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 数学 年级 三年级 学期 上册课题 第一单元 混合运算与数量关系(一)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理解不含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加减与乘除混合)的运算顺序,知道要先算乘除,再算加减。 能结合购物、分配等实际情境,找出“部分与整体”“单价、数量与总价”等简单数量关系。重难点1. 教学重点 掌握不含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加减与乘除混合)“先算乘除,再算加减”的运算顺序。 能在实际情境中找出简单数量关系,并运用混合运算解决问题。 2. 教学难点 理解混合运算顺序的合理性,避免受“从左到右”单一运算顺序的干扰,正确判断运算先后。 能根据实际问题准确梳理数量关系,将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运算,避免因数量关系混淆导致解题错误。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学习活动(包含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5 分钟) 师:小朋友们,周末老师去文具店买东西,遇到了一个计算问题想请大家帮忙。老师买了3本笔记本,每本5元,还买了一个10元的笔袋。大家算算,老师一共要付多少钱呀? 师:这个问题里既有乘法又有加法,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混合运算与数量关系”,一起解决这类既有不同运算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购物中的实际计算问题,引发学生对运算顺序的思考,自然引出混合运算的主题,激发探究欲望。(二)新知探究(30分钟) 1. 算一算:混合运算的顺序(12分钟) 师:我们先来解决刚才的文具店问题。买3本笔记本,每本5元,这部分需要多少钱?应该用乘法计算,3乘5等于15元。然后再加上笔袋的10元,就是一共要付的钱,15加10等于25元。所以这个问题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师:再来看一个例子,妈妈买了4千克苹果,每千克6元,又买了一串香蕉花了8元,妈妈一共花了多少钱?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学生回答)对,先算4乘6得到苹果的总价24元,再加上香蕉的8元,总共32元。 学生活动:“运算顺序我来辨”——教师出示算式(如①2加3乘4;②5乘6加7;③8加2乘5),学生分组讨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每组派代表说计算过程,教师总结:在加减和乘除混合的算式里,要先算乘除,再算加减。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情境和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加减与乘除混合)“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培养运算逻辑。 2. 找一找:数量关系的应用(10分钟) 师: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要先找到数量之间的关系。比如刚才的问题,“笔记本的总价+笔袋的价格=一共要付的钱”,而笔记本的总价需要用“每本的价格×本数”来计算。 师:再看一个例子,学校买来20盆绿萝,分给4个班,每班分4盆,还剩下多少盆?这里的数量关系是什么呢?(学生思考)是“总的盆数-分出去的盆数=剩下的盆数”,分出去的盆数要用“每班分的盆数×班级数”计算。 学生活动:“数量关系找一找”——教师出示实际问题(如①买5支铅笔,每支2元,付了20元,应找回多少钱;②小明每天写8个大字,写了5天,还要写10个,一共要写多少个),学生分组找出数量关系,再根据关系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数量关系,帮助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将混合运算与生活中的数量关系结合起来,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3. 练一练:混合运算解决问题(8分钟) 师:现在我们来用学到的知识解决更多问题。第一题:一个书包35元,买2个书包的钱可以买几本7元的日记本?先算买2个书包需要多少钱,再算能买几本日记本。第二题:李老师带了50元,买了一个22元的篮球,剩下的钱买4元一支的钢笔,可以买几支? 学生活动:“问题解决小能手”——学生独立完成题目,然后同桌互相检查计算过程和结果,教师选取典型题目进行讲解,强调先找数量关系,再按运算顺序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数量关系的应用,让学生在实践中熟练掌握知识,提升运算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课堂小结(5 分钟) 1.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知道了在加减和乘除混合的算式里,要先算乘除再算加减;还学会了找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用混合运算解决问题。 2. 师:回家后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编一道混合运算的生活问题,比如买水果、买玩具的问题,然后互相解决。下次课我们来分享大家编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设计意图:用简洁语言梳理课堂核心知识,通过家庭互动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进一步巩固混合运算知识,感受数学的实用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