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冲称象的奥妙2—称重我很行》教案青岛版(六三制)(2024)三年级上册数学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曹冲称象的奥妙2—称重我很行》教案青岛版(六三制)(2024)三年级上册数学

资源简介

《曹冲称象的奥妙2—称重我很行》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曹冲称象的奥妙—称重我很行》适用于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综合与实践”领域,在学生已初步认识了克、千克、吨这些常用的质量单位,作为“测量”知识内容的延伸,通过跨学科整合,培养学生量感和问题解决能力。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观看曹冲称象故事,描述曹冲称象的步骤和方法,理解其中蕴含的数学道理。第二,称重我很行,找一些物品掂一掂、比一比轻重,再称一称常见的物品,看看1克、1千克或1吨这样的物品有多少。第三,称重大挑战,通过问题“如果没有秤,只给你一些200克一袋的盐,你能想办法称出下面物品的质量吗”引导学生用200克一袋的有盐作为测量标准衡量其它物品的质量,再次回到“曹冲称象的故事”,探索称重的策略问题。
本次综合与实践的活动围绕“称重我能行”展开教学,内容由浅入深,从动手操作直观感受“轻”、“重”延伸到称重策略的探究实践,参透数学思想方法。
1. 认识质量单位
通过“掂一掂”“称一称”活动,让学生感知“克”“千克”的实际意义。例如,5粒黄豆约1克,1千克西红柿约6个,帮助学生建立直观感受。
结合生活实例,如1袋粮食100千克、10袋重1吨,引入“吨”的概念,理解大质量单位的必要性。
二、教学目标
1. 运用估测、比较、记录等方法探究质量关系,掌握使用常见秤称重的方法。
2. 理解“等量替换”思想在称重中的应用,运用 “等量的等量相等”和 “总量等于各分量之和” 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其在数学及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 感受古代智慧与现代数学的联系,养成严谨的科学探究态度。
三、教学流程示意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质量单位的实际应用与等量替换思想。
难点:对抽象质量单位(如1克、1吨)的量感建立。
五、教具准备
天平、盘秤、盐、牛奶、回形针、花生米、硬币、苹果等。
六、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活动一:故事启思——曹冲称象
1. 情境导入,播放动画《曹冲称象》。
介绍:大象的体重也叫做大象的质量。
任务:观看《曹冲称象》动画或阅读故事,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曹冲用了什么方法称出大象的重量?
(2)为什么可以用石头代替大象的重量?
提问:曹冲怎么称出大象质量的?
预设1:他用石头称出大象的质量。
预设2:他先让人把大象赶到船上,然后沿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做记号,再让人赶大象下船,放一些石头使船下沉到画线处,最后分几次称出船上石头的总质量。
提问:为什么石头能称出大象的重量?这里面蕴含着怎样的数学道理?
预设1:在船上放上和大象等重的石头的质量,大象的质量就等于船上石头的总质量。
预设2:船上石头的总质量等于船上所有石头的质量的和。
展示流程图。
小结:几个量相等可以称为等量,大象的质量=船上石头的总质量=各次称出的石头质量的和,这三个量可以称为等量,等量的等量相等,因此,大象的质量=各次称出的石头质量的和;船上石头的总质量可称为总量,船上每一块石头的质量称为分量,总量等于各分量之和。这就是曹冲称象故事里的数学道理。
等量的等量相等 → 大象的质量=船上石头的总质量=各次称出的石头质量的和
总量等于各分量之和 → 船上石头的总质量=船上所有的石头质量的和
提问:把大象的质量巧妙地转换成石头的质量,这样只要一块一块地称出石头的质量,就能计算出大象的质量了。曹冲真是太聪明了!怎么知道石头有多重?
预设:用秤一块一块地称出石头的重量。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情境激发兴趣,将古代智慧与现代数学知识衔接,渗透文化传承。引导学生关注“转化思想”,大象→石头→质量单位,为后续单位学习铺垫。通过提问称重工具,自然过渡到对秤具的探究。
效果评价:关注学生复述称象步骤,关注学生是否能联系生活提出“用秤称石头”,体现工具与问题的关联性。
课中探索,解决问题
活动二:称重我很行
出示课前准备的橙子、鸡蛋和苹果。
提问:橙子、鸡蛋和苹果,猜一猜它们谁更重?
预设1:苹果最重。
预设2:橙子最重。
预设3:鸡蛋最最轻。
提问:猜想的结果不同,怎么验证你的猜想?三件物品的实际质量是多少?
预设1:把这三样物品放手里掂一掂,能掂出轻重来。
预设2:要想知道橙子、鸡蛋和苹果实际质量,要用秤称一称。
过渡: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些物品,有电子秤、橙子、鸡蛋和苹果,下面我们进行小组活动,完成比一比的活动任务。
任务一:比一比。
活动要求:通过估一估、掂一掂、称一称,比出橙子、鸡蛋和苹果的轻重。
1. 估一估。
估一估一个橙子、一个鸡蛋和一个苹果各自的质量,记录你的感受。
2. 掂一掂。
掂一掂一个橙子、一个鸡蛋和一个苹果,感受它们各自的质量。
3. 称一称。
称一称一个橙子、一个鸡蛋和一个苹果的质量。
学生分小组活动。
教师引导交流。
提问:估一估、掂一掂、称一称个橙子、一个鸡蛋和一个苹果后,分别有什么样的感受或结论?
预设1:我估的是苹果最重,鸡蛋最轻。
预设2:我掂一掂,发现橙子比鸡蛋重,但是掂不出橙子和苹果谁更重。
预设3:我们的猜测不一致,有的猜苹果重,有的猜橙子重,掂一掂也无法确定,我们用电子秤称的结果是苹果225克 , 橙子195克 ,苹果比橙子大约重30克。
任务二:称一称。
活动要求:称一称常见的物品,看看1克、1千克、1吨这样的物品有多少。
1. 1克的黄豆有几粒?1千克的西红柿有几个 1吨到底有多重 1袋粮食 100千克,1吨有几袋这样的粮食
2. 四人为一组,选择你们组需要的称重工具天平或者电子秤。
所用物品 个数
1克
1千克
1吨
学生分小组活动。
教师引导交流。
提问:你们称出什么样的结论?
预设1:5粒黄豆大约是1克。
预设2:1千克西红柿大约有6个。
预设3:1袋粮食重100千克,10袋重1吨。
预设4:5个梨大约重1千克。
3. 选一选。
计量下面的物体有多重,用哪个单位合适?
预设:汽车用吨作单位,梨用克作单位,狗用千克作单位。
设计意图:通过直接感知与工具测量,比较物体的轻重,理解准确测量的重要性。通过“5粒黄豆=1克”“10袋盐=1吨”等具象参照物,帮助学生提高抽象单位的感性认识
效果评价:观察学生是否对“吨”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交流。
活动三:称重大挑战
提问:如果没有称,怎么才能知道物体的质量呢
预设1:可以用手掂一掂,估一估有多重。
预设2:可以用已经知道质量的物体来测量,就像天平用砝码称重一样。
任务三:如果没有称,只给你一些200克一袋的盐,你能想办法“称”出下面物品的质量吗?
物品 1个手电筒 1个水杯 1盆花
质量
预设1:我可以一手拿盐,一手拿要“称”的物品进行比较。
预设2:我用曹冲称象的方法,先把花盆放到一个空盆中,再放入注有一定量水的水槽里,沿水面在盆上画一条线作标记;取出花盆后放盐袋到水位标记处,再计算盐的质量,这能知道花盆的质量了。
小结:同学们的办法真好!轻的物品可以用两边比较平衡的方法来称 。花盆和盐的质量差距比较大 , 用 “曹冲称象 ”的原理来称。
小组活动:用盐称物
活动要求:用200克一袋的盐,称出1个手电筒、1个水杯、1盆花的质量。
1. 先估测每样物品的质量。
2. 再想办法用200克一袋的盐分别“称”出三样物品的质量。
3. 1盆花的质量是多少?你是用什么办法称来的?
物品 1个手电筒 1个水杯 1盆花
估测
使用盐数
计算质量
学生分组活动。
引导交流:1个手电筒的质量是多少?你是怎么估测的?用什么办法称的?
预设:手电筒比1克重很多,比 1千克轻许多 ,我估测它有 300多克。我一手拿手电筒,一手拿盐,先拿一袋盐两手分别掂一掂,觉得质量不相同,再拿一袋盐,感觉两只手里的物品质量差不同,2袋盐400克,一个手电筒的质量约是400克。
引导交流:1个水杯的质量是多少?你是怎么估测的?用什么办法称的?
预设:水杯比手电筒重一些,我估测它有 500克。我一手拿水杯,另一只手拿2袋盐,两手分别掂一掂,觉得质量不相同,再拿一袋盐,感觉拿3袋盐的手重一些,3袋盐600克,一个水杯的质量约是500克。
引导交流:1盆花的质量是多少?你是用什么办法称的?
预设:准备两个空盆,一个大盆,一个小盆。把花盆放到小空盆里,再将这个小盆放入大盆中,之后向大盆里注水,等放着花盆的小盆浮起来,在小盆上记录水位线;再把花盆拿出来,往小盆里放200克一袋的盐,记录水位变化,等水位到达刚才作的记号处,拿出盐袋计算盐的质量,估算花盆的质量。我们一共放了10袋盐,所以花盆的质量约是2000克。
提问:能说一说你们这样称重的数学道理吗?
预设:花盆的质量=小盆里盐的总质量=10袋盐的质量
等量的等量相等,把花盆的质量转化成和它等重的盐的质量;
总量=各分量之和
已经知道每袋盐是200克,小盆里一共放了10袋盐,10袋盐的总质量是2000克,所以花盆的质量是2000克。
提问:你还想用哪些已知质量的物品作标准呢?
预设1:可以用500克一瓶的矿泉水,这样称花盆只需要4瓶矿泉水就够了。
预设2:用1千克的书称花盆,2本1千克的书就够了。
设计意图:通过“无秤称重”的真实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运用“等量替换”思想解决问题。从直接称重过渡到间接测量,模仿曹冲称象的替代策略,培养创新思维和数学建模能力。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方案(如水位标记法、平衡比较法),强化科学探究的严谨性。
效果评价:观察学生是否能提出两种以上称重策略,如盐袋平衡法、水位替代法;通过小组汇报,评估学生能否用“总量=各分量之和”解释称重过程,记录学生是否关注操作中的误差,如盐袋未完全浸没、水位标记偏差,体现科学态度。
活动四:自我评价
引导:在“称重我很行”的活动过程中,你的表现怎样呢?你的好朋友的表现怎样呢,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评价内容:
1. 在活动中,你积极参与了吗?
2. 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3. 根据表现,涂红五角星。
评价表格:
称重我很行 班级: 姓名:
项目 自评 伙伴评 教师评
能通过曹冲称象的故事 理解“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
能够通过估算和实际称重深度理解质量的概念
能设计合理的替换方法解决无秤情况下的称重问题
能积极参加数学活动
设计意图:在自我评价、评价他人、交流分享的过程中,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伙伴,用客观准确的眼光看自己,反思自己在活动中的优势和不足,积累活动经验。
效果评价:检查学生是否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评价伙伴。
课后拓展,学以致用
活动五:如果要称出特别轻的物体的质量,你有什么办法吗?
活动要求:选择一样特别轻的物品,设计称出该物体质量的方法。
设计意图:从宏观称重延伸到微观测量,满足不同能力学生需求。
效果评价:收集学生设计的称量工具草图或视频,评估其可行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