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精准搜索信息 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信息科技》(教科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4 精准搜索信息 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信息科技》(教科版)

资源简介

第4课 精准搜索信息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作为单元的第四课,重点围绕三个核心内容展开:首先,学习垂直搜索的概念与应用,掌握通过垂直搜索引擎获取特定领域精准信息的方法;其次,探索移动搜索的便捷性与功能优势,了解如何借助移动设备传感器实现更精准的检索;最后,理解智能搜索引擎与推荐系统的工作原理,对比分析其与传统搜索方式在信息获取途径上的差异。
作为第三单元的进阶课程,本课旨在培养学生精准获取信息的能力。通过垂直搜索引导学生理解专业领域数据的结构化特征,培养其信息意识;在移动搜索实践中,学生将掌握基于地理位置、语音输入等新型交互方式,发展其适应智能终端的计算思维;通过分析智能推荐机制,帮助学生建立对算法偏见的批判意识,增强信息社会责任。课程强调从“海量获取”到“精准定位”的能力跃迁,重点培养学生在特定场景下的信息甄别能力,同时结合非遗传承案例,引导学生思考技术赋能与文化保护的辩证关系,培养其“科技向善”的价值理念。
学习者分析
本课面向已掌握基础搜索技能的学生群体,他们能够熟练使用主流搜索引擎获取信息,但普遍遭遇过“搜索效率低、结果不精准”的困扰。他们对“垂直搜索”“智能推荐”等概念感到陌生,但实际生活中已无意识地接触过相关应用(如用大众点评找美食、被抖音推荐视频等)。学生能理解搜索工具差异的感性现象,但缺乏对其背后原理(如算法、定位)及策略选择的理性认识。部分学生开始对“为什么总给我推这个”产生好奇,这是引导其认识算法偏好和信息茧房的良好契机。
在教学实施中,需着重解决专业术语理解与行业知识储备不足的障碍,并通过对比不同搜索策略的实效性,强化学生的场景适配能力。同时,针对算法偏见可能造成的信息窄化问题,需要设计思辨活动培养学生的技术批判意识。
学习目标确定
(1)通过对比实验,理解并区分通用搜索引擎、垂直搜索引擎和移动搜索引擎的特点和应用场景。
(2)能够熟练运用垂直搜索、移动搜索和智能搜索等技术,精准获取与非遗项目相关的地理、人文等信息,形成非遗数字资源包。
(3)通过构建用户画像模型(搜索历史、地域标签、内容偏好等),理解智能搜索引擎和智能推荐系统的工作原理,解析个性化推荐机制。
(4)通过案例辨析,能辩证地看待智能推荐算法的利与弊,初步形成主动规避信息茧房、验证信息真实性的意识。
(5)回顾使用搜索引擎获取信息的过程,预测搜索引擎未来的发展趋势,并思考其对生活和学习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熟练运用垂直搜索、移动搜索和智能搜索等技术,精准获取与非遗项目相关的地理、人文等信息,形成非遗数字资源包。
通过用户行为数据(如搜索历史、地域标签、内容偏好等)构建用户画像模型,理解搜索引擎和推荐系统的个性化推荐机制。
(2)教学难点
理解垂直搜索、移动搜索和智能搜索的复杂原理,特别是智能搜索引擎的个性化推荐机制。
在面对大量搜索结果时,评估和筛选出最有价值的信息,具备信息评估能力。
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支撑的资源
环节一 情境导入
教师活动1 1. 展示“京剧”在通用搜索引擎中的结果截图,引导学生观察结果类型的多样性,如商业推广、短视频、学术资源等。 2. 提问:“如果想做‘非遗研学’,找学术资料或实地场所,这些结果能满足需求吗?有何问题?” 学生活动1 1. 观察结果页,感受信息混杂。 2. 小组讨论:通用搜索的局限性(信息过载、不专业、不实时)。
活动意图说明:展示通用搜索的局限性,制造认知冲突,引导学生认识到精准搜索的必要性。
环节二 新知探究:多元搜索工具
教师活动2 讲解垂直搜索:阐释概念,以“中国非遗网”等为例,演示如何利用专业网站进行精准检索,如按地域、类别、传承人筛选。 学生活动2 1. 聆听理解,记录关键概念。 2. 跟随演示,访问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尝试检索特定非遗项目,查找指定资源(如传承人信息、音频)。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垂直搜索工具的实践应用,培养学生精准获取专业信息的能力,理解权威平台在非遗传承中的核心价值。
教师活动3 1.组织讨论:移动设备搜索有哪些独特方式? 2.引导学生思考移动搜索在“找实地场所”时的优势。 学生活动3 1. 小组讨论,结合生活经验填写学习任务单上的表格。(语音、扫码、地图APP、小程序) 2. 分享讨论结果,理解移动搜索“随时随地”、“基于位置服务”等特点。 学习任务单、移动设备
活动意图说明:引导学生认识移动搜索的场景化优势,掌握利用地理位置、语音输入等特色功能解决实地寻访需求的能力。
教师活动4 简要介绍智能搜索和智能推荐的原理。 2. 引导学生思考其便利性与潜在问题(个性化、信息茧房)。 学生活动4 1. 聆听思考,理解算法如何影响所见信息。 2. 辩证讨论:分享被“推荐”的经历,思考如何主动突破推荐限制,获取更全面的信息。(换关键词、用不同平台)
活动意图说明:建立知识框架,理解不同工具的核心特点与适用性。
环节三 实践演练:为非遗项目规划搜索方案
教师活动5 1. 发布任务:为“非遗研学”设计一个搜索方案,需包含如何查找学术资料、实地场所、相关商品(三选二或全选)。 巡视指导,解答疑问,鼓励创新方案(使用小程序、以图搜图等)。 学生活动5 小组合作,根据任务需求,选择最合适的搜索方式(垂直/移动/智能),规划具体的搜索路径和关键词,并记录在任务单上。 范例: - 学术资料:垂直搜索(如知网/非遗智库) - 实地场所:移动搜索(如地图APP搜“传习所”) 2. 完善方案,并进行初步的实践操作验证想法。 联网电脑/手机、示范案例
活动意图说明:将多种搜索策略融入真实项目任务中,实现知识的综合应用与内化。
环节四 思辨讨论:智能推荐的双刃剑
教师活动6 1. 展示案例:某同学刷短视频只看皮影戏,平台持续推荐。引导学生分析案例,理解“信息茧房”。 2. 组织辩论: - 正方:智能推荐让我更快找到喜欢的内容。 - 反方:智能推荐让我看不到更广阔的世界。 学生活动6 1. 分析案例,理解“信息茧房”。 2. 分组辩论,讨论智能推荐的利与弊。 3. 总结:如何善用推荐(开阔视野、交叉验证)。 信息茧房案例
活动意图说明:培养批判性思维,辩证看待技术,树立主动获取多元信息的社会责任意识。
环节五 总结拓展
教师活动7 1. 总结精准搜索的核心:需求匹配工具。 2. 布置拓展任务:思考搜索引擎发展趋势及其对未来生活的影响。 学生活动7 1. 回顾本课学习的多种搜索方法。 2. 认领拓展思考任务。 思维导图
活动意图说明:凝练核心思想,将技能升华为思维模式,并引导对技术发展的前瞻性思考。
教学反思: 学生是否能跳出“万事皆百度”的思维定式? 在讨论智能推荐时,学生能否结合自身体验提出见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