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信息技术发展脉络与趋势征教学设计-2025-206学年粤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 信息技术发展脉络与趋势征教学设计-2025-206学年粤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二

资源简介

1.2 信息技术发展脉络与趋势
一、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粤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2《信息系统与社会》第一章“走进信息社会”的第二节,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第一节“信息社会及其特征”让学生对所处时代有了宏观认识,本节则深入探讨支撑信息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信息技术的历史沿革与未来方向。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从“以计算机为核心”到“以互联网为核心”再到“以数据为核心”的发展脉络,以及从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计算机用户界面发展和模式转变角度审视的发展趋势。通过学习,学生能系统理解信息技术演进的内在逻辑,把握其未来走向,深刻认识技术发展对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为后续学习信息系统及其应用奠定坚实基础。
(二)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为高中二年级学生。
知识基础与经验:学生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日常生活中广泛接触并使用计算机、智能手机、互联网等各种信息技术产品,对信息技术有丰富的感性体验。通过第一节的学习,对信息社会的特征有初步了解。
认知特点与潜在困难:学生思维活跃,对技术发展兴趣浓厚,具备一定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但对信息技术发展的系统性脉络(三大核心阶段)和内在驱动规律缺乏整体认知;对前沿趋势(如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的理解可能较为模糊和碎片化;对技术发展带来的社会、伦理影响缺乏深度思考。
二、教学目标
(一)学科核心素养目标
核心素养要素 本节具体目标
信息意识 1. 能敏锐感知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带来的社会变化,关注其发展趋势和前沿动态。
2. 认识信息技术的价值,并能初步判断不同发展阶段技术对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
计算思维 1. 能运用分析、归纳、概括等方法,梳理信息技术发展的核心脉络(计算机->互联网->数据),理解其演进逻辑。
2. 能尝试运用信息技术工具检索、筛选、处理有关信息技术发展历程与趋势的信息。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1. 能利用数字化工具(如在线数据库、学术搜索引擎、协作平台)开展对信息技术发展脉络与趋势的探究活动。
2. 能在小组协作中,运用数字化手段创造性地产出对信息技术发展的理解(如思维导图、简短报告)。
信息社会责任 1. 能辩证看待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如数字鸿沟、信息安全、隐私保护)。
2. 初步形成对技术发展的理性态度和社会责任感,思考如何负责任地使用和发展技术。
(二)传统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信息技术发展的三个核心阶段:以计算机为核心、以互联网为核心、以数据为核心,及其主要特征和标志性事件。
了解信息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如网络互联的移动化和泛在化、信息处理的集中化和大数据化、信息服务的智能化和个性化等。
了解人机交互界面的发展(如从键鼠到触控、语音、体感)。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绘制时间轴、小组探究、案例分析等方式,经历对信息技术发展脉络与趋势的探究过程,培养信息处理和分析能力。
通过使用数字化工具进行资料检索和合作探究,体验数字化学习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信息技术发展的巨大力量和创新精神,激发对科技探索的兴趣和向往。
关注技术发展中的伦理道德问题,初步形成技术应用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信息技术发展的三大核心脉络(以计算机为核心、以互联网为核心、以数据为核心);信息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
教学难点:理解三大核心脉络之间的演进关系和内在逻辑;辩证分析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对社会、生活及伦理带来的深远影响。
四、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采用问题驱动法(PBL)、案例教学法与小组合作探究法相结合的方式。围绕“信息技术如何一步步塑造今日世界并走向未来”的核心问题,通过真实案例和史料引导学生探究,通过小组协作深化理解,辅以讲授法进行精要总结与提升。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阶段:自主预习与初步感知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自主预习与感知 1. 初步感知信息技术发展的漫长历程和快速变化。
2. 思考一项熟悉的信息技术(如手机)的演变。 1. 通过学习平台发布预习任务单和微课视频:
- 视频简要展示从算盘到超级计算机、从烽火台到5G的通信技术演变缩影。
- 任务单包含引导性问题:“选择一项你熟悉的信息技术产品(如手机、电脑、地图),描述一下你了解的它的‘进化史’,并思考是什么在推动它不断变化?”
2. 提供预习资料(教材P12-P16内容导读)。 1. 观看微课视频,阅读导读资料。
2. 思考引导性问题,记录观察结果和初步想法。 1. 激活学生已有经验,建立对技术发展“历时性”的初步印象。
2. 为课堂深入探究做好铺垫,使学习更具针对性。
(二)课中阶段:探究新知、深化理解与应用迁移 (35-40分钟)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5分钟) 1. 创设情境,感受技术变迁的震撼。
2. 明确学习目标,提出核心问题。 1. 情境创设:播放一段快节奏视频,对比展示几十年前和今日在计算能力(如ENIAC vs. 智能手机)、通信方式(如电报 vs. 视频通话)、数据量(如图书馆 vs. 云存储)等方面的巨大差异。
2. 提出问题:“是什么在短短几十年间带来了如此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些变化背后有无规律可循?未来的技术又会把我们带向何方?”
3. 揭示课题:明确本节学习内容——信息技术发展脉络与趋势,并提出核心问题:“信息技术经历了怎样的发展阶段?未来将走向何处?它如何深刻影响我们?” 1. 观看视频,感受技术发展的速度与力量。
2. 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产生探究兴趣。
3. 明确本课学习任务和核心问题。 1. 通过强烈对比,创设震撼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 引导学生从现象思考本质,自然引出课题,并明确探究方向。
二、新知探究 (15分钟) 1. 信息技术发展的三大核心脉络:以计算机为核心 -> 以互联网为核心 -> 以数据为核心。
2. 各阶段的核心特征、标志性事件及影响。 1. 讲解发展脉络:结合时间轴图示和历史图片,生动讲解三大阶段:
- 以计算机为核心(1940s-1990s):强调“计算”能力。标志:1946年ENIAC诞生、微处理器发明、微机普及。核心特征:提升单机计算能力与效率,实现“计算自动化”。影响:使计算机从军用走向民用,改变了数据处理方式。
- 以互联网为核心(1990s-2010s):强调“连接”与“共享”。标志:TCP/IP协议普及、万维网出现、浏览器诞生。核心特征:打破信息孤岛,实现全球范围内的信息传输与资源共享。影响:重构了社会交往方式和信息获取模式,催生了网络经济。
- 以数据为核心(2010s-至今):强调“价值挖掘”与“智能”。标志: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崛起。核心特征:数据成为核心生产要素,从海量数据中挖掘洞察、创造价值(“数据增值”)。影响:推动社会向智能化发展,决策日益依赖数据分析。
2. 强调演进逻辑:讲解三个阶段并非截然分开,而是层层叠加、迭代演进的关系,后一阶段以前一阶段为基础并拓展其内涵。 1. 聆听教师讲解,观察时间轴和史料图片。
2. 理解三大阶段的核心特征、标志性事件及其社会影响。
3. 在学案上填写表格或绘制简易时间轴,梳理脉络。 1. 系统、清晰地传授核心知识,利用时间轴和案例化解抽象概念。
2. 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信息技术发展历史框架,理解其演进的内在逻辑,突破教学重点。
三、活动一:小组协作——绘制“我们的技术年表” (10分钟) 1. 巩固对信息技术发展三大脉络的理解。
2. 培养协作、信息整合与可视化表达能力。 1. 布置任务:将学生分组,提供包含混合了不同阶段重大事件、发明、产品的卡片(如“ENIAC”、“TCP/IP协议”、“云计算”、“第一部iPhone”、“电子商务兴起”)。
2. 提出要求:请小组合作,将这些卡片贴到海报上,绘制成一条信息技术发展时间轴,并尝试将其归入“以计算机为核心”、“以互联网为核心”或“以数据为核心”的阶段,并为每个阶段撰写一句核心特征描述。
3. 巡视指导:参与小组讨论,给予提示和引导,鼓励学生思考事件间的因果关系。
4. 简要分享与点评:邀请1-2个小组展示并讲解他们的“技术年表”,教师进行精要点评和修正。 1. 小组协作,对事件卡片进行分类、排序和粘贴。
2. 讨论并协商每个阶段的核心特征描述。
3. 小组代表展示成果,讲解分类理由。
4. 倾听他组分享,对比完善自己的认识。 1. 巩固新知:在动手操作中对三大阶段及其代表性事件进行再认和强化理解。
2. 培养能力:训练团队协作、信息处理和分析归纳能力,以及将知识可视化的表达能力。
3. 增加趣味:通过动手活动提高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四、活动二:趋势探讨与影响辨析——以“AI与我的生活”为例 (10分钟) 1. 了解信息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
2. 辩证思考技术发展带来的社会与伦理影响。 1. 介绍发展趋势:结合实例,简要介绍几种主要趋势:
- 网络互联:移动化与泛在化(随时随地上网)
- 信息处理:集中化(云计算)与大数据化(数据驱动决策)
- 信息服务:智能化与个性化(如AI推荐、智能助理)
- 人机交互:自然化与沉浸式(如语音、VR/AR)
- 发展模式:应用驱动与技术驱动结合
2. 引导深度思考:以“人工智能(AI)”这一趋势为例,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
- AI在教育(如个性化学习平台)、医疗(AI辅助诊断)、交通(自动驾驶)等领域带来了哪些积极影响?
- AI可能带来哪些潜在的风险或挑战?(如隐私、就业、算法偏见等)
- 面对这些挑战,我们(个人、社会)可以怎么做?
3. 组织讨论与分享:给予学生时间讨论,并邀请小组分享观点。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强调辩证看待技术。 1. 聆听教师对趋势的介绍,联系自身体验。
2. 小组选择角度,深入讨论AI的影响和挑战。
3. 分享讨论成果,倾听他组观点和教师点评。 1. 学习新知:了解信息技术的前沿发展趋势。
2. 突破难点:通过对具体趋势(AI)的深入剖析,引导学生辩证思考技术发展的社会、伦理影响,培养批判性思维和信息社会责任意识。
3. 联系实际:将趋势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结合,使学习更有意义。
五、课堂总结与升华 (5分钟) 1. 回顾梳理本节课知识要点。
2. 展望未来,强调责任与担当。 1. 知识总结:引导学生共同回顾信息技术发展的三大核心脉络和主要趋势。可通过思维导图形式板书总结。
2. 情感升华:
- 简述信息技术的发展远未停止,鼓励学生保持好奇与学习热情,迎接未来。
- 再次强调技术具有“双刃剑”属性,鼓励学生成为负责任的技术使用者、批判思考者和未来创造者,而不仅仅是消费者。
3. 布置课后任务:明确课后作业要求及提交方式。 1. 参与总结,回顾本节课核心内容。
2. 思考技术背后的责任,树立正确的技术观。
3. 记录课后作业。 1. 强化知识记忆,构建清晰的知识框架。
2. 提升信息社会责任意识,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呼应核心素养。
3. 为课后延伸学习提供指导。
(三)课后阶段:拓展实践与反思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拓展实践与反思 1. 应用所学知识调研一项具体技术的发展。
2. 深化对技术影响的理解,并进行创造性表达。 1. 布置分层作业:
- 基础题:选择一项你感兴趣的信息技术(如5G、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区块链等),调研其发展现状、主要应用及可能带来的影响(积极/消极),撰写一份简短的研究报告(300-500字)。
- 提高题(可选):尝试设计一个未来的信息技术应用场景(如10年后的课堂、交通、家居等),并以图文(可手绘可电子)或简短视频的形式呈现出来,并简要说明其可能带来的好处与需要警惕的问题。 1. 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课后作业。
2. 可选做提高题,进行创造性设计。
3. 反思本节课的学习收获与疑问。 1. 巩固和应用课堂所学,将理论知识延伸到课外,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2. 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鼓励创新思维和深度思考。
3. 帮助教师评估教学效果,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