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活动《曹冲称象的奥妙3——小讲堂》教案青岛版(六三制)三年级上册(2024)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主题活动《曹冲称象的奥妙3——小讲堂》教案青岛版(六三制)三年级上册(2024)

资源简介

主题活动:曹冲称象的奥妙—小讲堂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曹冲称象的奥妙—小讲堂》适用于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综合与实践”领域,在学生已初步认识了克、千克、吨这些常用的质量单位,掌握了用秤称量的方法,作为“测量”知识内容的延伸,通过跨学科整合,以小调查活动、查阅资料等拓宽学生视野,了解民间流传的秤和计量单位,渗透我国计量文化,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材内容分为三个层次:第一部分,问题“你还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以对话交流的形式呈现本次实践活动的三个问题,“生活中还有哪些质量单位”,“古代的质量单位和秤与现在一样吗”,“一些成语中也有质量单位,这些质量单位是什么意思呢?”。第二部分,生活中的质量单位和秤,以小讲堂的形式介绍生活中常用的质量单位,公斤、斤和杆秤。第三部分,成语中的质量单位,以学生交流的形式呈现“半斤八两”、“斤斤计较”、“力敌千钧”三个成语,引导学生探究成语里的质量单位及表达的意义。
三年级数学主题教学活动“曹冲称象的故事”一共设计编排了三个课时,第一课时《曹冲称象的奥妙—认识质量单位》,第二课时《曹冲称象的奥妙—称重我很行》,第三课时《曹冲称象的奥妙—小讲堂》,教材为本次综合实践活动设计安排了“成长小档案”环节,引导学生反思评价自己在整个主题式活动中的表现,积累活动经验。
二、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通过小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开展跨学科学习,提升综合素养。
2. 通过观察、思考、分析,培养学生的单位换算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3.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对传统计量文化的兴趣。
三、教学流程示意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斤、两与克、千克的换算关系,理解成语中的质量单位。
难点:理解古代与现代质量单位的差异,灵活运用等量代换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具准备
杆秤。
六、教学过程
课前调查,丰富认知
活动一:小调查
引导:关于质量单位和称量工具同学们提出了一些感兴趣的问题,我们选择了其中的三个问题,请大家完成课前调查活动,找出这三个问题的答案。
1. 生活中还有哪些质量单位和秤?
2. 古代的质量单位和秤与现在一样吗?
3. 一些成语中也有质量单位,写几个这样的成语,查阅资料解释这些成语里质量单位的含义。
要求:选择其中一个你感兴趣的问题,研究一下,可以利用学校图书馆、微机室、家里的网络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相关内容,然后在我们的“小讲堂”上分享学习成果。
设计意图:通过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跨学科调查,培养信息搜集与筛选能力;借助菜场调研、访谈长辈等活动,感知传统计量文化在当代生活中的延续。学生自选研究问题,尊重个体兴趣差异。
效果评价:检查学生是否通过多元渠道获取信息,关注学生是否在调查中提出衍生问题。
课中探索,解决问题
活动二:生活中的质量单位和秤
1. 认识质量单位斤、两、公斤。
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质量单位?你是通过什么方法知道的?
预设1:生活中常用的质量单位有斤、两,奶奶买菜和水果常说买了几斤几两。
预设2:我和妈妈去菜市场,在菜市场里买菜、卖菜大家都说几斤、几两。
预设3:生活中除了用斤、两作质量单位,还用公斤作质量单位,我是用电脑查阅后知道的。
提问:关于生活中的质量单位斤、两、公斤,你还知道什么?
预设:1公斤等于2斤,1斤等于10两。
提问:斤、两、公斤和我们前面学习的克、千克有没有关联呢?
预设:1公斤等于1千克,1斤等于500克,1两等于50克。
小结:1公斤=2斤 1斤=10两
1公斤=1千克 1斤=500克 1两=50克
2. 认识杆秤。
提问:在前几堂课的学习中,我们使用了各种秤称物,有电子秤、盘秤、弹簧秤、台秤等等,那些秤上使用的质量单位是克、千克、吨。刚才同学们介绍的斤、两、公斤对应什么样的秤呢?
预设:和两、斤、公斤这些常用的质量单位对应的秤有杆秤。
出示杆秤图片。
引导:说一说你对杆秤的认识。
预设1:杆秤多在农贸市场、小型商铺中被使用。
预设2:杆秤包括秤杆、提纽(支点)、秤砣(砝码)、秤盘或挂钩。
预设3:使用时,把要称重的物品放在秤盘或挂钩上,再通过移动秤砣的位置使两侧达到平衡,根据秤星标记读出重量数值。
预设4:秤杆上刻有“秤星”(凹凸点或金属钉),每颗星代表特定质量单位。
小结:看来同学们课前做了充分的调查和研究,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小讲堂”
3. 小讲堂开播啦!
介绍出示:除了国际单位制中的克和千克,生活中还有公斤、斤、两等质量单位。如10公斤大米、2斤苹果、2两茶叶等。
引导:我们学习了很多质量单位,有国际统一的质量单位,也有我国民间一直使用的质量单位,请你根据学习和理解,小组合作整理这些质量单位。
任务一:制作质量单位对照表
要求:根据收集的资料整理生活中(或古代)质量单位,列举生活中(或古代)质量单位与国际质量单位间的换算以及这些质量单位日常的应用场景。
古代质量单位 现代换算 应用场景
参考内容:
古代质量单位 现代换算 应用场景
斤 1斤=500克 日常买卖
两 1两=50克 中药材称量
公斤 1公斤=1千克 日常买卖
钱 1钱≈3.125克 中药材称量
钧 1钧=30斤 大型货物、力量象征
锱 1锱≈6两 文献记载中的微量单位
铢 1铢≈0.31克 古代钱币的实际质量
设计意图:通过制作对照表,建立国际单位与传统单位的数学联系。
效果评价:让学生用杆秤称量物品,观察能否正确读秤星。
活动三:成语中的质量单位
提问:有些成语中也有质量单位,这些质量单位是什么意思呢?
出示:半斤八两、斤斤计较、力敌千钧
预设1:中国古代半斤等于八两,成语“半斤八两”比喻两者水平相当,不相上下。
介绍:是的,现代生活中的1斤等于10两等于500克,但在中国古代长期使用16进制。1斤等于16两,因此“半斤”恰好等于“八两”。
预设2:“斤斤”指每一两、每一钱都要算计清楚,形容对较小的利益过度较真。
提问:“斤”是质量单位,“钱”也是质量单位吗?
预设:“钱”是比“两”更小的质量单位,现在还用,主要在中药药方和金银买卖时用。1两=10钱。
预设3:“力敌千钧”里的“钧”也是古时候的质量单位,1钧=30斤,“千钧”指1千个“钧”
的总质量,这个成语夸张地表示某人的力量足以抗衡千钧之重。
引导:还有哪些成语里有质量单位?
预设1:雷霆万钧、千钧一发、字字千钧。
预设2:锱铢必较。
预设3:分斤掰两、分斤拨两。
引导:我们列举了很多含有质量单位的成语,请你根据学习和理解,整理这些成语。
任务二:含有质量单位的成语
要求:根据收集的资料和同学们交流内容列举含有质量单位的成语,标明该成语涉及的质量单位及这个成语表达的含义。
成语 涉及质量单位 成语含义
参考内容:
成语 涉及质量单位 成语含义
分斤掰两 斤、两 一斤一两地计较。比喻为人小气,过分计较小事。
铢积寸累 铢 一铢一寸的积累。形容事情完成得十分不易。
雷霆万钧 钧 像雷霆的威势,像万钧的力量。比喻威力巨大,不可阻挡。
锱铢必较 锱铢 连最微小的重量差异都要计较,极端苛求细节。
字字千钧 钧 文字价值极高或责任重大。
设计意图:通过成语溯源,理解计量单位的社会文化意义,分析成语中夸张修辞与计量单位的关联,培养跨学科思维。
效果评价:观察学生能否根据计量单位解释成语的字面含义。
活动四:成长小档案
你在活动中有哪些收获或感想?请你写一写或画一画。
评价一下你在活动中的表现吧!
小讲堂 班级: 姓名:
项目 自评 伙伴评 教师评
能理解质量单位的含义
能理解秤上刻度的含义
能正确地读写质量
能用多种方法进行学习
能通过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能积极地完成活动
设计意图:在自我评价、评价他人、交流分享的过程中,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伙伴,用客观准确的眼光看自己,反思自己在活动中的优势和不足,积累活动经验。
效果评价:检查学生是否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评价伙伴。
课后拓展,学以致用
活动五:先用千克作单位记录家人体重,再将“千克”换算成“斤”。
设计意图:通过“千克→斤”的换算任务,促进家校共育,强化生活数学应用。记录多位家庭成员体重,练习大数量级换算。
效果评价:收集学生制作的“家庭体重双单位对照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