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3 用频率估计概率 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5.3 用频率估计概率 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初中数学人教版(2012)九年级上册
25.3 用频率估计概率
课标分析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本节内容的要求主要体现在"统计与概率"领域,要求学生通过大量重复试验理解频率与概率的关系,认识到当试验次数趋于无穷大时,事件发生的频率会稳定于某个常数,这个常数就是该事件的概率。课标强调要让学生经历"试验-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完整过程,通过抛硬币试验()和实际问题(如移植成活率、柑橘损坏率)的探究,理解用频率估计概率的思想方法,体会概率与统计的联系,发展数据分析和数学建模能力。特别要求区分单次试验的随机性与大量试验的稳定性,理解概率并不意味着次试验中必然出现次特定结果。
教材分析
本节课“用频率估计概率”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概率的基本概念、列举法求概率的基础上展开的,主要通过抛掷硬币的试验引入频率的概念,引导学生观察频率的变化趋势,进而理解用频率估计概率的方法。教学过程通过学生动手试验、统计数据分析、归纳频率稳定性,帮助学生理解概率的统计定义。本节内容与前一节“列举法求概率”形成对比,拓展了求概率的适用范围,也为后续学习统计与概率的综合应用打下基础。本节课有助于学生理解概率的本质,提升数据分析观念和合情推理能力,增强对随机现象的认识,为解决实际问题如成活率、定价策略等提供了数学建模思路。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简单的概率计算及列举法求概率的相关知识,具备一定的数据分析能力,为学习“用频率估计概率”奠定了基础。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动手能力强,但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仍需借助具体实例支撑。本节课通过抛硬币、幼树成活率等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观察频率的稳定性,理解用频率估计概率的思想,帮助学生拓展求概率的途径,提升数据分析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为后续学习统计与概率的综合应用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理解频率与概率的关系,掌握用频率估计概率的基本方法,通过试验活动提升数据分析和数学抽象核心素养,增强对随机现象的认识与判断能力。
能通过大量重复试验观察频率的稳定性,理解概率是长期试验下的规律性体现,培养归纳推理和逻辑思考能力,深化对统计思想的理解。
能运用频率估计概率解决实际问题,如成活率、损坏率等现实情境,提升数学建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与生活联系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用频率估计概率的原理,会通过大量重复试验用频率估计概率。
难点:体会频率与概率的关系,明白概率针对大量重复试验,非每次都发生。
课前任务
1.知识回顾:
上节课学习了列举法求概率,请大家回顾列举法适用条件,并求掷一枚骰子,点数为偶数的概率,巩固对列举法的掌握。
2.预习教材:
阅读教材中用频率估计概率相关内容,了解通过抛掷硬币试验探究频率与概率关系,记录频率稳定性及用频率估计概率的要点,对不理解处做好标记。
3.问题思考:
抛掷一枚质地均匀硬币100次,一定是50次正面向上吗?随着抛掷次数增加,正面向上频率如何变化?思考频率与概率有何联系,课上交流。
课堂导入
同学们,在一场篮球比赛开始前,裁判通常会用抛硬币的方式来决定哪支球队先开球。大家想一想,抛硬币时“正面向上”和“反面向上”的可能性一样吗?如果抛100次硬币,是不是就一定恰好50次正面向上、50次反面向上呢?今天,咱们就通过实际操作来探究一下。现在,请大家拿出准备好的硬币,每人抛10次,记录下正面向上的次数。之后我们汇总数据,观察正面向上的频率有什么规律,进而一起学习如何用频率估计概率。
用频率估计概率
探究新知
(一)知识精讲 我们先从抛硬币这个简单实验开始探究。抛掷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时,"正面向上"和"反面向上"的概率都是0.5。但是,这是否意味着抛掷100次就一定会出现50次正面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
观察上表中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随着抛掷次数的增加,"正面向上"的频率(即)会逐渐稳定在0.5附近。历史上许多科学家也做过大量实验,如表所示:
这些实验都验证了一个重要规律:当试验次数足够大时,事件发生的频率会稳定在某个固定数值附近。这个固定数值就是该事件的概率。这就是用频率估计概率的基本原理。
在实际问题中,比如下表所示的幼树移植成活率问题:
我们可以通过大量实验,计算成活频率,当实验次数足够大时,频率就会稳定在某个值,这个值就是成活概率的估计值。同理,在表中的柑橘损坏率问题中:
通过计算损坏频率,当实验数据足够多时,频率就会稳定在0.1附近,这就是损坏概率的估计值。
(二)师生互动
教师提问:同学们,如果我们在抛硬币实验中,前10次都是正面向上,那么第11次出现反面向上的概率是多少呢?
学生回答:仍然是0.5,因为每次抛掷都是独立事件。
教师追问:很好!那么为什么我们说频率会稳定在概率附近呢?这与单次试验的结果有什么关系?
学生思考后回答:因为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偶然的偏差会被平均掉,所以整体趋势会趋于稳定。
教师继续引导:在实际生活中,比如预测明天的天气,为什么气象局要收集多年的数据而不是只看最近几天的数据?
学生回答:因为数据越多,预测就会越准确,就像我们的频率估计概率一样。
(三)设计意图
通过具体的实验数据和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频率与概率的关系,培养他们从具体到抽象的数学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观察数据变化规律,体会概率的稳定性特征,理解大数定律的基本思想。通过师生互动的问题设置,激发学生思考概率的本质,培养他们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的能力。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价值,培养他们的数据分析观念和应用意识。
新知应用
例1:某林业部门要考察某种幼树在一定条件下的移植成活率,应采用什么具体做法?
补全表,并完成填空:
移植总数(n) 成活数(m) 成活频率(m/n)
100 85 0.850
500 445 0.890
1000 895 0.895
2000 1790 0.895
5000 4510 0.902
10000 9020 0.902
14000 12628 0.902
从表可以发现,随着移植数的增加,幼树移植成活的频率越来越稳定。当移植总数为14000时,成活的频率为0.902,于是可以估计幼树移植成活的概率为0.902。
解答:
为了估计幼树移植成活的概率,我们需要通过大量重复试验来观察成活的频率。
收集数据: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大量幼树移植试验,记录每次试验中移植总数和成活数量。
计算频率:对每组数据计算成活频率,即成活数除以移植总数。
观察规律:随着移植总数的增加,成活频率逐渐趋于稳定。
估计概率:当频率趋于稳定时,这个稳定的频率值就可以作为成活概率的估计值。
从表中可以看出,当移植总数达到14000时,成活频率为0.902,因此可以估计幼树移植成活的概率为0.902。
总结:
1.题目考查内容
① 用频率估计概率的基本思想;
② 数据统计与频率计算;
③ 概率的稳定性与实际应用。
2.题目求解要点
① 理解频率是概率的估计值;
② 掌握频率的计算方法(成活数 ÷ 移植总数);
③ 观察频率随试验次数增加的变化趋势;
④ 利用稳定频率估计概率。
例2: 某水果公司以2元/kg的成本价新进10000 kg柑橘。如果公司希望这些柑橘能够获得利润5000元,那么在出售柑橘(去掉损坏的柑橘)时,每千克大约定价为多少元比较合适?
根据下表,柑橘总质量为500 kg时的损坏频率为0.103,于是可以估计柑橘损坏的概率为0.1(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解答:
估计损坏率:
由表25-6可知,随着柑橘质量增加,损坏频率趋于稳定,估计损坏概率为0.1。
计算完好柑橘质量:
柑橘总质量为10000 kg,完好概率为 ,
所以完好柑橘质量为:
计算完好柑橘的实际成本:
总成本为:
每千克完好柑橘的成本为:
设定售价以获得利润:
设每千克售价为 元,公司希望获得利润5000元,则总收入应为:
所以有方程:
解得:
总结:
1.题目考查内容
① 用频率估计概率;
② 概率与实际问题的结合;
③ 成本、利润与定价的计算。
2.题目求解要点
① 从频率表中估计损坏概率;
② 利用概率计算完好柑橘的质量;
③ 根据总成本和利润目标,建立方程求解售价;
④ 理解“概率是针对大量试验而言”的实际意义。
板书设计
用频率估计概率
频率定义:若抛掷硬币次,“正面向上”次,频率为
抛掷硬币试验
频率规律:在附近摆动,幅度渐小
频率稳定性:“正面向上”“反面向上”频率稳定于
用频率估计概率
一般规律:大量重复试验,频率在固定数附近摆动
优点:不受“结果可能性相等”限制
实际问题应用
幼树移植成活率:用频率估计概率
柑橘定价问题:先求损坏概率,再算定价
教学反思
本节课围绕“用频率估计概率”的主题,通过抛掷硬币、幼树成活率、柑橘定价等实例,引导学生理解频率与概率的关系,并尝试用频率估计概率。教学目标基本达成,学生能通过试验数据归纳频率的稳定性,并理解概率的统计定义。成功之处在于结合生活实例,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和理解深度,同时通过数据整理与图表分析提升了学生的数学建模意识。不足之处在于部分学生对“频率稳定于概率”的抽象概念理解不够透彻,试验数据处理环节时间略显紧张。今后教学中,应加强直观演示与变式训练,帮助学生更好理解频率与概率的关系,并适当延长数据处理与分析环节,提升学生的统计思维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