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 5.5 三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初中数学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 5.5 三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5.5三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设计
一、内容与内容解析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五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第5节。内容包括:三元一次方程组的定义(含有三个未知数,且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整式方程组)、解法(代入消元法、加减消元法,核心是“消元”转化为二元一次方程组,再进一步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以及利用三元一次方程组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解析
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纵向延伸”,消元思想是贯穿的核心(从“三元”到“二元”再到“一元”,体现“转化与化归”的数学思想),也为后续学习多元方程、线性代数奠定基础。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
【教学重点】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及“消元”思想
二、目标与目标解析
(一)教学目标
1 能准确判断一个方程组是否为三元一次方程组。
2 会用代入消元法或加减消元法解简单的三元一次方程组。
3能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三元一次方程组并求解。
4通过“观察—类比—尝试—归纳”的过程,体会消元思想的延续性,提升“转化”的数学思维能力。
5在解方程组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选择最优解法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解析
1达成“知识目标”的标志:学生能独立解出未知数系数为整数、消元路径清晰的三元一次方程组,并能完整解答“行程、购物、工程”等典型实际问题。
2.达成“过程目标”的标志:学生能主动说出“解三元一次方程组的关键是消元,先变三元为二元”,并能根据方程组特点(如某未知数系数为1或互为相反数)选择代入或加减消元。
3. 达成“情感目标”的标志:学生愿意参与小组讨论,能主动分享自己的消元思路,对“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表现出积极态度。
三、学生学情分析
已有基础
知识层面:学生已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定义、解法(代入/加减消元),理解“消元”的核心思想,具备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思维层面:已初步形成“转化”思维(将二元转化为一元),但对“多一步转化”(三元→二元→一元)的逻辑连贯性仍需强化。
潜在困难
消元选择困难:面对三个未知数,可能无法快速判断先消去哪个未知数,导致解题步骤繁琐或出错。
计算准确性问题:消元过程中涉及三次方程变形,容易因符号错误、系数计算失误(如去括号、移项)导致结果出错。
实际问题建模障碍:难以从题干中提取三个独立的等量关系,尤其当题干信息较多时,易混淆数量关系。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教学难点如下:
【教学难点】根据方程组的特点,选择消哪个元,选择用什么方法消元.
四、教学策略分析
1. 类比迁移策略
以“二元一次方程组解法”为起点,通过提问“如果有三个未知数,怎么求?”,引导学生类比“二元→一元”的思路,自主提出“三元→二元→一元”的消元路径,降低新知学习难度。
2. 分层教学策略
基础层:提供“消元目标明确”的方程组(如某未知数系数为1),重点训练消元步骤的规范性。
提高层:提供“需选择消元对象”的方程组(如未知数系数均为整数),引导学生对比不同消元方法的效率。 拓展层:设计“含隐含等量关系”的实际问题(如“人数、总费用、单价”的关联问题),提升建模能力。
3. 合作探究策略
开展“小组解题竞赛”:每组分配1道三元一次方程组应用题,要求小组内分工(1人读题提取关系、2人列方程、2人解方程),最后派代表展示解题思路,通过合作提升分析与表达能力。
4. 错题反馈策略
收集学生解题中的典型错误(如消元时符号错误、漏乘常数项),以“错题辨析”形式呈现,让学生自主找出错误原因并修正,强化对易错点的认知。
五、教学过程分析
(一)复习引入
复习内容:提问“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组?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核心思想是什么?”,让学生回忆“消元”(代入/加减)及“二元→一元”的转化过程。
导入新知:展示实际问题“某超市购进三种水果,共100千克,总费用200元,其中苹果单价3元/千克,香蕉单价2元/千克,橙子单价1元/千克,求三种水果各购进多少千克?”,引导学生发现“有三个未知数,需三个方程”,引出“三元一次方程组”。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降低新知识的学习难度。
(二)主动参与、感悟新知
今有上禾三秉,中禾二秉,下禾一秉,实三十九斗;上禾二秉,中禾三秉,下禾一秉,实三十四斗;上禾一秉,中禾二秉,下禾三秉,实二十六斗。问上中下禾实一秉各几何 (选自《九章算术》)
题目大意:有上禾 3 束,中禾 2 束,下禾 1 束,可得米 39 斗;上禾 2 束,中禾 3 束,下禾 1 束,可得米 34 斗;上禾 1 束,中禾 2 束,下禾 3 束,可得米 26 斗。上、中、下禾每束各可得米多少斗
等量关系:上禾×3+中禾×2+下禾=39;
上禾×2+中禾×3+下禾=34;
上禾+中禾×2+下禾×3=26。
解:设每束上禾可得米 x 斗,每束中禾可得米 y 斗,每束下禾可得米 z 斗,根据题意可得方程组:
思考 这个方程组和前面学过的二元一次方程组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在这个方程组中,3x+2y+z=39,2x+3y+z=34和 x+2y+3z=26 都含有三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 1,这样的方程叫做三元一次方程。
像这样,共含有三个未知数的三个一次方程所组成的一组方程,叫做三元一次方程组。
三元一次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这个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2.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怎样解三元一次方程组呢?
能类比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思路解这个方程组吗?
解:由 ③,得 x=26-2y-3z ④
把 ④ 分别代入 ①② 得
4y+8z=39, ⑤
y+5z=18。 ⑥
解由 ⑤⑥ 组成的二元一次方程组,

把 y= ,z= 代入④,得 x=。
经检验, x=,y= ,z= 适合原方程组。
所以原方程组的解是
教师归纳
解三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路是:通过“代入”或“加减”进行 消元 ,把 “三元” 转化为 “二元” ,使解三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解 二元一次方程组 ,进而再转化为解 一元一次方程 。
解:由 ①,得 z=39-3x-2y ④
把 ④ 分别代入 ②③ 得
x-y=5, ⑤
8x+4y=91。 ⑥
解由 ⑤⑥ 组成的二元一次方程组,

把 x=,y= 代入④,得 z=。
经检验, x=,y= ,z= 适合原方程组。
所以原方程组的解是
(三)课堂总结
1、本节课研究了什么问题?
2、本节课经历了怎样的研究过程?用到了哪些数学思想?
3、对今后数学研究的启发?你还有哪些疑惑呢?
【设计意图】梳理知识脉络,提炼核心方法,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认知,同时加深对代数式价值的理解。
(四)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1.下列方程中,属于三元一次方程的是( )
A.π+x+y=6 B.xy+y+z=7
C.x+2y-3z=9 D.3x+2y-4x=4x+2y-2x
2.若x+2y+3z=10,4x+3y+2z=15,则x+y+z的值为( )
A.2 B.3 C.4 D.5
已知y=ax2+bx+c,当x=1时,y=3;当x=-1时,y=1;当x=0时,y=1.求a,b,c的值.
4、阅读材料
善于思考的小明在解方程组 时,采用了一种“整体代换”的解法,解法如下:
解:将方程②变形为2(4x+10y)+2y=10.③
把方程①代入③,得2×6+2y=10,则y=-1.
把y=-1代入①,得x=4.
∴方程组的解为
请你解决以下问题:
(1)试用小明的“整体代换”的方法解方程组
(2)已知x,y,z满足 试求z的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