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教学课题 形形色色的生物教学背景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生物的多样性。 (2)本节课主要介绍了生物多样性中的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等核心知识点。 (3)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认识到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理解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并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对生物多样性的感性认识和科学探究能力。教学目标 (1)生命观念:通过观察和讨论,学生能够理解生物多样性的内涵,认识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对生命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科学认识。 (2)科学思维:通过分析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学生能够运用归纳和比较的方法,概括生命的基本特征,培养逻辑推理和科学论证的能力。 (3)探究实践:通过实验 “观察一滴水中的生命”,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观察技能,学会从微观角度探究生物的存在形式,提升科学探究的实践能力。 (4)态度责任:通过交流物种多样性的资料,学生能够体会生物与环境的密切关系,树立关爱生物、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价值观。重难点 (1)理解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之间的联系,并能够运用实例分析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2)掌握生物的基本特征,如应激性、生长、繁殖和新陈代谢,并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区分生物与非生物,理解生物的生命现象。教学方式与策略 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观察法、案例分析法教学活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走进生命的世界 教师活动 老师在上课前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探讨了生物和生物学的基本概念。那么,大家还记得地球上的生物都生活在哪些地方吗?” (学生:水中、陆地、空中) 老师总结并引入新课:“非常棒!我们把生物生活的区域称为‘生物圈’。接下来,请同学们翻开课本,了解一下生物圈的具体概念及范围。” 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上层,它是生物共有的家园。 学生活动 学生积极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题。 学生认真阅读课本内容,并理解生物圈的定义和范围。 二、生物的多样性 教师活动 播放有关自然界的录像,提问学生:“我们细心观察周围的世界,会发现种类繁多的生物。请大家描述一下你所熟悉的生物以及它们的生活环境。” (学生描述自己熟悉的生物及其生活环境,如家里的宠物、常见的植物等) 老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形形色色的生物与周围的环境共同构成了生机勃勃的自然界。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第 1 章第 1 节‘形形色色的生物’。” 展示教材中的图片,提出课题 “交流物种多样性的资料”。用小组比赛的方式进行,要求不能出现重复的物种。 (学生将熟悉的生物名称写在纸上,再与小组的同学交流,除去重复的,统计小组总共列出了多少种生物) 展示准备好的资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生物的多样性,激发他们的兴趣。 提问:“我们所讨论的只是生物世界中的一小部分。请同学们看书,了解一下地球上到底有多少种生物,以及它们是如何分类的。” (学生阅读课本并回答:已命名、记录的有 200 多万种,其中 70% 以上是动物,22% 是植物和真菌,5% 是单细胞生物)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生物具有如此繁多的多样性呢?” (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并讨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遗传多样性。不同生物体内的遗传物质不同,即使同种生物的遗传物质也不完全相同,而遗传物质控制性状,从而表现为各种各样的生物或品种) 引入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的关系:“这么多不同的生物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例如,鱼必须生活在水中,鸟必须生活在空中。如果互换环境,结果会怎样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若它们互换环境,两者都不能够生存下来,最终都会死亡。这说明生物的生活是离不开它所依赖的环境的) 进一步引出生态系统的概念:“生物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了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类型多种多样,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学生在阅读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讲解生态系统组成,包括湿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等) 请学生归纳生物多样性的内容:“生物多样性不仅指生物物种多样性,还包涵了其他两个方面。请同学们归纳一下。” (学生讨论归纳:生物的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统称为生物多样性) 学生活动 观察录像并描述熟悉的生物及其生活环境。 参与小组比赛,列出生物名称并去除重复项。 阅读课本内容,回答关于地球上生物种类及其分类的问题。 思考并讨论生物多样性的原因。 理解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的关系。 阅读课文,讲解生态系统的组成。 归纳生物多样性的三方面内容。 三、生物的特征 教师活动 通过演示实验 “观察一滴水中的生命” 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生物的多样性已有了一定的了解。生物的确种类繁多。你们知道吗?池塘中的一滴水中就包括许多种生物。下面我们就来观察一滴水中的生命。” (学生利用示范显微镜轮流观察,讨论观察到的生物与非生物) 引导学生区分生物与非生物:“对于生物与非生物,你们是如何区分它们的?生物的生命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学生指出观察到的生物与非生物,说明生物所表现出来的特征是 “活的”,有生命的) 讲解应激性:“向日葵随着太阳转动,我们把生物遇到刺激能做出规律性反应的特性叫做应激性。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应激性对生物有什么作用?大家还能举出其他例子吗?” (学生举一反三:含羞草的叶片受到触动会自然下垂;一滴糖水会招来许多蚂蚁;吃话梅会分泌许多唾液。学生回答:趋向有利刺激而避开有害刺激,即 “趋利避害”) 讲解生长:“除了应激性外,大家都知道一粒种子可以萌发长成幼苗,幼苗可以长高长大,这说明生物都能够怎样?” (学生思考回答:生物个体的生长。生物生长表现在生物个体的体形增大,体重增加) 讲解繁殖:“同学们都知道雌虎生幼崽;蜻蜓点水(实际是蜻蜓在产卵);母鸡生蛋;许多植物会结出种子等等。这些现象说明生物都能够怎样?” (学生们列举更多有关繁殖的例子。讨论归纳总结:生物产生后代的过程叫做繁殖) 讲解新陈代谢:“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食物’,动物吸收氧排出二氧化碳、汗液、尿液等,这些都是新陈代谢。人进食后要消化、吸收、排出废物是不是新陈代谢?扩展:生物除具有应激性、生长、繁殖、新陈代谢这四种特性外,还有没有其他特性?” (学生阅读课文内容回答所提问题:人进食后的消化、吸收等活动是属于新陈代谢。补充:生物还有严整有序的结构、稳态和适应性等) 学生活动 利用示范显微镜观察一滴水中的生物与非生物。 区分生物与非生物,说明生物的特征。 讨论应激性的表现,举例说明。 讨论生长的表现,说明生物个体的生长。 讨论繁殖的现象,列举更多例子。 阅读课文内容,回答新陈代谢的问题,并讨论生物的其他特性。 四、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生物的多样性和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的基本特征包括应激性、生长、繁殖和新陈代谢等。” (学生跟随老师的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学生活动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理解。课后作业 (1)观察周围环境中的生物,记录三种不同生物及其生活环境的特征,并说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以 “生物的多样性” 为主题,绘制一张海报,展现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内涵及其重要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