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第2课时《乘法的初步认识(二)》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表格式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单元 第2课时《乘法的初步认识(二)》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表格式教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乘法的初步认识(二)》第1课时教案
学科 数学 年级册别 二年级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人教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表内乘法”单元的第二课时,在学生初步认识乘法意义基础上深入学习。借助情境图引导列加法和乘法算式,理解乘法与相同加数连加联系,掌握“一图二式”列式法,为后续学乘法口诀奠基。
学情分析
学生有一定加法运算能力,对乘法初步概念有了解,但将相同加数加法转化为乘法算式有困难,部分学生对“乘数位置交换,结果不变”理解不深。教学应注重直观演示与操作活动,助其在情境中理解乘法本质。
课时教学目标
观察现实世界
1. 能结合具体情境,敏锐观察并发现可用乘法解决的问题。
2. 从情境图中准确获取信息,为列出乘法算式奠定基础。
思考现实世界
1. 深入理解乘法与相同加数连加的关系,能根据情境合理思考列出不同乘法算式。
2. 理解“乘数位置交换,结果不变”的特性,拓展数学思维。
表达现实世界
1. 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有条理地表达乘法算式的含义和解题思路。
2. 在交流中清晰表达自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提升数学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熟练根据具体情境列出不同的乘法算式(一图二式)解决同一个问题。
2. 进一步理解乘法与相同加数连加之间的紧密联系。
3. 掌握乘法算式中乘数位置交换结果不变的规律。
难点
1. 准确地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明确各部分的对应关系。
2. 理解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观察可列出不同算式,但结果相同的本质。
3. 灵活运用乘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探究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境与问题 创设情境
(1) 老师充满激情地说:“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超好玩的水果乐园!乐园里呀,香蕉精灵和桃子精灵正等着和咱们一起做数学游戏呢,快睁大小眼睛,出发咯!”以此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2) 展示水果乐园的情境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提醒学生观察图中水果的排列方式、数量等信息。
(3) 提出问题:“大家看看图,能发现什么和数学有关的信息呀?”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观察到的内容。
(4) 当学生回答后,给予肯定和鼓励,如“你观察得真仔细,太棒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5) 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根据这些信息,我们能不能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呢?”启发学生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
(6)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和筛选,选择合适的问题进行后续探究,如“一共有多少个水果?”
(7) 把筛选出的问题写在黑板上,明确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目标清晰。
(8) 再次强调问题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引导思考
(1) 指着情境图,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一共有多少个水果”的问题,提示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
(2) 提问:“我们可以怎么数这些水果呢?是横着数还是竖着数呢?”启发学生从不同方向思考。
(3)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对于学生的不同思路给予肯定和引导。
(4) 当学生提出一种数法后,追问:“还有其他的数法吗?”激发学生的思维。
(5) 引导学生将数水果的方法用算式表示出来,为后续学习加法和乘法算式做铺垫。
(6) 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数法对应的算式含义,如“横着数,每行有几个,有几行,就是几个几相加”。
(7) 让学生自己尝试写出加法算式,巡视并给予个别指导。
(8) 请学生汇报自己写出的加法算式,进行全班交流和讨论。 1. 被老师的话语吸引,充满期待地观察水果乐园情境图。
2. 积极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观察问题。
3. 尝试提出与数学有关的问题。
4. 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评价任务 观察仔细:☆☆☆
问题合理:☆☆☆
参与积极:☆☆☆
设计意图 通过创设水果乐园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为后续的探究学习做好铺垫。
探究与发现 活动一:探究圆的数量问题 提出问题
(1) 展示圆的情境图,严肃地问:“图中一共有多少个圆?大家仔细观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引起学生的重视。
(2) 鼓励学生自主观察,提示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圆的排列。
(3)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独立思考,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形成自己的想法。
(4) 巡视学生的思考情况,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为个别指导做准备。
(5) 当大部分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分享自己的观察角度和思考方法。
(6) 强调小组交流的规则,如认真倾听、积极发言等,确保交流的有效性。
(7) 参与到小组交流中,倾听学生的讨论,适时给予引导和启发。
(8) 请小组代表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展示不同的观察角度和思考方法。
分析解答
(1) 当学生汇报“竖着看,每列有4个,有这样的6列”时,老师在黑板上记录相关信息,并引导学生列出加法算式:“6个4相加,加法算式就是4 + 4 + 4 + 4 + 4 + 4 = 24”。
(2) 进一步引导学生将加法算式转化为乘法算式,讲解:“像这样6个4相加,我们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4是相同的加数,6是加数的个数,乘法算式就是4×6 = 24”。
(3) 当学生汇报“横着看,每行有6个,有这样的4行”时,同样在黑板上记录信息,引导学生列出加法算式:“4个6相加,加法算式就是6 + 6 + 6 + 6 = 24”。
(4) 再将这个加法算式转化为乘法算式:“这里6是相同的加数,4是加数的个数,乘法算式就是6×4 = 24”。
(5) 对比两个乘法算式4×6 = 24和6×4 = 24,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式的乘数和结果,提问:“大家看看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发现?”
(6)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发现,对于学生的正确发现给予肯定和表扬,如“你真是个善于观察的孩子,说得太对了!”
(7) 总结学生的发现,强调“在乘法算式中,调换两个乘数的位置,计算结果不变”这一重要规律。
(8) 让学生自己举例验证这一规律,加深对规律的理解。 1. 认真观察圆的情境图,积极思考圆的数量问题。
2. 参与小组交流,分享自己的观察角度和思考方法。
3. 倾听小组代表的汇报,学习不同的思考方式。
4. 观察两个乘法算式,尝试发现规律并举例验证。
评价任务 观察准确:☆☆☆
列式正确:☆☆☆
发现规律:☆☆☆
设计意图 通过探究圆的数量问题,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深入理解乘法与相同加数连加的关系,掌握“一图二式”的列式方法,发现“乘数位置交换,结果不变”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巩固与应用 活动二:课堂练习 布置练习
(1) 展示“一共有多少块蛋糕”的题目,认真地说:“大家来看看这道题,仔细观察蛋糕的排列,思考如何列出加法和乘法算式。”
(2) 让学生独立完成题目,提醒学生注意书写规范和计算准确。
(3) 巡视学生的做题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给予个别指导。
(4) 对于遇到困难的学生,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题目,帮助他们找到解题思路。
(5) 当大部分学生完成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汇报,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解题方法。
(6) 请不同解法的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算式,讲解自己的思考过程。
(7) 对学生的汇报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解题的关键和注意事项。
(8) 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共同解决练习中遇到的问题。
拓展练习
(1) 提出“先按要求画○,再写算式”的题目,详细说明要求:“每组画2个,画3组;每组画4个,画5组。”让学生明确任务。
(2) 让学生先在练习本上画图,再根据图写出加法和乘法算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
(3) 巡视学生的画图和列式情况,对画图规范、列式正确的学生给予表扬。
(4) 展示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全班交流和评价,让学生互相学习。
(5) 引导学生总结画图和列式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6) 提出一些拓展性的问题,如“如果要画更多组,算式会怎么变化?”激发学生的思维。
(7) 让学生思考并回答拓展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应变能力。
(8)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和点评,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积极思考。
活动三:学以致用 解决问题
(1) 展示“谁说得对?说一说理由”的题目,引导学生认真读题,理解题意。
(2) 让学生独立思考,判断谁说得对,并说明理由,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判断能力。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观点和理由,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
(4) 请小组代表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展示不同的观点和理由。
(5) 对学生的汇报进行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正确判断和分析问题。
(6) 展示“填一填”和“填空并在横线上写出加法算式”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7) 巡视学生的做题情况,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确保学生掌握知识。
(8) 请学生汇报答案,进行全班核对和讲解,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拓展提升
(1) 展示“一共有多少个△?你能用乘法算式表示吗?”的题目,鼓励学生挑战难题,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2) 让学生独立思考解题方法,尝试列出乘法算式,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3) 巡视学生的做题情况,对于有思路的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于遇到困难的学生给予提示。
(4) 请学生汇报自己的算式和思考过程,展示不同的解题方法。
(5) 对学生的汇报进行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优化解题方法。
(6) 提出“你能用加法算一算吗?8×5 = 9×4 = 15×3 = 2×18 =”的题目,让学生用加法验证乘法算式,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7) 让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巡视并检查学生的计算结果。
(8) 请学生汇报计算结果,进行全班核对和讲解,强调加法和乘法的联系。
创新练习
(1) 提出“不改变算式的结果,换一种写法。看谁想到的算式多。5 + 5 + 5 + 5 = 20”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2) 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写出不同的算式,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3) 巡视学生的做题情况,发现有创意的算式及时展示和表扬。
(4) 请学生汇报自己写出的算式,展示不同的写法。
(5) 对学生的汇报进行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6) 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学习他人的创新思路。
(7) 总结创新练习的方法和要点,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勇于创新。
(8) 对学生在整个巩固练习环节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总结,肯定学生的努力和进步。 1. 独立完成课堂练习,积极参与交流和汇报。
2. 按要求画图并写出加法和乘法算式。
3. 思考并解决学以致用和拓展提升的题目。
4. 积极参与创新练习,尝试写出不同的算式。
评价任务 练习准确:☆☆☆
方法多样:☆☆☆
创新思维:☆☆☆
设计意图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的乘法知识,提高学生运用乘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总结与评价 引导总结
(1) 亲切地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肯定有很多收获,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吧。”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2) 提问:“谁能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3) 当学生回答后,给予肯定和补充,完善学生的总结内容。
(4) 引导学生回顾加法与乘法的关系,强调“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相同的加数×加数的个数”。
(5) 再次强调“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结果不变”的规律,加深学生的记忆。
(6) 让学生思考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用到的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7) 请学生分享自己在本节课中的学习体会和感受,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8) 对学生的总结和分享进行点评和总结,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
评价学生
(1) 对学生在本节课中的表现进行全面评价,包括学习态度、参与度、解题能力等方面。
(2) 表扬表现优秀的学生,如“你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回答问题非常准确,值得大家学习!”树立榜样。
(3) 对有进步的学生给予鼓励,如“你在这节课中比之前有了很大的进步,继续加油!”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4) 指出部分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如“在将相同加数的加法改写成乘法时,要注意书写顺序”,帮助学生改进。
(5) 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方法,如“多做一些相关的练习,加强对乘法意义的理解”,指导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6)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不断进步。
(7)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8) 宣布下课,结束本节课的教学。 1. 积极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参与总结交流。
2. 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感受。
3. 倾听老师的评价和建议。
4. 明确课后作业任务。
评价任务 总结准确:☆☆☆
反思深刻:☆☆☆
态度积极:☆☆☆
设计意图 通过总结与评价,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所学知识,深化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和反思能力。同时,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激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进步。
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
1. 完成课本上相关的练习题,巩固“一图二式”的列式方法。
2. 把下列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3 + 3 + 3 + 3 + 3;4 + 4 + 4。
3. 根据乘法算式画图表示其含义:2×3;4×5。
拓展作业
1. 观察生活中的场景,找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并列出乘法算式。
2.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计算 3×4 的结果,并说明理由。
3. 思考:如果乘法算式中的两个乘数相同,会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板书设计
乘法的初步认识(二)
一图二式:
竖着看:6个4相加
加法算式:4 + 4 + 4 + 4 + 4 + 4 = 24
乘法算式:4×6 = 24
横着看:4个6相加
加法算式:6 + 6 + 6 + 6 = 24
乘法算式:6×4 = 24
规律:乘数位置交换,结果不变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以水果乐园的情境引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课堂气氛活跃。
2. 通过观察、列式、比较等活动,学生较好地理解了同一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思考并列出不同的加法或乘法算式,深化了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3. 在练习环节,设计了多种形式的题目,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多数学生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不足之处
1. 在将相同加数的加法改写成乘法时,仍有部分学生出现书写顺序错误,说明对乘法各部分含义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2. 部分学生在解决拓展性问题时存在困难,创新思维和应变能力有待提高。
3. 在小组交流和讨论环节,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没有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