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第1课时《数与运算》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表格式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六单元 第1课时《数与运算》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表格式教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课时 数与运算》教案
学科 数学 年级册别 二年级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人教版 授课类型 复习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对本学期乘、除法知识的复习与关联。教材先呈现知识图,引导学生回顾,接着梳理乘、除法含义、口诀等知识,最后通过练习巩固。它能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加深对乘、除法的理解。
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加法和减法基础,但对乘、除法的理解还需深化。二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好动,但注意力易分散。他们在理解乘除法关系、运用口诀计算时可能有困难,教学中需多结合实例,通过趣味活动帮助掌握。
课时教学目标
观察现实世界
1. 能从生活情境中观察到相同加数求和与平均分的现象,并用乘、除法表示。
2. 观察乘法口诀表,发现其排列规律。
思考现实世界
1. 思考乘、除法算式之间的关系,会根据口诀写算式。
2. 思考如何运用乘、除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表达现实世界
1. 能用乘、除法算式准确表达生活中的数量关系。
2. 清晰表达自己对乘、除法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过程。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掌握1 - 9的表内乘、除法。
2. 理解乘、除法的含义。
3. 能熟练运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难点
1. 理解乘、除法算式之间的关系。
2. 灵活运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3. 发现并运用乘法口诀表的规律。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讲授法、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乘法口诀卡片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堂导入 展示知识图并引导
(1) 教师展示小丽整理的“知识图”,向学生介绍:“同学们,这是小丽整理的关于本学期数学运算的知识图,里面包含了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大家看,加法和减法有一般情况和特殊情况,乘法和除法也有它们独特的关系。比如67 + 28 = 95,95 - 28 = 67,95 - 67 = 28,这体现了加法和减法的互逆关系;而6×9 = 54,54÷6 = 9,54÷9 = 6,又展示了乘法和除法的紧密联系。”
(2) 鼓励学生仔细观察知识图,提问:“大家从这个知识图中能发现什么规律吗?看看乘法和除法与加法、减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 给学生发放纸张,布置任务:“现在请你们也试着画一画这样的知识图,把自己对这些运算的理解用图形和算式表示出来。在画图的过程中,想想每一种运算的特点。”
(4) 巡视学生的画图情况,对于遇到困难的学生,给予适当的提示。比如:“可以先从我们学过的简单算式入手,像2 + 2 + 2 = 6,它还可以写成2×3 = 6,把这样的例子写在知识图里。”
(5) 当大部分学生完成画图后,邀请几位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
(6) 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肯定学生的努力和创意,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例如:“这位同学画得很认真,把乘法和加法的关系表示得很清楚,不过在除法部分的标注可以再详细一些。”
(7) 引导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提问:“大家觉得这位同学的知识图画得怎么样?有什么优点和不足?”
(8) 总结学生的评价,再次强调知识图的作用:“通过画知识图,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不同运算之间的关系,这有助于我们复习和巩固知识。” 1. 观察教师展示的知识图,思考其中的规律。
2. 尝试在纸上画出自己的知识图。
3. 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
4. 参与对其他同学作品的评价。
评价任务 观察能力:☆☆☆
画图准确性:☆☆☆
表达能力:☆☆☆
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知识图和让学生自己画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回顾本学期的运算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为后续的知识梳理做好铺垫。
知识梳理 活动一:回顾乘、除法的含义 引导学生思考收获
(1) 教师提问:“本学期我们在加法和减法的基础上,学习了新的运算——乘法和除法,大家有哪些收获呢?先想一想,然后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
(2) 巡视各小组的交流情况,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倾听学生的想法。比如在一个小组中,听到学生说“加数相同的加法用乘法表示更简便”,教师给予肯定并进一步引导:“那能不能举个具体的例子呢?”
(3) 邀请小组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当小组代表说“2 + 2 + 2 = 6可以写成2×3 = 6”时,教师追问:“那这里的2和3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乘法的含义。
(4) 教师总结:“对,加数相同的加法用乘法表示更简便。就像2 + 2 + 2,有3个2相加,我们就可以写成2×3 = 6,2是相同的加数,3表示相同加数的个数。”同时在黑板上进行板书。
(5) 展示一些加法算式,如3 + 3 + 3 + 3,让学生将其改写成乘法算式,并请学生上台讲解改写的思路。
(6) 接着引导学生思考除法的含义,提问:“那平均分的过程用什么运算表示更简便呢?大家可以结合我们分苹果的例子想一想。”
(7) 展示题目:“有8个苹果,每盘装2个,正好装几盘?”让学生用减法和除法两种方法表示分的过程。
(8) 请学生回答,教师进行总结:“8 - 2 - 2 - 2 - 2 = 0,这是用减法表示平均分的过程,而用除法表示就是8÷2 = 4盘,这样更简便。所以平均分的过程用除法表示更简便。” 1. 小组内交流对乘、除法的收获。
2. 代表小组发言,分享讨论结果。
3. 将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并讲解思路。
4. 用减法和除法表示平均分的过程。
评价任务 小组交流:☆☆☆
知识理解:☆☆☆
表达能力:☆☆☆
设计意图 通过小组交流和教师引导,帮助学生回顾乘、除法的含义,让学生在实际例子中理解乘、除法与加法、减法的联系和区别,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二:学习乘法口诀 引导背诵与发现规律
(1) 教师说:“乘法口诀可以帮助我们快速计算,现在请大家一起背诵‘乘法口诀表’。”带领学生齐声背诵。
(2) 背诵结束后,提问:“大家在背诵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呢?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和同桌交流一下。”
(3)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发现的规律。当学生说“横着看,第几行就是几的乘法口诀”时,教师进一步引导:“那竖着看呢?大家再仔细观察一下。”
(4) 总结学生的发现:“非常棒,横着看,第几行就是几的乘法口诀;竖着看,第几列开头的第一个字是几。而且乘数相同的口诀在每行最后一句,每列的第一句,且它们都在同一条斜线上。”同时在黑板上画出简单的乘法口诀表进行演示。
(5) 展示一些乘法算式,如6×9、8×3等,让学生说出积,并思考用哪句乘法口诀。
(6) 请学生回答,教师进行点评和强调:“较大的乘数是几,就用几的乘法口诀求积。比如6×9,较大的乘数是9,我们就用‘六九五十四’这句口诀。”
(7) 开展一个小游戏,教师说出一个积,让学生快速说出对应的乘法口诀和算式。例如教师说“24”,学生要快速回答“三八二十四,3×8 = 24,8×3 = 24”。
(8)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大家在这个游戏中表现得都很积极,说明对乘法口诀掌握得不错,希望大家能更加熟练地运用。” 1. 齐声背诵乘法口诀表。
2. 与同桌交流发现的规律。
3. 说出乘法算式的积和对应的口诀。
4. 参与游戏,快速回答问题。
评价任务 口诀背诵:☆☆☆
规律发现:☆☆☆
计算速度:☆☆☆
设计意图 通过背诵、观察和游戏等活动,让学生深入理解乘法口诀的规律,提高学生运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动三:学习用口诀求商 讲解方法与练习巩固
(1) 教师展示题目:“40÷8等于多少呢?大家先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给学生一些思考时间。
(2) 引导学生回顾乘法口诀,提问:“我们在计算除法时,可以想乘法口诀。那除以8,我们就先想与8相关的乘法口诀,大家想想哪句口诀和40、8有关呢?”
(3) 请学生回答,当学生说出“五八四十”时,教师总结:“对,用乘法口诀求商,除以几,就先想与几相关的乘法口诀,缺少的那个乘数就是商。所以40÷8 = 5。”
(4) 展示更多的除法算式,如18÷2、72÷8等,让学生计算并说出所用的口诀。
(5) 巡视学生的计算情况,对计算错误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例如,当学生计算18÷9出现错误时,教师引导学生再次思考与9相关的口诀。
(6)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竞赛,教师出示一组除法算式,让小组内的学生轮流回答,看哪个小组回答得又快又准确。
(7) 对小组竞赛的结果进行评价,表扬表现优秀的小组,同时鼓励其他小组继续努力。
(8) 总结用口诀求商的方法:“大家通过练习,对用口诀求商的方法掌握得越来越好了。在计算时,一定要认真思考口诀,这样就能快速准确地得出商。” 1. 思考除法算式的计算方法。
2. 说出计算除法所用的口诀。
3. 参与小组竞赛,轮流回答问题。
4. 总结用口诀求商的方法。
评价任务 计算准确性:☆☆☆
口诀运用:☆☆☆
竞赛表现:☆☆☆
设计意图 通过讲解、练习和竞赛等活动,让学生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竞争意识。
活动四:探究乘、除法的关系 引导观察与总结关系
(1) 教师展示乘法算式3×4 = 12和除法算式12÷3 = 4、12÷4 = 3,提问:“大家观察这几个算式,看看乘法算式中的数和除法算式中的数有什么关系呢?先自己思考一下。”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
(3) 巡视小组讨论情况,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例如:“大家可以从算式的结果和数字的位置变化来想一想。”
(4) 邀请小组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当小组代表说“乘法算式中的积,就是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时,教师给予肯定,并进一步引导:“那乘法算式中的两个乘数和除法算式中的除数、商有什么关系呢?”
(5) 教师总结:“非常好,乘法算式中的积,就是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乘法算式中的两个乘数分别是除法算式中的除数和商。用两个数的积除以一个乘数等于另一个乘数。”
(6) 展示一些乘法算式,让学生写出对应的除法算式。例如,给出5×6 = 30,让学生写出30÷5 = 6和30÷6 = 5。
(7) 请学生上台展示自己写的算式,并讲解思路。
(8)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强调乘、除法关系的重要性:“大家通过观察和思考,对乘、除法的关系理解得很清楚。掌握了这种关系,能帮助我们更灵活地进行计算。” 1. 观察算式,思考乘、除法的关系。
2. 参与小组讨论,交流发现。
3. 写出乘法算式对应的除法算式。
4. 上台展示并讲解思路。
评价任务 关系观察:☆☆☆
算式书写:☆☆☆
思路讲解:☆☆☆
设计意图 通过观察、讨论和练习,让学生探究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为解决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课堂练习 布置练习并指导
(1) 教师展示题目:“每行有8个香包,有3行,一共有多少个?”引导学生分析题目,提问:“这道题是求几个几相加呢?应该用什么运算来计算?”
(2) 请学生列出算式并计算,然后请学生回答,教师进行点评:“对,求3个8是多少,用乘法计算,8×3 = 24个。”
(3) 展示第二题:“24个香包,平均穿成6串,每串几个?”让学生思考这是哪种类型的问题,应该用什么运算。
(4) 请学生回答,当学生说出用除法计算时,教师让学生列出算式并计算。
(5) 展示第三题:“24个香包,每4个穿一串,可以穿成几串?”同样引导学生分析题目,列出算式并计算。
(6) 巡视学生的做题情况,对遇到困难的学生进行及时帮助。
(7) 展示连一连、填一填的题目,让学生完成。例如,给出27÷9、32÷8等算式,让学生与对应的口诀和结果相连。
(8) 请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答案,教师进行讲解和总结:“大家通过这些练习,对乘、除法的应用掌握得更好了。在做题时,一定要认真分析题目,选择正确的运算方法。” 1. 分析题目,列出算式并计算。
2. 完成连一连、填一填的题目。
3. 上台展示答案。
4. 倾听教师的讲解和总结。
评价任务 题目分析:☆☆☆
计算准确性:☆☆☆
答案展示:☆☆☆
设计意图 通过课堂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的乘、除法知识,提高学生运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
1. 背诵乘法口诀表。
2. 完成课本第97页“练一练”第3题。
3. 写出5组乘法算式和对应的除法算式。
拓展作业
1. 观察生活中可以用乘、除法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并解答。
2. 制作一份乘法口诀手抄报。
板书设计
数与运算
乘法:加数相同的加法用乘法表示更简便
2 + 2 + 2 = 6 2×3 = 6
除法:平均分的过程用除法表示更简便
8÷2 = 4
乘法口诀:二三得六
2×3 = 6 3×2 = 6 6÷2 = 3 6÷3 = 2
乘除法关系:积÷乘数 = 乘数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课堂导入环节通过展示知识图和让学生自己画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大部分学生能够观察到知识图中的规律,并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运算的理解。
2. 在知识梳理过程中,结合具体的例子,如分苹果、加法改乘法等,帮助学生理解乘、除法的含义,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掌握较好。小组交流和讨论的方式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3.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情境探究法和合作探究法,让学生在不同的活动中学习和巩固知识。课堂练习和小组竞赛的设计,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和竞争意识。
不足之处
1. 在引导学生发现乘法口诀表的规律时,部分学生理解不够深入,对于竖着看和斜着看的规律掌握不牢固。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更多的实例和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2. 课堂练习的时间把控不够精准,导致最后拓展提升部分有些仓促,学生没有充分时间进行思考和讨论。在后续的教学中,需要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确保每个教学环节都能顺利完成。
3. 对个别学习困难的学生关注还不够,在小组活动和练习过程中,虽然有巡视和辅导,但没有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和耐心去解决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关注这些学生,制定个性化的辅导计划。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