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 第2课时 分式方程 教案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8.5 第2课时 分式方程 教案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18.5分式方程 第2课时 教学设计
一、内容与内容解析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八章第五节“分式方程”第2课时,核心是列分式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涵盖行程问题、工程问题、利润问题等典型类型),以及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的完整步骤(审题、设元、列方程、解方程、检验、作答)。
(二)教学内容解析
地位与作用:分式方程的应用是“分式方程解法”的实际延伸,是用代数方法解决现实问题的关键载体,既巩固了分式方程的解法,又为后续学习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奠定“建模思想”基础,是连接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重要桥梁。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
【教学重点】掌握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能根据实际问题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二、目标与目标解析
(一)教学目标
1. 能根据实际问题(如行程、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准确列出分式方程。
2. 掌握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的完整步骤,能规范完成“审题→设元→列方程→解方程→检验→作答”全过程。
3. 体会“数学建模思想”,感受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解析
达成目标1:面对“甲、乙两人走同一段路,甲速度比乙快2km/h,甲用3小时,乙用4小时,求路程”这类问题,能自主找出“路程=速度×时间”的等量关系,设出未知数并列出分式方程。
达成目标2:解题时能完整呈现步骤,尤其不省略“检验”环节,既验证解是否使分式分母不为0,又判断解是否符合实际(如时间、速度不能为负数),最终规范写出作答内容。
达成目标3:在分析问题时,能主动将实际场景转化为数学语言(等量关系),理解“列方程”本质是建立数学模型,解决问题后能说出“这个数学方法帮我们解决了生活中的什么问题”。
三、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分式方程的解法,熟悉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审题、设元、列方程等),对行程问题(路程、速度、时间)、工程问题(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的基本数量关系有一定认知。
潜在困难与挑战
1. 找等量关系难:实际问题文字描述复杂,学生易混淆“谁比谁快”“谁比谁多”等关系,难以从题干中提炼出核心等量关系(如行程问题中易将“时间差”与“速度差”的关系弄反)。
2. 设元不恰当:习惯设“直接未知数”(如求速度设速度为x),但遇到需设“间接未知数”(如求路程却需先设速度为x)的问题时,会无从下手。
3. 忽略双重检验:仅检验解是否使分母不为0,忘记检验解是否符合实际意义(如求出“时间为-2小时”却未发现错误)。
4. 单位不统一:题干中若出现不同单位(如“速度km/h”与“时间分钟”),学生易忽略单位换算,导致方程列错。
基于上述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
【教学难点】准确找到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以及对解的“双重检验”(检验是否为分式方程的解、检验是否符合实际意义)。
四、教学策略分析
1. “问题串”引导法:针对复杂实际问题,设计阶梯式问题串(如“题目求什么?”“已知哪些条件?”“涉及哪些数量关系?”“哪个量可以设为未知数?”),帮助学生逐步拆解问题,找到等量关系。
2. “对比建模”法:对比“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与“分式方程应用题”的解题步骤,突出两者“设元、列等量关系”的共性和“分式方程需双重检验”的差异,降低学习迁移难度。
3. “错题归因”法:收集学生列方程时的典型错误(如等量关系错、单位未换算、设元不当),组织学生分组分析错误原因,通过“纠错→重构”加深对解题关键的理解。
4. “分层练习”法:设计基础题(直接找等量关系)、提升题(需间接设元)、拓展题(多变量问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让学生逐步掌握解题技巧。
五、教学过程分析
(一)情境引入
提问:“解分式方程的步骤是什么?关键要注意什么?”(学生回答:去分母、解整式方程、检验;注意检验分母不为0)。
情境导入:呈现问题“为响应‘低碳出行’,小明骑共享单车从家到图书馆,原计划每小时骑12km,实际每小时骑15km,结果提前10分钟到达,小明家到图书馆的距离是多少?”
引出课题:提问“这个问题能用我们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吗?如果用分式方程,该如何列?”,引出本节课主题——分式方程的应用。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降低新知识的学习难度。
(二)主动参与、感悟新知
某单位将沿街的一部分房屋出租。每间房屋的租金第二年比第一年多500元,所有房屋出租的租金第一年为9.6万元,第二年为10.2万元。
Ⅰ、你能找出这一情景中的相等关系吗?
(1) 第二年房屋租金=第一年房屋租金+500元
(2) 第二年出租房屋间数=第一年出租房屋间数
(3) 出租房屋的总租金=每间房屋的租金×出租房屋间数
Ⅱ、根据这一情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1) 求出租房屋的总间数
(2) 分别求两年每间出租房屋的租金
Ⅲ、你能利用方程求出这两年每间房屋的租金各是多少吗?
设第一年每间房屋的租金为x元,则第二年每间房屋的
租金为(x+500)元,根据题意,得
解得x=800
【例1】抗洪抢险时,需要在一定时间内筑起拦洪大坝,甲队单独做正好按期完成,而乙队由于人少,单独做则超期3h才能完成.现甲、乙两队合作2h后,甲队又有新任务,余下的由乙队单独做,刚好按期完成.甲、乙两队单独完成全部工程各需要多少小时?(列方程解答)
【解析】关键描述语为“甲、乙两队合作2h后,甲队又有新任务,余下的由乙队单独做,刚好按期完成”;等量关系为甲工效×2+乙工效×甲队单独完成全部工程需要的时间=1.
【解】设甲队单独完成全部工程需要xh,则乙队单独完成全部工程需要(x+3)h.
由题意,得+=1,
解得x=6.
经检验,x=6是原分式方程的解,且符合实际,
∴x+3=9.
答:甲队单独完成全部工程需要6h,乙队单独完成全部工程需要9h.
【方法总结】分析题意,找到关键描述语,找到合适的等量关系是解决分式方程的应用问题的关键.本题需注意乙工作的时间正好是甲单独完成这项工程的时间.
【例2】为了响应“倡导绿色出行,从身边做起”,小李将上班方式由自驾改为骑共享单车.他从家到上班地点,自驾要走的路程为8.4km,骑共享单车要走的路程为6km.已知小李自驾的速度是骑共享单车速度的2.4倍,他由自驾改为骑共享单车后,时间多用了10min.小李自驾和骑共享单车的速度分别为多少?
【解析】设骑共享单车的速度为xkm/h,则自驾的速度是2.4xkm/h.根据“骑共享单车时间-自驾时间=10min”列分式方程求解即可.
【解】设骑共享单车的速度为xkm/h,则自驾的速度为2.4xkm/h.
根据题意,得-=,
解得x=15.
经检验,x=15是原分式方程的解,且符合实际,
∴2.4x=2.4×15=36.
答:小李自驾的速度为36km/h,骑共享单车的速度为15km/h.
【方法总结】由实际问题抽象出分式方程.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题意,设未知数,找出合适的等量关系,列出分式方程.
分式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审:审题,明确题意和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设:用字母表示题目中的未知数;
找:找出表示题目全部含义的相等关系;
列:根据相等关系列出分式方程;
解:解分式方程得未知数的值;
验:检验所求值是否为原方程的根,是否符合实际;
答:写出答案,包括单位。
(三)课堂总结
1、本节课研究了什么问题?
2、本节课经历了怎样的研究过程?用到了哪些数学思想?
3、对今后数学研究的启发?你还有哪些疑惑呢?
【设计意图】梳理知识脉络,提炼核心方法,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认知,同时加深对代数式价值的理解。
(四)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1.八年级学生去距学校30km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参观, 一部分学生乘大巴先出发,过 了5min,其余学生乘中巴出 发,结果他们同时到达.已知中巴的平均速度是大巴平均速度的1.2倍,求大巴的平均速度.
2.甲、乙两人做某种机械零件.已知甲每小时比乙多做6个,甲做90个所用的时间与乙做60个所用的时间相等.求甲、乙每小时各做零件多少个
3.甲、乙两人分别从距目的地6km和10km的两地同时出发,甲、乙的平均速度比是3∶4,结果甲比乙提前20min到达目的地.求甲、乙的平均速度.
4.A,B两种机器都被用来搬运化工原料,A型机器比B型机器每小时多搬运30kg,A型机器搬运900kg所用时间与B型机器搬运600kg所用时间相等, 两种机器每小时分别搬运多少化工原料?
5.王芳3h清点完一批图书的一半,刘伟加入清点另一半图书的工作,两人合作 1.2h清点完另一半图书.刘伟单独清点这批图书需要几小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