转中心不变,改变旋转角的大小,如图所示,又会产生什么不同的效果呢?
学生回答:旋转角的大小会影响图形旋转后的位置和方向,旋转角越大,图形转动的幅度就越大。
(三)设计意图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和动手操作实验,帮助学生建立旋转概念的直观认识。引导学生从具体实例中抽象出旋转的定义和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通过师生互动讨论不同旋转参数对图形的影响,加深学生对旋转性质的理解,为后续学习图形变换打下基础。整个探究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能力,体现了从具体到抽象的数学思维过程。
新知应用
例题题目:
如图,E是正方形ABCD中CD边上任意一点,以点A为中心,把顺时针旋转90°,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解答:
我们来一步步分析并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第一步:明确旋转中心和旋转方向、角度
旋转中心是点A;
旋转方向是顺时针;
旋转角度是90°。
第二步:确定旋转前三角形的三个顶点
的三个顶点分别是:A、D、E。
第三步:逐个确定每个顶点旋转后的位置
点A的旋转
因为点A是旋转中心,所以旋转后的位置仍然是点A本身。
点D的旋转
正方形中,AD与AB长度相等,且;
将点D绕点A顺时针旋转90°,会落在点B的位置;
所以,点D旋转后的对应点是点B。
点E的旋转
点E在CD边上,我们不知道它的具体位置,但可以确定它在CD上;
将绕点A顺时针旋转90°,点E的对应点设为点E';
由于旋转前后图形全等,所以:


所以,点E'应在CB的延长线上,并且满足;
在CB的延长线上取点E',使得。
第四步:连接旋转后的三个点,得到旋转后的图形
连接A、B、E',得到;
这就是绕点A顺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
最终图形如图所示:
总结:
1.题目考查内容
图形的旋转及其性质;
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的理解;
利用旋转性质确定图形中点的对应位置;
图形全等性的应用。
2.题目求解要点
明确旋转中心、方向和角度;
旋转中心不变,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旋转前后图形全等,对应角和边保持不变;
对于不确定位置的点(如E),通过构造全等关系确定其旋转后的位置;
几何作图时要结合图形性质(如正方形的边角关系)进行推理。
新知巩固
第1题:对下列“握手”图片从左向右的顺序依次变换,描述正确的是(  )
选项:
A.轴对称→平移→旋转
B.轴对称→旋转→平移
C.旋转→轴对称→平移
D.平移→旋转→轴对称
解答:
我们依次分析图片的变化过程:
第一幅图 → 第二幅图:
观察发现,图形从左右对称变成了镜像对称,说明是轴对称变换,即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
第二幅图 → 第三幅图:
图形整体向右移动了一段距离,形状和方向没有改变,说明是平移变换。
第三幅图 → 第四幅图:
图形整体绕某一点旋转了一个角度(大约90°),说明是旋转变换。
因此,从左到右的变换顺序是:轴对称 → 平移 → 旋转。
总结:
1. 题目考查内容
本题考查初中数学中图形的三种基本变换:轴对称、平移、旋转,以及对图形变换顺序的识别能力。
2. 题目求解要点
轴对称: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形状不变,方向相反。
平移:图形整体沿某个方向移动,形状、方向、大小都不变。
旋转:图形绕某一点旋转一定角度,形状不变,位置和方向改变。
注意变换的顺序性,不同顺序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3. 同类型题目解题步骤
观察每一步图形的变化特征。
判断是哪种基本变换(轴对称、平移、旋转)。
分析变换的顺序,注意图形的方向、位置、对称性是否改变。
选择与变换顺序一致的选项。
第2题:如图,以下图形变化能使图形甲和图形乙重合的是(  )
选项:
A.将甲绕点顺时针旋转
B.将乙绕点逆时针旋转
C.将甲绕着和中垂线的交点顺时针旋转
D.将甲先向下平移至点和重合,再绕点逆时针旋转
解答:
我们逐项分析:
A选项:将甲绕点顺时针旋转
观察图形,甲绕点旋转后,图形方向与乙不一致,位置也不匹配,错误。
B选项:将乙绕点逆时针旋转
乙绕点旋转后,图形方向与甲不一致,错误。
C选项:将甲绕着和中垂线的交点顺时针旋转
该旋转中心为图形内部某点,旋转后图形方向和位置与乙一致,正确。
D选项:将甲先向下平移至点和重合,再绕点逆时针旋转
平移后图形位置改变,但旋转后图形方向与乙不一致,错误。
因此,正确答案是:C
总结:
1. 题目考查内容
本题考查图形的旋转变换,重点在于旋转中心的选择和旋转方向与角度的判断。
2. 题目求解要点
旋转中心不同,旋转后的图形位置和方向也会不同。
旋转角度必须准确(如),方向(顺时针或逆时针)也要判断清楚。
可通过画图辅助判断旋转后的图形是否与目标图形重合。
3. 同类型题目解题步骤
确定旋转中心(可以是图形上的点或图形外的点)。
判断旋转方向(顺时针或逆时针)和角度(如)。
画出旋转后的图形或想象其位置变化。
与目标图形对比,判断是否重合。
板书设计
图形的旋转
定义
绕平面内某点O转动
旋转中心:点O
旋转角:转动的角
对应点:如点P与P'
性质
对应点到旋转中心距离相等
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夹角等于旋转角
旋转前后图形全等
效果影响
不同旋转中心
不同旋转角
教学反思
本节课围绕图形的旋转展开,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旋转概念,引导学生探究旋转的性质,并通过动手操作验证性质,最后结合图案欣赏体会旋转的应用价值。教学目标明确,内容符合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基本掌握了旋转的定义、性质及简单应用。课堂中通过问题引导和探究活动激发了学生思维,小组合作增强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但部分学生对旋转角的确定及性质的应用仍存在困惑,教学中对生成性问题的处理略显不足,个别环节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导致部分学生未能充分内化知识。今后教学中需进一步优化活动设计,加强几何直观与逻辑推理的结合,提升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表达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