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苏科版七年级上册2.4 第3课时 有理数的减法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初中数学苏科版七年级上册2.4 第3课时 有理数的减法 教案

资源简介

2.4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第3课时 有理数的减法) 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
本课为新教材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有理数》第2.4节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第3课时“有理数的减法”。核心知识点是理解并应用有理数减法法则,将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即 ,并通过实际情境突出“日温差”等典型应用。
2.内容解析
本节聚焦“减购加”思想:先观察日温差、海拔高度差以及时差问题,引出 这一法则;再结合数轴距离、比较大小与符号变换等过程,帮助学生融合加减运算的联系;最后通过典型习题与生活案例强化运算熟练性与应用价值,培养学生数感与思维灵活度。
1.教学目标
能够将有理数的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能熟练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发展运算能力。
感受有理数减法法则的合理性,感受有理数减法与加法的对立统一,感悟转化的思想。
2.目标解析
要求学生准确掌握“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的原理,并在日常问题中熟练应用。
通过数轴情境和温度差等实例,使学生体验负负得正、减法与加法的深层联系,增强转换思维意识。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灵活运用 ,感悟符号变化与结果的关联。
教学难点:在多样化应用(如温差、时差、高度差)中准确运算,避免符号混淆。
学生已初步掌握有理数的加法,能区分正负数,但对有理数减法与“负负得正”的实质理解较薄弱。本课通过调整运算次序与符号转化,结合熟悉的温度、海拔、时区案例,将抽象运算与真实情境关联,有助于扫除误区、深化理解。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问题情境:
如果某天最高气温是 5℃,最低气温是 3℃,那么这天的日温差是多少?如何计算?
如果某天最高气温是 5℃,最低气温是 ℃,那么这天的日温差是多少?如何计算?
一天中的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作“日温差”。
根据已有知识,学生可以很快算出:
如果温差计算变成 又该如何处理?由此引出“有理数的减法”主题。
【设计意图】通过温度差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关注负数及有理数减法运算的兴趣,引导学生带着“如何计算 ”的疑问进入新课学习,明确本节课的学习方向。
探究点1:有理数减法可视作加法运算
1. 师生互动:
教师演示:如果从 5℃降到 ℃,温度下降了多少?
学生思考:可转化为 (℃)。
教师提问:从运算形式看是 ,但是小明的思路像是在做加法,这是否合理?
2. 小明与小丽的两种算法:
小明:
从上往下看,,温度下降了 。
实际算式: = 5 + 3 = 8
小丽:
设未知数 ,使 = 5,解得 。
所以
3. 观察与猜想:
比较“加法”运算与“减法”运算结果,发现 与 的结果相同。
猜想:减去一个数,可能等效于加上它的相反数。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温度差、算式对比,让学生形象感受到减法转化为加法的思想;在小明和小丽不同的解释中,培养学生对同一问题多思路解决的认识,逐步体会“转化”在运算中的意义。
探究点2:有理数减法法则与记忆口诀
1. 尝试交流:
将某地某天的最低气温记为 ℃,最高气温记为 ℃,对比下面算式:
地区
北京 2 8
哈尔滨
沈阳 2
共同总结:
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减数变为它的相反数,被减数不变,然后做加法运算”。
记忆口诀:“两变一不变”。
2. 典例分析 :
例1 计算:
(1) 0-(-33);(2) 6.5-(-3.5);(3) (+3)-17;(4) (- )- .
解:(1) 0-(-33)=0+33=33
(2) 6.5-(-3.5)=6.5+3.5=10;
(3) (+3)-17=(+3)+(-17)=-(17-3)=-14;
(4) (- )-=(- )+(- )=-( + )=-.
分析:先将有理数的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再依据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运算。
3. 探究思考 :
对于任意一个数,减去一个数后,差比原来的数大还是小?为什么?
解:一个数减去一个正数,差比原来的数小;
一个数减去一个负数,差比原来的数大;
一个数减去0,差与原来的数一样.
【设计意图】在法则“ ”的基础上,通过例题与巩固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有理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运用记忆口诀“减数变相反、被减数不变”深刻理解有理数减法与加法的对立统一,通过探究思考理解透彻有理数的减法法则.
探究点3:有理数减法的应用示例
典例探究
例2下面是北京与世界上其他城市的时差,其中带“+”的数表示同一时刻比北京时间早的小时数,带“-”的数表示同一时刻比北京时间晚的小时数.
(1) 求莫斯科与纽约的时差;
(2) 莫斯科、东京、巴黎之间时差最大的是哪两个城市
解:(1)-5-(-13)=-5+13=8(h),莫斯科比纽约早8h.
(2) 莫斯科与东京:-5-(+1)=-5+(-1)=-6(h);
莫斯科与巴黎:-5-(-7)=-5+7=2(h);
东京与巴黎:(+1)-(-7)=1+7=8(h).
东京与巴黎的时差最大,东京比巴黎早8h.
【设计意图】通过熟悉的时差问题,让学生体会有理数减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进一步巩固“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它的相反数”这一规律,并渗透“前后顺序”在运算中的意义。
1. 计算:
(1) 7-(-12);(2) 7-12;(3) (-7)-12;(4) (-7)-(-12).
解:
① ;
② ;
③ ;
④ 。
2. 在括号内填入适当的数,使得下列各式成立:
① ;(只需括号内为负数,如 )
② ;(只需括号内为负数,如 )
③ ;(只需括号内为正数,如 )
④ ;(只需括号内为正数,如 )
⑤ ;(只需括号内为 )
3. 如图,输入-1,按程序运算(完成一个方框内的运算后,把结果输入下一个方框继续进行运算),并写出输出的结果.
解:输入-1,得
-1+5-(-4)-6=-1+5+4+(-6)=2<3,
重新输入2得,
2+5-(-4)-6=2+5+4+(-6)=5>3,
所以输出的结果为5.
4. 某日上午8时,黑龙江省漠河市的气温为-42.6℃,海南省三沙市的气温为26.7℃.这两个城市此时的温差是多少?
解:26.7-(-42.6)=26.7+42.6=69.3(℃),
答:这两个城市此时的温差是69.3℃.
5. 我国新疆境内,有海拔约8611m的乔戈里峰,还有海拔约-154 m的吐鲁番艾丁湖.求这两地的海拔高度差.
解:8611-(-154)=8611+154=8765(m),
答:这两地的海拔高度差8765m.
拓展提升
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 回答下列问题:
(1) A,B两点间的距离是多少?
(2) B,C两点间的距离是多少?
解:点A表示数2,点B表示数-,点C表示数-3 .
(1)因为|2-(-)|=|2+|=,
所以A,B两点间的距离是.
(2)因为|(-)-(-3)|= |-+3|=||=,
所以B,C两点间的距离是.
【设计意图】从基础运算到综合应用的各类题型,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掌握有理数减法法则并应用于实际情境,进一步深化对“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它的相反数”这一核心概念的领会。
1. 日温差案例
① 5-3 = 2 ② 5- =
2. ① 定义:有理数减法转化为加法
② 公式:a-b = a +
3. 记忆口诀:减数“取相反”,被减数“不变形”
4. 例题:
5. 小结:
1. 基础练习:完成课本相关练习中“有理数减法”部分的计算题。
2. 生活应用:模仿“气温差”或“时差”情境,自编 2 道文字题并解答,分享在下次课堂上。
3. 拓展提高:选做教材中综合应用题,体会在更复杂情境下如何应用“减法转化为加法”的思想。
本节课在“把减法转化为加法运算”的目标上基本达成,绝大部分学生能熟练应用法则进行有理数减法运算。同时,通过“气温差”“海拔差”“时差”等实例,学生对负数意义有了进一步的感性认识。但个别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反复纠结正负号的确定,需要更多针对性练习与引导。另外,对于“为什么可以将减法转化为加法”的原理,部分学生仅停留在记忆规律层面,尚需通过探究活动、小组讨论等方式加深理解。未来教学中,可增设小组合作环节,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并进一步加强与生活情境的联系,帮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巩固所学概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