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5.13.1 血液、血管和心脏 (第1课时)年级 八年级 课时安排 2课时课题 5.13.1 血液、血管和心脏 (第1课时)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苏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第13章第一节《血液、血管和心脏》的第1课时内容,教材通过观察和讨论等活动,呈现血液的组成成分及各个成分的功能,结合血常规化验单,分析血液的某些成分异常后可能导致的问题,在分析和讨论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关注身体健康的意识。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观察和讨论活动,说出血液的组成及各个成分的功能,并依此会解读血常规化验单。 2.通过观察与讨论活动,培养学生分析、归纳与总结等思维能力,提高实验实践能力。 3.通过血常规化验单的解读和分析,学会关注自身身体的健康意识。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血液的组成及各个成分的功能。 2.观察人血图片,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的形态和数量。 教学难点: 学会分析和解读血常规化验单,提高关注身体健康的意识。教学过程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课堂导入 【复习巩固】 1.说出《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平衡膳食有哪八项准则? 2.说出我们购买食品需要关注哪些信息?日常生活中需要养成哪些良好的卫生习惯? 提问:生活中,我们都有过去医院采血经验,通过采集和测定血样,可以了解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等信息。 血液有什么功能呢?血液中有哪些成分呢?这些成分有什么功能? 说出平衡膳食的八项原则、日常食品袋上面需要关注的信息和良好的卫生习惯。思考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新知探究 血液 提问:血液在人体的心脏和各种血管中不停地循环流动,有什么作用呢? 过渡:生活中流血后,血液会很快凝固,为了观察血液的组成,我们应该加入什么物质,防止血液凝固呢? 抽取一定量的新鲜血液,放入盛有少量抗凝剂的试管中,静置一段时间。 看一看,血液出现了什么现象? 想一想,血液的成分由哪些物质组成? 提问:血液的组成有哪些呢? 提问:如何识别红细胞、白细胞等血细胞呢? 观察:人血涂片 目标: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器材:人血涂片、显微镜等。 步骤: 1.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图片。 2.对照图13-2,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比较它们的形态和数量。 说明:血小板非常小,在光学显微镜下不易观察到。 讨论:人血涂片中哪种血细胞数量最多?各种血细胞的形态分别有什么特征? 播放视频。 红细胞为什么是红色的? 学以致用:中国足球队在备战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时,在众多条件优越的地点中,最终选择昆明为训练基地。你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这对运动员的身体机能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红细胞的数量异常或者血红蛋白含量异常会出现什么症状呢? 展示:人体内红细胞数量正常值成年男子:(4.0-5.5)×1012个/L 成年女子:(3.5-5.0)×1012个/L,人体内血红蛋白含量正常值:成年男子:120-160g/L 成年女子:110-150g/L 补充白细胞的种类: 白细胞的数量异常会出现什么症状呢? 展示人体内白细胞数量正常值:(4.0-10)×109个/L 讲解血液凝固的过程: 血液凝固后,血块周围出现的少量黄色透明的液体就是血清。血清与血浆的主要区别是血清是不含纤维蛋白原。 血小板的数量异常会出现什么症状呢? 展示人体内血小板数量正常值:(1.5-3.5)×1011个/L 讨论:血常规化验报告单中的数值说明了什么? 目标:理解血常规化验报告单中数值的意义,关注身体健康。 素材: 1.血常规化验是身体健康状况判断和疾病诊断的辅助手段,化验项目主要有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技术和血红蛋白含量等。 2.图13-3是一份血常规化验报告单(部分),包括化验的项目、结果、参考范围和单位等。要特别注意红色方框内的箭头指向,它们表示对应项目的结果不在参考范围内,箭头向上表示数值高于参考范围上限,箭头向下表示数值低于参考范围下限。 讨论:1.研读素材,查阅资料,分析报告单中的数值偏差说明身体出现的问题。 2.讨论当我们发现数值有偏差时应该做些什么。 展示表格: 血液的功能:把氧气和营养物质等运输到全身各处,同时,把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代谢废物运走。 说出需要加入防止血液凝固的物质,发现加入抗凝剂后血液出现了分层的现象。 描述血液的组成: 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涂片,总结血液各个成分,1.血浆呈淡黄色、半透明的液体,约占血液的55%,血浆中约91.5%是水,其余约7%为蛋白质,约1.5%为氨基酸、葡萄糖、无机盐等。血浆的主要功能是运载血细胞、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等。 2.红细胞呈两面凹的圆饼状,数量最多,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具有运输氧气的功能。 因为红细胞中富含血红蛋白。血红蛋白是一种含铁的蛋白质。氧气浓度较高时:与氧气结合;氧气浓度较低时:与氧气分离。血红蛋白容易与氧结合或分离,因此使红细胞具有运输氧气的功能。 昆明属于高原地区,空气中氧含量低。在这种环境中训练,可增的含量,增强血液供氧能力,从而增强运动能力。加运动员红细胞和血红蛋白。 小组讨论分析出红细胞数量偏低或血红蛋白含量偏低,会导致贫血。 3.白细胞呈圆球状、体积比红细胞大;有细胞核,数量比红细胞少得多;有多种类型,如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具有吞噬侵入人体的细菌的功能。 当有病菌或异物侵入人体时,人体内会产生高于正常值数量的白细胞,用于吞噬病菌或异物。吞噬的过程中,往往会伴随发热,导致人的体温升高,此时我们一般说身体出现了炎症。如果人体内白细胞的数量低于正常值,便无法抵抗病菌和异物的侵入,因此会导致人体的免疫力下降。 4.血小板不规则,体积最小;数量较少,无细胞核;具有加速血液凝固和促进止血等功能。 当人体内血小板的数量低于正常值,便无法正常凝血和止血,导致异常出血。当人体内血小板的数量高于正常值,则容易形成血栓,阻塞血管。 小组分析血常规化验单①血红蛋白严重减低,说明患者存在严重贫血。②淋巴细胞比例显著升高、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降低及淋巴细胞计数轻度升高,说明身体可能存在某些细菌、病毒等感染。发现数值有偏差时应该及时就医,积极配合检查和治疗,适当锻炼身体,提高免疫力,合理膳食,补充营养物质等。 学生分析A患者是贫血,B患者是有炎症,C患者是凝血异常,D患者是缺铁性贫血。课堂小结板书设计 第1节 血液、血管和心脏(第1课时)课后作业 1.人体血液的组成为( B ) A.血清和血细胞 B.血浆和血细胞 C、红细胞和白细胞 D.红细胞和白细胞和血小板 2.下图是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人血涂片标本。当人体出现急性炎症时,血液里数量明显增多的血细胞是( B ) A.① B.② C.③ D.④ 3.下表是四位同学血常规检查中某一项目的检查结果。据表作出的初步诊断错误的是( D ) A.甲───贫血症 B.乙───有炎症 C.丙───血液不易凝固 D.丁───坏血病 4.如下图,将新鲜的血液分别放入A、B、C、D四支试管中,其中A、B试管中加入抗凝剂,C、D试管中不加任何物质,静置24小时后,其中正确的图示是( B ) 5.下图是小王血图片在显微镜下的一个视野图。分析回答:(方括号内填序号,横线上填名称) (1)当图中[ ② ]红细胞数量过少时, 会造成人体贫血。 (2)当人被细菌感染而发炎时,图 [ ① ]白细胞的数目会显著增加。 (3)当图中[ ④ ]血小板数目明显下 降时,会引起伤口血流不止和人体皮下出血。 (4)具有运输养料和废物功能的是[ ③ ]血浆。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观察和讨论等活动,让学生知晓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个成分的功能,在分析血常规化验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解读血常规各个项目的数据以及异常的处理等问题,对于实际应用方面还需要加强一些相关实例的结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