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探索互联网传输 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信息科技》(教科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5 探索互联网传输 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信息科技》(教科版)

资源简介

第5课 探索互联网传输 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不同于单元内前面的内容——宏观上搭建一个小型局域网络,而是微观上对网络进行探索。内容聚焦于互联网数据传输的过程,旨在让学生深入探究数据在网络中的传输方式以及路径选择机制。通过类比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数据交换的三种技术,并通过模拟实验感受不同传输方式的特点。借助网络拓扑结构图,帮助学生理解数据包在网络中的传输路径选择,以及路由器在其中发挥的作用。通过探索理解“网页秒开”背后是网络协议和网络设备的协同。通过实验数据对比,感受数据交换技术的价值。
2.学习者分析
学生对网络中数据的传输过程没有直观的感受,只体会到数据的发送与接收,大文件传输速度较慢。学生形象思维强,抽象逻辑弱;能借助类比理解概念,但符号化、模型化能力不足。学生对于实物模拟实验相对感兴趣,但对于规则的理解意愿不高,执行存在随意性。
3.学习目标确定
(1)通过模拟实验,了解数据交换技术的三种方式(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能够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及应用场景。
(2)通过案例分析,理解数据在网络中传输时路径选择的原理,能够分析影响路径选择的因素,并解释路由器在路径选择中的作用。
(3)通过对互联网数据传输过程的学习,激发学生对网络技术的兴趣,认识到互联网数据传输技术在网络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4.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三种数据交换技术方式及其特点,数据在网络中传输时路径选择的原理和影响因素。
(2)教学难点
三种数据交换技术方式的特点,分组交换中数据包的传输过程。
5.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支撑的资源
环节一 聚焦
教师活动1 回顾上节课“互联网连接”的相关内容,提问:我们每天发消息、下载图片、看在线视频时,数据是怎么从自己的设备‘跑’到对方设备的? 展示物流配送中心运输货物的短视频,类比说明:物流用不同方式运货物,互联网数据传输又有哪些方式?会面临什么挑战? 学生活动1 回忆上节课内容。 观看物流配送案例,对比生活经验,思考“数据传输与货物运输的相似性”。 物流配送中心运输货物的短视频。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生活场景类比和真实问题驱动,激发学生对 “互联网数据传输”的探究兴趣。
环节二 探索
教师活动2 引入“运送大型火箭”的情境,提问:有哪些方式能把火箭从工厂运到发射场?这些方式各有什么优劣? 结合学生讨论结果,类比讲解三种数据交换技术。 电路交换:类比“专门开辟一条运输专线,先建通道再运输”。 报文交换:类比“先把火箭整体打包,逐个站点存储转发”。 分组交换:类比“把火箭拆成小部件,各部件独立运输,在终点重组”。 组织模拟实验: 教室两端设发送端A/B(学生)、接收端C(学生),中间每名学生代表一个节点,由发送端A、B分别向接收端C传递5张卡片,模拟不同交换技术的数据传输过程。 明确规则: 电路交换:学生拉手建立“物理通道”,每次传递1张卡片,强调“通道独占”。 报文交换:需接收完整卡片后,再传递给下一个空闲节点,强调 “存储转发”。 分组交换:拆分成多张标有序号的小卡片,接收后可立即传递,强调“独立传输”。 指导学生记录“传输步数、路径、顺序”,实验后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三种技术的优势、不足及应用场景(如电路交换用于电话,分组交换用于互联网)。 学生活动2 结合“货物运输”经验,分组讨论“火箭运送方式”,列举优劣。 听教师类比讲解,理解三种数据交换技术的核心逻辑,关联“火箭运送” 与 “数据传输”的对应关系。 参与模拟实验。 全班分享讨论结果,对比三种技术的优势和不足,完成写一写任务。 长线及6张有序号的卡片。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火箭运送”类比抽象的“数据交换技术”,降低理解难度;借助模拟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三种技术的差异,通过讨论总结对比三种技术的特点。
教师活动3 承接上一环节实验,提问:分组交换中,小卡片(数据包)可能走不同路径,这些路径是怎么确定的?哪些因素会影响路径选择? 组织“路径选择模拟实验”,依据网络拓扑图,选择学生扮演 “发送端”“接收端”或“节点”。 规则:发送端依次发放标有序号的一张卡片,需根据投色子决定卡片传递方向,学生记录“每个数据包的传输路径”。 实验后展示“不同数据包的路径记录”,引导学生思考。 结合实验结果,讲解路由器功能,指出“路由器是‘网络导航员’,能根据网络状态(如拥堵程度、距离)选择最优路径,保证数据高效传输”,分析影响路径选择的因素(距离、带宽、延迟)。 学生活动3 结合上一环节实验体验,思考“路径选择”的相关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测。 参与模拟实验,记录传输路径和步骤。 扮演“发送端”“接收端”或“节点”,按规则传递卡片 。 观察实验记录,小组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分析“数据包乱序”的原因,思考“路径优化”的方法。 网络拓扑图、卡片、色子。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延续性模拟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路径选择的多样性”;结合问题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数据包乱序” 等现象,理解路由器的核心作用;分析影响路径选择的因素,深化对“数据传输效率”的认识。
环节三 设计
教师活动4 布置任务:通过流程图梳理出本课探究过程,设计一份《互联网数据传输分析报告》的大纲。 学生活动4 梳理本课探究过程,设计一份《互联网数据传输分析报告》的大纲。 WPS Office。
活动意图说明: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和归纳,撰写《互联网数据传输分析报告》的内容,为后续的实践活动提供指导。
环节四 实现
教师活动5 回顾本课核心内容:三种数据交换技术、路径选择机制。 讲解《互联网数据传输分析报告》撰写要求: 内容需包含实验模拟数据(两种实验的记录表格)、三种交换技术的原理/优势/不足、路径选择方式分析及优化建议。 展示报告模板(含结构框架、示例表述),针对“优化建议”给出提示。 组织小组交流,让学生分组分享报告。 学生活动5 回顾并梳理本课知识,形成 “数据交换—路径选择” 的知识框架。 理解报告撰写要求。 参考报告模板,开始撰写;整理实验数据,用自己的语言分析三种交换技术的优劣;针对路径选择提出优化建议。 在小组内分享报告大纲,接收同伴建议,完善报告内容。 WPS Office。
活动意图说明:回顾课程内容,构建系统知识体系;通过撰写报告,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验数据结合,深化理解;小组交流环节培养合作能力与表达能力,同时通过教师指导提升报告的完整性与分析深度,检测学习效果。
环节五 拓展
教师活动6 教师总结三种数据交换技术、路径选择机制在数据传输中的重要性,布置扩展任务 学生活动6 完成扩展任务。 WPS Office。
活动意图说明: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中,深化对三种数据交换技术、路径选择机制的理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