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上的尺子 第1课时《身体上的长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表格式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身体上的尺子 第1课时《身体上的长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表格式教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课时 身体上的长度》教案
学科 数学 年级册别 二年级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人教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内容,主要围绕身体上的长度展开。它让学生通过测量身体部位长度,进一步理解厘米和米的概念,为后续长度测量学习奠定基础,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数学思维。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生活经验,但对长度概念较模糊。他们好奇心强、好动,喜欢实践活动。不过在测量操作和数据处理上可能存在困难,教学中需多示范指导,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突破学习障碍。
课时教学目标
观察现实世界
1. 能观察生活中需了解身体部位长度的场景。
2. 观察不同测量工具特点和用途。
思考现实世界
1. 思考身体上长度的“数学”秘密。
2. 思考如何选择合适工具测量身体部位长度。
表达现实世界
1. 能用准确语言表达测量结果和发现。
2. 能与同学交流测量方法和体会。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学会选择不同测量工具测量身体不同部位的长度。
2. 掌握厘米和米两个长度单位在实际测量中的应用。
3. 能准确记录和整理测量数据。
难点
1. 发现身体上长度的“数学”秘密。
2. 理解不同测量方法的优缺点。
3. 培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合作能力和数学思维。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直尺、卷尺、皮尺、米尺、软尺、记录表格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堂导入 展示测量工具
(1) 教师拿出直尺、卷尺、皮尺、米尺、软尺等测量工具,依次展示给学生看。
(2) 向学生介绍这些测量工具的名称,强调它们在生活中的不同用途。比如直尺适合测量较短、较直的物体;卷尺可以弯曲,适合测量身体部位或不规则物体;皮尺质地柔软,常用于测量人体;米尺长度为1米,可测量较长物体;软尺和卷尺类似,但更轻便。
(3) 让学生观察这些测量工具的外观,说说它们的特点,如颜色、形状、刻度等。
(4) 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还在哪里见过这些测量工具,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5) 展示一些使用这些测量工具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它们的使用方法。
(6) 提出问题:生活中,什么情况下需要知道身体上一些部位的长度?引发学生思考。
(7) 让学生分组讨论,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8)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和点评,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身体上的长度。 1. 观察教师展示的测量工具。
2. 思考生活中使用测量工具的场景。
3. 参与小组讨论,分享想法。
4. 倾听其他小组代表发言。
评价任务 观察认真度:☆☆☆
发言积极性:☆☆☆
讨论参与度:☆☆☆
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测量工具,让学生认识它们的名称和用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后续探究身体上的长度做铺垫。
探究新知 引入测量身高情境
(1) 教师说:“要给你买衣服了,需要量一下你的身高。”引导学生思考测量身高的重要性。
(2) 提问:你知道哪些测量身高的方法?让学生自由发言。
(3) 对学生提到的方法进行总结和补充,如用卷尺量、把刻度画在墙上、用身高体重仪等。
(4) 展示用卷尺测量身高的具体步骤:让学生靠墙站直,头部、肩部、臀部、脚跟紧贴墙壁,将卷尺的零刻度线对准地面,垂直向上拉卷尺,直到头顶,读取卷尺上的刻度。
(5) 强调测量身高时的注意事项,如身体要站直、卷尺要垂直等。
(6) 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测量身高的经历,分享测量过程中的趣事或困难。
(7)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测量方法的优缺点,如用卷尺量比较方便,但可能不够准确;用身高体重仪测量准确,但需要特定设备。
(8) 总结测量身高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为学生后续测量身体其他部位长度提供参考。 1. 思考测量身高的方法。
2. 倾听教师讲解测量身高的步骤。
3. 交流自己测量身高的经历。
4. 思考不同测量方法的优缺点。
评价任务 方法多样性:☆☆☆
倾听专注度:☆☆☆
交流活跃度:☆☆☆
设计意图 以买衣服量身高为情境,引发学生对测量身高的兴趣。通过讨论测量方法,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测量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探究新知 活动一:确定测量部位 引导学生选择测量部位
(1) 教师说:你想了解自己身体哪些部位的长度?让学生思考并在纸上写下自己想测量的部位。
(2) 巡视学生的记录情况,鼓励学生多选择不同的部位,如身高、肩宽、一庹长、一拃长、头围、臂长等。
(3) 请几位学生分享自己想测量的部位,教师在黑板上进行记录。
(4) 对学生选择的部位进行分类,如头部、上肢、下肢、躯干等,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身体部位的划分。
(5)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想测量这些部位,它们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6) 展示一些与这些身体部位长度相关的生活实例,如根据肩宽选择合适的衣服尺码;根据一拃长估算物体长度等,让学生感受测量身体部位长度的实际意义。
(7) 让学生再次思考自己选择的测量部位是否合理,是否有需要调整的地方。
(8) 确定最终要测量的身体部位,为下一步测量活动做好准备。 1. 思考并记录想测量的身体部位。
2. 分享自己选择的测量部位。
3. 思考测量部位的作用。
4. 确定最终测量部位。
评价任务 部位选择合理性:☆☆☆
分享表达清晰度:☆☆☆
思考深度:☆☆☆
设计意图 让学生自主选择测量部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好奇心。通过分类和思考作用,加深学生对身体部位的认识和测量意义的理解。
探究新知 活动二:小组合作测量 组织小组合作测量
(1) 教师说明小组合作的要求:小组成员分工,两人测量、一人记录;选择合适测量工具,逐项有序进行测量;测量过程中注意保持安静,不要影响其他小组活动。
(2) 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每组3 - 4人。
(3) 为每个小组发放测量工具和记录表格,指导学生如何填写记录表格,包括测量部位、测量工具、测量结果等。
(4) 巡视各小组的分工情况,确保每个学生都明确自己的任务。
(5) 提醒学生在测量过程中要注意测量的准确性,如测量一拃长时,要将手指伸直;测量头围时,卷尺要绕头部一圈且贴合头皮。
(6) 鼓励小组内成员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共同完成测量任务。
(7) 观察各小组的测量进展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解决学生在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8) 强调测量数据的真实性,不要随意更改数据。 1. 自由组合成小组。
2. 明确小组分工和测量任务。
3. 进行测量并记录数据。
4. 互相帮助,解决测量中遇到的问题。
评价任务 小组分工合理性:☆☆☆
测量准确性:☆☆☆
合作默契度:☆☆☆
设计意图 通过小组合作测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明确合作要求和注意事项,确保测量活动顺利进行,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探究新知 活动三:汇总比较与发现 引导学生汇总比较数据
(1) 让各小组将测量结果进行汇总,填写在黑板上的大表格中。
(2) 引导学生观察表格中的数据,比较不同学生同一部位的长度,看看有什么发现。
(3) 提问:为什么不同学生的同一部位长度会有差异?让学生思考并讨论。
(4) 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如年龄、性别、遗传等因素会影响身体部位的长度。
(5) 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数据,看看同一学生不同部位的长度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关系,如身高和臂长、一庹长和身高的关系等。
(6) 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些关系,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和假设。
(7) 请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8) 总结学生的发现,强调身体上长度存在的“数学”秘密,如一般情况下,人的一庹长和身高大致相等。 1. 汇总小组测量结果。
2. 观察数据,比较不同学生同一部位的长度。
3. 讨论数据差异的原因。
4. 思考同一学生不同部位长度的关系。
评价任务 数据观察细致度:☆☆☆
讨论参与度:☆☆☆
发现创新性:☆☆☆
设计意图 通过汇总比较数据,让学生发现身体上长度的差异和关系,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数学思维。引导学生思考差异原因,加深对人体特征的理解。
课堂练习 布置课堂练习
(1) 展示题目: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厘米或米)。如明明身高124( ),水杯高25 ( ),楼高约15( )。
(2) 让学生独立完成题目,教师巡视,观察学生的做题情况。
(3) 请几位学生回答问题,其他学生进行判断和补充。
(4)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强调在选择长度单位时要结合生活实际,考虑物体的大小。
(5) 展示题目:如图是一拃长。你的一拃大约有( )厘米。量一量,你的课桌大约有( )拃。
(6) 让学生先估计自己一拃的长度,然后实际测量,记录测量结果。
(7) 用自己的一拃去测量课桌的长度,记录课桌大约有几拃。
(8) 请几位学生分享自己的测量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强调测量的准确性和估计的合理性。 1. 独立完成长度单位填空练习。
2. 估计并测量自己一拃的长度。
3. 用一拃测量课桌长度。
4. 分享测量结果。
评价任务 练习正确率:☆☆☆
测量准确性:☆☆☆
分享表达清晰度:☆☆☆
设计意图 通过课堂练习,巩固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和应用,提高学生的测量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
1. 回家后,用合适的测量工具测量家里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2. 完成课本上相关的练习题。
3. 给家长讲一讲你在课堂上学到的身体上长度的知识。
拓展作业
1. 测量家里人的身高、臂长等身体部位的长度,看看和自己的有什么不同。
2. 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用身体上的长度来进行测量或估算。
3. 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人体长度的有趣知识。
板书设计
身体上的长度
测量工具:直尺、卷尺、皮尺、米尺、软尺
测量部位:身高、肩宽、一庹长、一拃长、头围、臂长
发现:身体长度差异、关系(一庹长≈身高)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教学方法多样,通过情境导入、小组合作等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学生在活动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
2. 注重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测量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测量技能。
3.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数据,培养了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数学思维,学生能够发现身体上长度的一些规律和关系。
不足之处
1. 在小组合作过程中,个别小组分工不够明确,导致测量效率不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小组合作的指导。
2. 对于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在测量准确性和数据处理方面给予的帮助还不够,需要在课后进行个别辅导。
3. 教学时间把控不够精准,导致课堂练习时间有些紧张,部分学生没有充分完成练习,今后要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