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公顷和平方千米单元整体教学设计(3课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公顷和平方千米单元整体教学设计(3课时)

资源简介

四年级数学上册公顷和平方千米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单元主题 公顷和平方千米
单元内容 1.课标要求:认识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结合实例感受1公顷、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在具体情境中发展空间观念和量感,能运用面积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2.教材特点: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测量”相关内容,以“土地面积计量”为核心,通过“算一算、想一想、查一查”等活动建立大面积单位观念,是连接“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与“实际土地测量”的桥梁,隐含“从较小面积单位向较大面积单位拓展”的认知逻辑。 3.知识结构: 基础层:公顷的认识→公顷与平方米的换算→解决简单土地面积问题; 拓展层:平方千米的认识→平方千米与公顷、平方米的换算→综合实践应用(如计算区域面积)。 4.资源开发:对比苏教版“土地面积计算”实践课、北师大版“较大面积单位”情境,补充“国家领土面积数据”“城市建成区面积图”“古代土地丈量工具”等跨学科素材。
单元学情 学生已掌握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常用面积单位,能计算简单图形面积,但对公顷、平方千米缺乏直观认知;熟悉“教室、操场”等小面积场景,对“公园、城市、国家”等大面积场景的面积感知模糊。四年级学生抽象思维逐步发展,但仍依赖具象实例,喜欢动手操作和生活化情境,难以直接理解“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的换算逻辑,易混淆两个单位的适用范围。
单元目标 1.认识面积单位“公顷(hm )”“平方千米(km )”,掌握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的换算关系;能结合生活实例描述常见土地的面积,会选择合适单位。 2.通过“算一算、想一想、查一查”等活动,经历大面积单位的形成过程;结合“校园操场、城市公园”等实例,初步建立1公顷、1平方千米的空间观念,能解决简单的面积换算问题。 3.感受数学与土地测量、城市规划等生活领域的联系,培养空间观念和量感;了解国家领土面积等数据,增强国家认同感和数学应用意识。
单元实施 共3课时: 第1课时:认识公顷 第2课时:认识平方千米及面积单位换算 第3课时:公顷和平方千米的综合实践与解决问题
第1课时:认识公顷
课型 新授课 实践课□ 复习课□ 其它课□
教学内容分析 1.单元位置:本课时是“大面积单位”的起始课,为后续学习平方千米和综合应用提供面积单位认知支撑。 2.核心素养:通过“计算操场面积、想象公顷大小”发展空间观念;通过记录土地面积数据培养数据分析意识。 3.关联内容:前导: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认识与面积计算;后续:公顷与平方千米的换算、平方千米的认识。
学情分析 学生能计算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如“长10米、宽5米的教室面积”),知道“操场比教室大”,但无法准确描述操场面积的具体数值;能理解“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但难以推导“边长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对“10000平方米”的数量级缺乏感知,易将“公顷”与“平方米”的进率混淆为1000。
教学目标 1.认识面积单位“公顷”,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能正确读写单位符号。 2.通过计算“边长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想象“校园操场面积(约1公顷)”等活动,建立1公顷的空间观念,能估测常见土地(如公园、小区)的面积并选择合适单位。 3.感受公顷在土地测量中的应用,培养严谨的数学认知态度。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公顷,建立1公顷的空间观念。 2.教学难点:理解“1公顷=10000平方米”的换算关系,准确感知1公顷的实际大小。
教学过程 环节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活动:出示“校园操场航拍图”和“某公园面积标注图(5公顷)”,提问:“操场和公园的面积用‘平方米’表示合适吗?图中的‘公顷’是什么单位?”引导学生发现“大土地面积需要专用单位”的必要性。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对比“操场面积约5000平方米”与“公园面积5公顷”的表述差异,初步感知“公顷”与“平方米”的关联。 活动意图:从熟悉的校园场景切入,让学生体会学习公顷的意义,激活已有面积单位经验。 环节二:探究新知,建立观念。 教师活动1:认识“公顷”。出示“边长100米的正方形示意图”,引导学生计算面积(100×100=10000平方米),介绍“1公顷=10000平方米”;展示“标准足球场面积(约7140平方米,接近1公顷)”,让学生想象“1个多足球场的大小即1公顷”。 学生活动1:计算正方形面积推导公顷与平方米的关系,结合足球场实例记录感受(“1公顷比操场大一点”“1公顷是10000个1平方米”)。 教师活动2:感知“1公顷”。播放“校园操场绕跑1圈(约400米)”视频,提问:“绕操场跑2圈半的长度围成的正方形面积约是多少?”引导学生关联“100米边长”与“1公顷”。 学生活动2:结合操场跑圈经验,小组讨论“1公顷能容纳多少个教室(约50平方米)”,通过除法计算(10000÷50=200个)强化感知。 教师活动3:探究换算。板书“1公顷=10000平方米”,结合“某小区面积2公顷=20000平方米”举例说明,提问:“3公顷等于多少平方米?50000平方米是几公顷?” 学生活动3:通过“1公顷=10个1000平方米”推导换算方法,完成“公顷与平方米”的简单换算练习。 活动意图:通过“计算、想象、推导”的递进活动,从抽象公式到具象实例建立公顷观念,突破“1公顷大小感知”难点。 环节三:巩固应用,深化理解。 教师活动:设计“估一估、算一算”游戏(如估测“学校占地面积约几公顷”,再根据“长200米、宽150米”计算实际面积30000平方米=3公顷);出示判断题(“1公顷=1000平方米”“某小学面积约200公顷”)。 学生活动:分组完成游戏任务,辨析错误说法,强化“公顷与平方米的进率”和“公顷的适用范围”认知。 活动意图:通过游戏和辨析,巩固单位选择和换算,发展空间观念。 环节四:总结拓展,联系生活。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总结“公顷的用途”,布置任务:“回家查一查所在城市某公园的面积,记录下来并思考‘用公顷表示的好处’。” 学生活动:分享本节课收获,明确课后任务。 活动意图:将课堂知识延伸到生活,强化大面积单位的应用意识。
板书设计 1.公顷 定义:边长100米的正方形面积 换算:1公顷=10000平方米 2.实例: 标准足球场≈7140平方米(接近1公顷) 校园操场≈1公顷 3.换算练习: 2公顷=(20000)平方米 40000平方米=(4)公顷
作业设计 1.基础作业:完成教材“做一做”(选择合适单位填空、简单换算)。 2.拓展作业:用“步数估算”的方法,测量家附近小广场的长和宽,计算面积并换算成公顷(如长200步、每步0.5米=100米,宽100步=50米,面积5000平方米=0.5公顷)。 3.实践作业:小组合作收集3个用“公顷”表示的土地面积数据(如景区、农场),制作“公顷实例卡”,下节课展示。
第2课时:认识平方千米及面积单位换算
课型 新授课 实践课□ 复习课□ 其它课□
教学内容分析 1.单元位置:本课时是大面积单位的延伸,完善“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公顷—平方千米”的认知体系,为“国家、省份面积计算”奠定基础。 2.核心素养:通过“想象城市面积、推算国土面积”发展空间观念;通过单位换算,培养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 3.关联内容:前导:公顷的认识与公顷、平方米的换算;后续:综合实践中“大面积区域面积计算”的实际应用。
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公顷的概念及公顷与平方米的换算,能描述公园、小区等土地面积,但对“城市、国家”等超大面积场景的单位选择模糊;对“1平方千米”的抽象性感知困难(无法通过直接测量感知),易混淆“平方千米与公顷”“平方千米与平方米”的进率,在“3平方千米=?平方米”等跨两级换算中易出错。
教学目标 1.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千米(km )”,知道1平方千米=100公顷=1000000平方米,能进行平方千米与公顷、平方米的简单换算。 2.通过“想象边长1千米的正方形、推算城市面积”等方式,感受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如“1个平方千米约有140个足球场大”),能为城市、国家等大面积区域选择合适单位。 3.了解平方千米在国土测量、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如中国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体会数学的实用性。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平方千米,掌握1平方千米=100公顷=1000000平方米的换算关系。 2.教学难点:建立1平方千米的空间观念,理解“平方千米”作为超大面积单位的实际意义。
教学过程 环节一:复习导入,引出新单位。 教师活动:出示上节课作业(学生记录的公园面积数据,如“某公园5公顷”),提问:“计量本市的面积用‘公顷’表示合适吗?”展示“某市建成区面积图(200平方千米)”,引导发现“需要更大的面积单位”,揭示“平方千米(km )”。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思考“城市面积太大,用公顷表示数字太大”,初步感知平方千米的必要性。 活动意图:通过“城市面积”的冲突情境,自然引出平方千米,衔接旧知。 环节二:感知1平方千米,理解换算。 教师活动1:建立1平方千米的表象。出示“边长1千米的正方形示意图”,引导学生计算面积(1×1=1平方千米),推导“1平方千米=100公顷”(1千米=1000米,1000×1000=1000000平方米=100×10000平方米=100公顷);展示“某城市核心区卫星图(约1平方千米)”,让学生想象“1平方千米包含多少个校园(约1公顷)”。 学生活动1:小组讨论推导换算关系,结合卫星图记录感受(“1平方千米有100个操场大”“1平方千米能装下很多小区”)。 教师活动2:学习换算。板书“1平方千米=100公顷=1000000平方米”,结合“中国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96000万公顷”举例说明,提问:“2平方千米等于多少公顷?800公顷是几平方千米?” 学生活动2:通过“1平方千米=100公顷”推导换算方法,总结“平方千米化公顷乘100,公顷化平方千米除以100”,完成跨单位换算练习(如“3平方千米=3000000平方米”)。 活动意图:通过“公式推导+具象实例”突破1平方千米的抽象性,让学生在推理中理解多级换算关系。 环节三:应用辨析,巩固认知。 教师活动:出示生活场景(某省面积15万平方千米、某水库面积2.5平方千米、某街道面积0.8平方千米),提问:“这些场景为什么用平方千米作单位?”设计判断题(“1平方千米=1000公顷”“某县城面积约500平方米”)。 学生活动:分析场景中平方千米的应用,辨析错误说法,明确“面积单位选择需结合物体实际大小”。 活动意图:联系生活实际,强化“平方千米”的应用意识,纠正认知误区。 环节四:拓展延伸,铺垫后续。 教师活动:展示“某区域规划图(包含公园2公顷、住宅区50公顷、商业区8平方千米)”,提问:“如何计算该区域的总面积?下节课我们通过综合实践解决这类问题。” 学生活动:带着问题结束课堂,对综合应用产生探究兴趣。 活动意图:通过实际规划场景悬念,为下节课“综合实践”埋下伏笔。
板书设计 1.平方千米(km ) 定义:边长1千米的正方形面积 换算:1平方千米=100公顷=1000000平方米 2.实例: 中国领土面积≈960万平方千米 某城市核心区≈1平方千米 3.换算口诀: 平方千米→公顷:×100 公顷→平方千米:÷100
作业设计 1.基础作业:教材练习题(单位换算、选择合适单位)。 2.拓展作业:调查“所在省份的面积”“家乡最大公园的面积”,记录数据并换算成不同单位(如“某省面积10万平方千米=1000万公顷”),思考“为什么不同场景用不同单位?”。 3.预习作业:回家观察“小区或村庄的范围”,估算其面积,思考“如何准确计算大面积区域的面积?”
第3课时:公顷和平方千米的综合实践与解决问题
课型 新授课□ 实践课 复习课 其它课□
教学内容分析 1.单元位置:本课时是单元的总结提升课,整合“公顷、平方千米”的知识与换算方法,通过综合实践解决大面积计算问题,检验单元目标达成度。 2.核心素养:通过“区域面积计算”“土地规划模拟”等情境,综合运用空间观念、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关联内容:整合前2课时的知识(公顷、平方千米的认识与换算),形成完整的“面积单位”知识网络,为后续“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学习铺垫空间认知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公顷、平方千米的概念及换算关系,能解决单一单位的换算问题,喜欢“规划模拟”“数据调查”类实践活动,对“城市建设”等生活化主题兴趣高。但在复杂情境中(如“同一问题包含公顷和平方千米两种单位”“计算不规则区域面积”),易出现单位混淆、换算遗漏的问题,难以准确提取关键数据建立计算模型。
教学目标 1.能综合运用公顷、平方千米的知识,在实际情境中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进行多级单位换算和大面积计算。 2.通过“区域面积测量”“土地规划模拟”等实践活动,能运用面积公式和换算关系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如“计算包含多种土地类型的区域总面积”),提升推理能力。 3.感受数学在城市规划、土地管理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综合运用公顷、平方千米知识和换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在复杂情境中准确提取数据、统一单位并建立计算模型。
教学过程 环节一:单元知识梳理。 教师活动:出示“知识树”框架(树干:大面积单位;树枝:公顷、平方千米、单位换算、实际应用),引导学生回忆各知识点(单位定义、符号、进率、实例)。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完善“知识树”,补充具体内容(如“1公顷=10000平方米”“城市面积用平方千米”)。 活动意图:通过知识梳理,构建单元知识网络,巩固基础。 环节二:情境实践,应用知识。 教师活动1:“区域面积计算”实践。出示“某生态园区平面图”,标注数据:林地15公顷、湖泊3平方千米、草坪80000平方米,任务:①将所有面积统一成“公顷”;②计算园区总面积。 学生活动1:分组合作,先换算单位(3平方千米=300公顷,80000平方米=8公顷),再计算总面积(15+300+8=323公顷),记录计算过程。 教师活动2:“土地规划模拟”角色扮演。提供“一块2平方千米的空地”情境,任务:①划分“住宅区(占50%)、商业区(占20%)、绿地(占30%)”;②计算各区域的面积(用公顷表示)。 学生活动2:扮演“规划师”,先换算单位(2平方千米=200公顷),再按比例计算(住宅区100公顷、商业区40公顷、绿地60公顷),绘制简易规划图并汇报。 活动意图:在生活化实践情境中应用面积单位知识,提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环节三:拓展挑战,深化认知。 教师活动:出示拓展问题:“某农场有一块长方形土地,长2千米,宽500米,这块土地的面积是多少公顷?如果每公顷种800棵果树,一共能种多少棵?”引导学生分步解决(先统一单位计算面积,再算果树数量)。 学生活动:独立分析问题,先换算长和宽的单位(2千米=2000米),计算面积(2000×500=1000000平方米=100公顷),再计算果树数量(100×800=80000棵),小组交流解题思路。 活动意图:通过“面积计算+实际应用”的复合问题,提升思维的逻辑性和完整性。 环节四:总结评价,回顾收获。 教师活动:组织“单元小规划师”评选(根据知识梳理完整性、实践任务完成质量、拓展题解题思路),引导学生分享本节课的收获。 学生活动:自我评价在单元学习中的进步(如“现在能准确换算平方千米和公顷了”“会计算城市区域的面积了”),提出仍需改进的地方。 活动意图:通过评价激励学生,强化学习成就感,明确后续提升方向。
板书设计 1.单元知识梳理 公顷:1公顷=10000平方米(土地:公园、农场) 平方千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区域:城市、省份) 2.解决问题步骤: ①统一单位(看问题要求或数据特点) ②计算面积(长方形:长×宽;正方形:边长×边长) ③结合实际需求答题(如数量计算、规划划分) 3.实践案例: 生态园区总面积=15公顷+300公顷+8公顷=323公顷
作业设计 1.基础作业:单元测试(涵盖单位认识、多级换算、简单面积计算)。 2.实践作业:“家乡面积小调查”:记录家乡的“城区面积”“最大公园面积”“自家小区面积”,用表格整理并标注单位。 3.拓展作业:自编1道“公顷与平方千米综合应用”的问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