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6.3.1 平方差公式 教学设计一、内容与内容解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六章“整式的乘法”的第3节。内容包括平方差公式的推导、结构特征识别及初步应用,涵盖公式推导(从多项式乘法到特殊形式归纳)、特征剖析(“两数和×两数差”的形式与“平方差”的结果)、基础计算应用三个维度。(二)教学内容解析本节是整式乘法的“特殊化”延伸,既是多项式乘法法则的具体应用,也是后续因式分解、二次根式运算的重要基础,起到承前启后作用。其核心难点在于引导学生从“一般乘法”中发现“特殊规律”,关键是让学生通过实例观察、归纳,自主提炼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即“相同项的平方减去相反项的平方”)。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并掌握平方差公式及其几何意义二、目标与目标解析(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推导平方差公式,准确识别公式中的“相同项”与“相反项”,并能运用公式计算简单的“两数和×两数差”形式的多项式乘法。2. 通过观察、计算、归纳、验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与规律探究意识,提升从“具体实例”到“一般公式”的归纳推理能力。3. 在公式推导与应用中,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简洁性与规律性,激发对代数运算的兴趣,培养严谨的运算习惯。(二)教学目标解析1.学生能通过计算(x+1)(x-1)、(2y+3)(2y-3)等实例,自主发现“结果只含两项,且为两项平方差”的规律,并能通过多项式乘法法则验证规律的正确性。2.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主动分享发现,在应用公式简化计算后,能体会到“公式运算比一般多项式乘法更高效”,愿意主动尝试复杂一点的公式应用题目。三、学生学情分析已有基础:学生已掌握多项式乘法法则((m+n)(p+q)=mp+mq+np+nq),能进行简单的多项式乘法计算,具备初步的代数运算能力与观察归纳意识,为推导平方差公式提供了知识支撑。潜在困难:一是难以快速识别公式结构,尤其是当a、b表示负数、多项式(如(a - b - c)(a - b + c))时,易混淆“相同项”与“相反项”;二是易忽略公式适用条件,误将非“两数和×两数差”形式(如(x+y)(x+y))套用平方差公式;三是对公式的“代数本质”理解不深,仅停留在“套公式计算”层面,缺乏灵活变形能力。基于上述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应用平方差公式进行计算四、教学策略分析1. 情境导入策略:通过“计算两个相邻正方形面积差”的实际问题(如边长为x和2的正方形,面积差用两种方法表示),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从“几何意义”和“代数运算”两方面感知平方差,为公式推导铺垫。2. 探究引导策略:采用“实例计算→观察规律→归纳公式→验证公式”的探究路径,给出4组不同形式的“两数和×两数差”计算题目,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后,自主总结结果特征,教师仅在关键处(如“结果中的两项与原式有何关联”)提问引导,避免直接灌输。3. 难点突破策略:针对“结构识别难”,设计“公式结构对比表”(左侧列原式,右侧标“相同项a”“相反项b”),通过(5+3)(5-3)、(-2x+5)(-2x-5)等例子,让学生直观感受a、b的多样性;针对“适用条件混淆”,设计“错题辨析”环节,给出3道易错题(如(x+2)(x+2)、(a+b)(c-b)),让学生判断是否能用公式,说明理由。五、教学过程分析(一)情境引入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分别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将所得的积相加.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降低新知识的学习难度。(二)主动参与、感悟新知探究 计算下列多项式的积,你能发现什么规律?计算下列多项式的积,你能发现什么规律?(1) (x+1)(x-1)=__x·x-x+x-1__=__x2 -1 _;=x2 -12(2) (m+2)(m-2)=___m·m-2m+2m-4__=_m2 -4__;= m2 -22(3) (2x+1)(2x-1)=___2x·2x-2x+2x-1____=__4x2 -1___. =(2x)2 -12前面的几个运算都是形如a+b的多项式与形如a-b的多项式相乘.由于对于具有与此相同形式的多项式相乘,我们可以直接写出运算结果,即两个数和与这两个数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这个公式叫作(乘法的)平方差公式.公式变形:1.2.思考 你能根据图中图形的面积说明平方差公式吗?红色区域的面积: (a+b)(a b)=a2 b2.例1 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1) (3x+2)( 3x 2 ) ; (2)( x+2y)( x 2y).解 (1)原式=(3x)2 22=9x2 4;(2)原式=( x)2 (2y)2=x2 4y2.例2 计算:(1) (x 1)(x+1)(x2+1) ; (2) (y+2)(y 2) (y 1)(y+5) ; (3) 102×98.解 (1)原式=(x2 1)(x2+1) =x4 1 ;(2)原式=y2 22 (y2+4y 5)=y2 4 y2 4y+5= 4y+1 ;(3)原式=(100+2)(100 2)=1002 22=10 000 4=9 996 .方法总结应用平方差公式计算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左边是两个二项式相乘,并且这两个二项式中有一项相同,另一项相反;(2)右边是相同项的平方减去相反项的平方;(3)公式中的a和b可以是数字,也可以是单项式或多项式.例3在边长为a的正方形中剪掉一个边长为b的小正方形(a>b),再沿虚线剪开,如图①,然后拼成一个梯形,如图②.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关系用等式表示是 .解析图①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a2-b2,图②中梯形的面积=(2a+2b)(a-b)÷2=(a+b)(a-b),两图形的阴影面积相等,据此即可解答.解a2-b2=(a+b)(a-b)方法总结平方差公式的几何表示,用梯形的面积表示出图形阴影部分的面积,再用等式表示出来即可.练习1. 下面的计算是否正确 如果不正确,应当怎样改正 (1) (x+2)(x 2)=x2 2; (2) ( a 2)(a 2)=a2 4;(3) (x+2y)( x 2y)=x2 4y2; (4) (3a+4b)(3a 4b)=9a2 4b2.2. 计算:(1) (a+3b)(a 3b) ; (2) (3+2a)( 3+2a) ;(3) (xy+1)(x2y2+1)(xy 1) ; (4) (3x+4)(3x 4) (2x+3)(3x 2).3. 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1) 51×49 ; (2) 200×199 .(三)课堂总结1、本节课研究了什么问题?2、本节课经历了怎样的研究过程?用到了哪些数学思想?3、对今后数学研究的启发?你还有哪些疑惑呢?【设计意图】梳理知识脉络,提炼核心方法,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认知,同时加深对代数式价值的理解。(四)布置作业、巩固提高1.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A. B.C. D.2.已知n为正整数,则下列运算结果不是1的为( )A. B. C. D.3.计算:(1); (2);(3); (4).4.若,则的值为多少?5.计算:(1)5a5b3c÷15a4b;(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