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 有理数的减法 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1.2 有理数的减法 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初中数学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
2.1.2 有理数的减法(1)
课标分析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有理数减法的教学要求体现在:通过生活实例(如温差计算)建立减法与加法的逆运算关系,引导学生发现的转化规律,发展符号意识与运算能力。课标强调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要求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验证规律(如),理解"减去一个数等于加其相反数"的数学本质。特别指出要突破小学非负减法限制,掌握任意有理数相减(如、)的运算方法,并能判断差值的符号特征,体现数系扩充后运算的一致性。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通过实际问题引入有理数减法的必要性,利用加法与减法的互逆关系探究减法法则,引导学生发现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即,并通过具体算式验证这一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有理数减法的运算原理。教学过程以问题驱动、探究发现为主线,通过观察、比较、归纳得出法则。本节内容承接有理数加法,是加法运算的延伸与深化,为后续学习有理数混合运算及代数式运算奠定基础。它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还让学生体会数学运算的一致性与逻辑性,增强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掌握正数、负数、相反数及有理数加法的基本概念与运算,熟悉小学阶段的减法意义,具备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意识,为学习有理数减法奠定了基础;此阶段学生正处于由具体运算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期,能借助生活实例理解数学问题,但对符号化表达和逆向思维仍需引导;本节课要求学生通过温差等实际情境理解减法与加法的逆运算关系,经历探究过程,归纳得出的减法法则,掌握将减法转化为加法的运算策略,帮助学生突破小学减法中“被减数大于减数”的思维定式,理解在有理数范围内任意两数相减都有意义,提升运算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为后续有理数混合运算及代数式运算打下坚实基础。
教学目标
理解有理数减法法则的推导过程,掌握的转化方法,通过探究减法与加法的关系,发展逻辑推理和数学运算能力,提升符号意识与运算素养。
能正确进行有理数减法运算,体会减法可转化为加法的思想,增强运算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严谨的数学思维习惯。
通过比较不同数的减法结果,理解较小数减较大数的意义,掌握差的符号规律,发展抽象思维和归纳能力,深化对有理数大小关系的认识。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有理数减法法则,能运用进行有理数减法运算。
难点:理解有理数减法法则的推导过程,正确运用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课前任务
1.知识回顾:
上节课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大家回顾有理数加法法则,计算与,检验对法则的掌握情况。
2.预习教材:
阅读教材中有理数减法法则相关内容,了解有理数减法如何转化为加法,重点关注法则推导及表达式,将疑问记录在预习笔记上。
3.问题思考:
北京某天气温,温差怎么算?从这个例子思考,有理数减法能否像加法一样有简便运算?课上一起探讨。
课堂导入
同学们,先来看一个有趣的情境。小明有 5 元零花钱,妈妈又给了他 3 元,他现在有多少钱?大家都知道用加法,元。那要是小明原本有 8 元,买文具花了 3 元,还剩多少钱呢?这就是小学学过的减法,元。但如果现在小明欠别人 3 元,也就是他有元,妈妈又给了他 5 元,他现在有多少钱,怎么列式呢?对,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有理数减法,它和我们熟悉的加法运算有怎样的联系呢?让我们一起开启今天的学习之旅。
有理数的减法法则
探究新知
(一)知识精讲
让我们从一个实际问题出发来理解有理数的减法。观察下图,这是北京某一天的气温变化情况:
当天的气温范围是,要计算这一天的温差(最高气温减最低气温),就需要计算。这里就遇到了正数减去负数的情况。
在小学阶段,我们已经知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为了在有理数范围内保持减法运算的一致性,我们规定有理数的减法仍然是加法的逆运算。那么,计算,就是要找到一个数,使得它与相加等于。显然,这个数是,因为。因此:
同时,我们还知道:
比较(1)式和(2)式,可以得到: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发现减去相当于加上。为了验证这个规律是否普遍适用,我们可以尝试其他例子:
再来看一些正数减法的例子:
,而
,而
通过这些计算,我们可以总结出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用数学表达式表示为:
(二)师生互动
教师提问:同学们,在小学阶段,我们只能计算较大的数减去较小的数,比如。现在学习了有理数减法法则后,你们能计算或者这样的减法吗?
学生思考后回答:可以。根据减法法则,;。
教师追问:很好!那么一般地,在有理数范围内,较小的数减去较大的数,所得差的符号会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根据我们刚才的计算例子,较小的数减去较大的数,结果都是负数。比如,。
教师继续引导:那么谁能总结一下,在有理数减法中,结果的符号有什么规律?
学生思考后回答:当被减数小于减数时,差为负数;当被减数大于减数时,差为正数;当被减数等于减数时,差为零。
(三)设计意图
通过实际生活中的温度问题引入有理数减法,帮助学生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具体例子的计算和比较,引导学生发现有理数减法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在师生互动环节,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有理数减法的本质,理解减法与加法的关系,掌握减法运算的符号规律。整个探究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严谨性和系统性。
新知应用
例1:计算:
(1) ;
(2) ;
(3) ;
(4) ;
(5) 。
解答:
(1) 计算 :
根据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这个数的相反数。
所以 。
再进行加法运算:。
因此,。
(2) 计算 :
同样应用减法法则:。
因为 ,
所以 。
(3) 计算 :
将减法转化为加法:。
计算 :从2开始向左移动5个单位,得到 。
所以 。
(4) 计算 :
减去一个负数,等于加上它的相反数:

直接相加:。
因此,结果是 。
(5) 计算 :
首先将带分数化为假分数或统一形式便于计算:


根据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它的相反数,
所以 。
现在计算两个负数的和:
先加绝对值:,
由于两数均为负,和也为负:。
因此,结果是 。
总结:
1.题目考查内容
① 有理数减法法则的理解与应用:。
② 正数、负数、零之间的减法运算。
③ 整数、小数、分数(包括带分数)的混合减法运算。
④ 相反数的概念在减法中的实际运用。
2.题目求解要点
① 牢记“减去一个数,等于加这个数的相反数”这一核心法则。
② 在计算前,先将减法统一转化为加法,避免符号错误。
③ 对于带分数,可先化为假分数或小数以便于计算,注意符号不能遗漏。
④ 负数加法遵循“同号相加取相同符号,绝对值相加”的规则。
⑤ 每一步运算都要关注符号处理,尤其是多重负号的情况(如减负数)。
板书设计
有理数的减法法则
减法法则
文字表述:减去一个数,等于加这个数的相反数
─ 符号表示:
思考
小学可算
有理数范围:较小数减较大数,差为负
教学反思
本节课围绕有理数减法法则展开,通过实际问题引入的计算,借助加法逆运算探究减法转化为加相反数的过程,并通过多组示例验证的普遍性,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法则。教学设计符合课标“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成功之处在于通过层层设问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联系旧知实现认知迁移,帮助学生理解运算的一致性。不足之处在于部分学生在探究环节对“减去负数”意义理解仍显模糊,课堂练习反馈略显不足,应增加即时训练与个别指导,强化符号识别和运算步骤的规范表达,进一步提升运算能力与数学表达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