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 数学 年级 三年级 学期 上册课题 曹冲称象的故事教学目标通过曹冲称象的故事,理解“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知道“相等的量可以互相代替”。 了解“等量代换”在实际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场景,如用易测量的物体代替难测量的物体。 能结合曹冲称象的过程,说出“大象重量=石头重量”的等量关系,提升观察与分析能力。 能运用“等量代换”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如物品互换、重量替代等),培养转化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重难点1. 教学重点 理解“等量代换”的含义,能从曹冲称象的故事中提炼“用相等的量代替”的核心思想。 能运用等量代换思想解决简单的物品互换或重量替代问题。 2. 教学难点 突破“直接测量”的思维定式,理解“间接用相等的量代替”的合理性,真正掌握等量代换的本质。 能在复杂一点的情境中(如涉及多个中间量的互换),准确找到等量关系并完成代换,避免混淆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学习活动(包含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5 分钟) 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讲个有趣的历史故事——三国时期,孙权送给曹操一头大象,曹操想知道大象有多重,可大象太大了,普通的秤根本称不了。大臣们都愁坏了,这时才七岁的曹冲站出来说:“我有办法!” 师:曹冲到底用了什么巧妙的方法称出大象的重量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个故事,探索其中藏着的数学秘密!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悬念激发学生兴趣,自然引出“曹冲称象”的主题,为后续探究“等量代换”思想做铺垫。(二)新知探究(30分钟) 1. 讲一讲:曹冲称象的步骤(10分钟) 师:我们把曹冲的方法一步步拆开来看看。第一步,他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等船身稳定后,在船舷上沿着水面的位置画一条线;第二步,把大象赶下船,然后往船上装石头,一直装到船身沉到画线的位置为止;第三步,称一称船上石头的总重量,石头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 师:大家想想,为什么石头的重量能代替大象的重量呢?因为当船沉到同一画线位置时,船上物体的重量是相等的,大象的重量和石头的总重量是“相等的量”。 学生活动:“故事步骤排序”——教师发放打乱的曹冲称象步骤图片(赶象上船画线、赶象下船装石头、称石头重量),学生分组合作将图片按正确顺序排列,并说说每一步的目的,教师引导学生初步感知“用石头重量代替大象重量”的思路。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拆解和步骤排序,让学生清晰了解曹冲称象的过程,初步建立“等量代换”的直观认知。 2. 做一做:模拟称象实验(12分钟) 师:我们用身边的材料来模拟曹冲称象。老师准备了水盆(代替大河)、塑料船(代替大船)、玩具大象(代替大象)、玻璃珠(代替石头)、电子秤。先把玩具大象放在塑料船上,在船舷水面处做标记;再把大象拿下来,往船上放玻璃珠,直到船沉到标记处;最后称出玻璃珠的总重量,这就是玩具大象的重量。 师:大家分组来做这个实验,注意做好记录——放了多少颗玻璃珠?玻璃珠总重量是多少?和直接称玩具大象的重量对比一下,是不是差不多? 学生活动:“模拟实验小小组”——学生分成4-5人一组,轮流操作模拟称象实验,一人负责操作,一人记录数据,一人观察标记线,完成后小组内讨论“实验结果说明什么”,教师巡视指导,强调“同一标记处,两种物体重量相等”。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等量代换的过程,将抽象的数学思想转化为直观的实践感受,加深理解。 3. 用一用:等量代换解决问题(8分钟) 师:生活中也有很多用到“等量代换”的地方。比如1个苹果可以换2个橘子,1个橘子可以换3颗草莓,那么1个苹果能换几颗草莓呢?我们可以把橘子当“中间量”,1个苹果=2个橘子,2个橘子=6颗草莓,所以1个苹果=6颗草莓。 师:再比如,1只小狗的重量=3只小猫的重量,1只小猫的重量=2只小鸡的重量,1只小狗的重量等于几只小鸡的重量呢? 学生活动:“等量代换小练习”——学生独立完成2-3道简单的等量代换题目,同桌互相检查答案,教师选取典型题目讲解,引导学生总结“找到中间量,用相等的量代替”的解题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的等量代换问题,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提升转化思维和解题能力。(三)课堂小结(5 分钟) 1. 师:今天我们从曹冲称象的故事里学到了“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知道了可以用相等的量来代替不好直接测量的量;还通过模拟实验验证了这个思想,并用它解决了简单的问题。 2. 师: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找找生活中的“等量代换”,比如1瓶饮料可以换2个空瓶,那么3瓶饮料喝完的空瓶能换几瓶饮料呢?下次课我们来分享大家的发现! 设计意图:用简洁语言梳理课堂核心知识,通过生活延伸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应用等量代换思想,感受数学的实用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