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备课时间 课 题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工程问题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 型 新课教学目标 在具体的实际情境中,通过探究、交流、反思等活动,体会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工程问题的基本过程;感受从实际问题到方程中蕴含的模型化思想。教学重点 了解工程问题中常用的相等关系以及注意事项教学难点 理解工程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并列出方程。教法学法 讲授法、自主探究、启发式教学、小组讨论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导学习题教 学 过 程教学环节 预设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配套问题,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一元一次方程和实际生活密切相关,今天老师又给大家带来一个问题,我们今天一起来探讨一下。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解应用题的时候一般步骤是什么吗?二、新课讲授1、展示:某市为打造引江枢纽风光带,将一段长为1200米的河道整治任务交给甲、乙两个工程队接力完成,共用时60天,已知甲队每天整治24米,乙队每天整治16米,求甲、乙两队分别整治河道多少米?讲授工程问题中常用的等量关系,并在导学习题中完成书写。3、总量没有给出来或者难求的情况:整理一批图书,由一个人做要40h完成,现计划由一部分人先做4h,然后增加2人与他们一起做8h,完成这项工作,假设这些人的工作效率相同,具体应先安排多少人工作?典例分析3.有一批零件加工任务,甲单独做40h完成,乙单独做30h完成,甲做了若干个小时后另有任务,剩下的任务由乙单独完成,乙比甲多做了2h,甲做了多少小时?四、练习巩固4.一件工程,甲单独做需15天,乙单独做需12天,现甲、乙合作3天后,因甲有其他任务,剩下的工程由乙单独完成,问乙还要几天才能完成全部工程?5.某工厂要加工200个零件,甲单独加工了5小时,然后又与乙一起加工了4小时,完成了任务。已知甲每小时比乙多加工2个零件,求甲、乙每小时各加工多少个零件?五、总结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2、工程问题中常见的等量关系有哪些?六、作业P106的4.5.题 学生思考,然后回答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① 学生根据教师之前讲授的方法,在题干中画出已知的量、未知的量和相等关系,然后小组内小组讨论小组的结果,最后小组代表进行汇报小组的结果。② 在导学习题中完成工程问题中常用的等量关系的归纳。学生思考,然后按照教师讲授的方法进行圈点勾画相关信息,然后小组讨论结果,最后进行汇报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代表进行板演,其他学生根据板演的过程来规范自己的做题步骤。学生独立在导学习题中完成,然后进行板演。学生思考,然后小组内谈论原因,小组代表进行总结发言① 学生归纳总结② 背诵工程问题中常见的等量关系 教师在学生回答不上来的时候进行点播,最后板书总结① 教师进行点播指导方法。② 教师讲授工程问题的基本常用的等量关系③ 在黑板上板演本题的分析过程及答题。④ 总结例题1属于总量是给出来的,题3是总量没有给出的情况。教师点拨,同时帮助学生回顾工程问题的常用关系量。教师纠错① 鼓励学生多说,积极参与课堂,并教师给与肯定和鼓励。② 背诵相等关系 通过教师的提问,可以复习旧知识的作用,同时检验上节课学习效果,为本节课进一步学习起到了基石的作用。工程的问题是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的问题,通过教师讲授基本的等量关系,学生可以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更加便利,为本节课的难点突破做准备。通过上面两个典型例题的分析,然后在通过典例的讲解可以更好地帮助学习理解工程问题。 锻炼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同时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了系统的了解。板书设计 工程问题常用的相等关系: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合作效率=各单独做的效率之和总工作量=各部分工作量之和 注意:① 当工作量未知时,常用“1”表示工作总量,并用 表示 工作效率。 ② 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人数 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