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共4课时)教学设计 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24)数学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2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共4课时)教学设计 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24)数学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第五章 一元一次方程
5.2 解一元一次方程
第1课时 利用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核心素养目标:
1.学会合并同类项,会解“ax+bx=c”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
2.能够找出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数和未知数,分析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3.学习分析问题找到相等关系,并通过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学习和求解一元一次方程,体会到式子变形的转化作用,经历利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探索过程,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利用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难点: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命题热点】
 利用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1.方程18x-3x+5x=11的解是(C)
A. x= B. x=-
C. x= D. x=
2.解方程:3x+1.5x-2.5x=3-6.
解:合并同类项,得2x=-3.
系数化为1,得x=-.
 利用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
3.小明看一本读物,第一天看了全书的,第二天看了全书的,两天共看27页.这本书共有多少页?
解:设这本书共有x页,根据题意,得
x+x=27,解得x=60.
答:这本书共有60页.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投影展示)
(课件出示背景资料)约公元820年,阿拉伯数学家阿尔-花拉子米写了一本代数书,重点论述怎样解方程,这本书的拉丁文译本取名为《还原与对消计算摘要》.“还原”与“对消”是什么意思呢?通过下面几节课的学习讨论,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回答这个问题.
二、新知探究,合作交流:(以小组学习方式进行)
[探究一: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阅读教材P120-P121例2之前内容,完成下面问题:
1.教材中的x+2x+4x=140转化成x=a的形式是什么?依据是什么?
答:(1+2+4)x=140,x=20,依据是乘法分配律,等式的性质2.
归纳:合并是一种恒等变形,它使方程变得简单,更接近x=a的形式.
2.思考:合并同类项时,字母不变,系数 相加减 ,系数相加减仍作为系数,字母以及字母的指数 不变 .
3.应用:(1)解下列方程:
①16x-9x=-15-20;
解:①合并同类项,得7x=-35,
系数化为1,得x=-5.
②0.2x-0.3x-0.4x=0.5.
解:合并同类项,得-0.5x=0.5,
系数化为1,得x=-1.
(2)完成教材P121练习第1题.
[探究二: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阅读教材P121例2内容,完成下面问题:
1.例2这列数有什么排列规律?
答:后面的数是它前面的数与-3的乘积.
  2.应用:如果甲、乙、丙三个村合修一段水渠,计划出工60人,甲村出工人数是乙村出工人数的,丙村出工人数是乙村的2倍,求乙村出工的人数.
解:设乙村出工人数为x人,则甲村出工人数为x人,丙村出工人数为2x人.
根据题意,得x+x+2x=60,解得x=18.
答:乙村出工的人数为18人.
【仿例】有一列数,按一定规律排成1,-4,16,-64,256,-1024…其中某三个相邻的数之和是-13312,求这三个数各是多少.
答案:观察这列数发现:后面的数是它前面数的-4倍,故设相邻的三个数为x,-4x,16x,根据题意得:x+(-4x)+16x=-13312,解得x=-1024,∴-4x=4096,16x=-16384.答:这三个数是:-1024,4096,-16384.
归纳:对于规律型题目,应先仔细观察其排列规律,再建立一元一次方程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
[集中展示与交流]
1.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有序展示(表演、口述讲解或板书)学习成果,并将疑难问题展示在黑板上,小组之间就上述问题“释疑”或“兵教兵”.
2.教师肯定点拨或矫正学生自学成果.
三、评价与反思:(引导学生自己总结)
1.今天学习了什么?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惑?有什么感受?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点评并板书:
(1)解形如“ax+bx=c”的方程的步骤:
①合并同类项;
②把未知数系数化为1.
(2)实际问题一元一次方程作答
2.分层作业:
(1)完成教材P121练习第2、3题.
(2)完成相应训练.
第2课时 利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核心素养目标:
1.掌握移项方法,学会解“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理解解方程的目标,体会解法中蕴涵的化归思想.
2.分析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3.经历建立一元一次方程模型并用它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到方程既来源于实际生活又服务于实际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方程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解“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
难点:分析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命题热点】
 利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1.对方程2x-3+x=6进行移项,下列正确的是(C)
A.2x-x=6+3 B.2x-x=6-3
C.2x+x=6+3 D.2x+x=6-3
2.解方程:3x+7=32-2x.
解:移项,得3x+2x=32-7.
合并同类项,得5x=25.
系数化为1,得x=5.
 利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
3.将一堆糖果分给幼儿园某班的小朋友,如果每人2颗,那么就多8颗;如果每人3颗,那么就少12颗,这个班共有多少名小朋友?
解:设这个班共有x名小朋友.
根据题意,得2x+8=3x-12,解得x=20.
答:这个班共有20名小朋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解下列方程:
①-4.5x+6x=60;②7a-2a-8a=45.
学生解答完成:①x=40;②a=-15.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探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二、新知探究,合作交流:(以小组学习形式进行)
[探究一: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阅读教材P122-P123内容,完成下面问题:
1.教材P122问题2变形的依据是什么?
答:依据是等式的性质1.
归纳: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移到另一边,叫作 移项 .
2.思考:通过移项,含未知数的项与常数项分别位于方程左、右两边,使方程更接近于 x=a 的形式, 移项要变号 .
3.应用:(1)解方程:①5y+5=21-3y;
解:移项,得5y+3y=21-5,
合并同类项,得8y=16,
系数化为1,得y=2.
②2x-=-+2.
解:移项,得2x+=2+,
合并同类项,得x=,
系数化为1,得x=1.
(2)完成教材P124练习第1题.
[探究二:列方程解应用题]
阅读教材P123例4内容,完成下面问题:
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答:关键是读懂题意,弄清楚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2.应用:(1)男生、女生共有若干名,男生与女生人数之比为4∶3,后来走了12名女生,这时男生人数恰好是女生人数的2倍,求原来的男生和女生人数.
  解:设原来男生人数为4x人,则女生人数为3x人,由题意,得3x-12=×4x,即3x-12=2x,移项,得3x-2x=12,合并同类项,得x=12.当x=12时,4x=4×12=48,3x=3×12=36.
答:原来的男生人数为48人,女生人数为36人.
(2)完成教材P124练习第3题.
【仿例】小李预计若干天看完一本故事书.如果他计划每天看32页,则有31页来不及看;如果他计划每天看36页,则最后一天必须多看3页才能看完.小李预计的是几天看完?这本书有多少页?
解:设预计x天看完,列方程得:32x+31=36x+3,解得x=7,36x+3=255.
答:小李预计的是7天看完,这本书有255页.
归纳:列方程解应用题,关键是找出相等关系,此题的数量关系是“书的页数”是不变的.
[集中展示与交流]
1.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有序展示(表演、口述讲解或板书)学习成果,并将疑难问题展示在黑板上,小组之间就上述问题“释疑”或“兵教兵”.
2.教师肯定点拨或矫正学生自学成果.
三、评价与反思:(引导学生自己总结)
1.今天学习了什么?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惑?有什么感受?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点评并板书:
移项解一元
一次方程
2.分层作业
(1)完成教材P124练习第4题.
(2)完成相应训练.
第3课时 利用去括号解一元一次方程
核心素养目标:
1.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2.探索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并体会解方程中的化归思想.
3.通过贴近生活的数学问题的探讨,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实用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解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
难点:建立一元一次方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命题热点】
 利用去括号解一元一次方程
1.将方程3(x-1)=6去括号,正确的是(D)
A.3x-1=6 B. x-3=6
C.3x+3=6 D.3x-3=6
2.解方程:2(x-2)=-(x+3).
解:去括号,得2x-4=-x-3.
移项,得2x+x=-3+4.
合并同类项,得3x=1.
系数化为1,得x=.
 利用去括号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
3.一架飞机在两个城市之间飞行,当顺风飞行时需2.9h,当逆风飞行时则需3.2h.已知风速为30km/h,求无风时飞机的航速.
解:设无风时飞机的航速为xkm/h.
由题意,得2.9(x+30)=3.2(x-30),
解得x=610.
答:无风时飞机的航速为610km/h.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本节继续讨论如何列、解一元一次方程的问题.当问题中数量关系较复杂时,列出的方程的形式也会较复杂,解方程的步骤也相应更多.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解带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
二、新知探究,合作交流:(以小组学习方式进行)
[探究一:去括号解一元一次方程]
阅读教材P124-P125例5之前内容,完成下面问题:
1.教材P124问题3还有其他列方程的方法吗?用其他方法列出的方程应怎样解?
解:设去年下半年平均每月用电xkW·h,则上半年平均每月用电(x+2000)kW·h,列方程6(x+2000)+6x=150000.解方程,得x=11500,那么上半年平均每月用电量为11500+2000=13500(kW·h).
归纳:方程中有带括号的式子时,应先去括号.
2.思考:一般列方程有两种方法:方法一是直接设元法,方法二是间接设元法,方程中有带括号的式子时,利用 分配律 去括号是常用的化简步骤.
3.应用:(1)解方程3(x+1)-(3x-2)=4(x-5).
解:去括号,得3x+3-3x+2=4x-20,
移项,得3x-3x-4x=-20-3-2,
合并同类项,得-4x=-25,
系数化为1,得x=.
(2)完成教材P126练习第1题.
  【仿例】若3x+(2a+1)=x-(3a+2)的解是0,求a的值.
答案:a=-.
思考并讨论:如何求a的值?
答:将方程的解x=0代入,便可求出a的值.
归纳:若一个等式中含有两个未知数,如果知道其中一个未知数的值,代入便可求出另一个的值.
[探究二:列方程解应用题]
阅读教材P125-P126例6内容,完成下面问题:
1.列方程解实际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答:关键是正确建立方程中的等量关系,另外求出x的值后,一定要检验它是否符合题意.
2.应用:学校组织65名同学为学校建花坛搬砖,七年级同学每人搬6块,其他年级同学每人搬8块,总共搬了400块,问七年级同学有多少人参加了搬砖?
解:设七年级有x人参加了搬砖,则其他年级有(65-x)人参加搬砖,根据题意,得6x+8(65-x)=400,解得x=60.答:七年级有60人参加搬砖.
[集中展示与交流]
1.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有序展示(表演、口述讲解或板书)学习成果,并将疑难问题展示在黑板上,小组之间就上述问题“释疑”或“兵教兵”.
2.教师肯定点拨或矫正学生自学成果.
三、评价与反思:(引导学生自己总结)
1.今天学习了什么?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惑?有什么感受?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点评并板书:
利用去括号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1)去括号 ;(2)移项;(3)合并同类项;(4)系数化为1.
2.分层作业:
(1)完成教材P126练习第2、3题.
(2)完成相应训练.
第4课时 利用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
核心素养目标:
1.能较熟练地通过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
2.归纳、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清基本的数量关系,并能列出方程,感受方程对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方程意识,体会数学的化归思想,把复杂变简单,将未知变已知的作用,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去分母解方程的方法.
难点:会解含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
【命题热点】
 利用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
1.解方程:-=1.
解:去分母,得3(x-3)-2(2x+1)=6.
去括号,得3x-9-4x-2=6.
移项及合并同类项,得-x=17.
系数化为1,得x=-17.
 利用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
2.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完成需要施工12天,乙队单独完成需要8天,现在由甲队先工作2天,剩下的由两队合作完成还需要几天?
解:设剩下的由两队合作完成还需要x天,依题意,得
+=1,解得 x=4.
答:剩下的由两队合作完成还需要4天.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投影展示P126-P127问题4,由教材问题可以得到方程=,这个方程与我们前面学习的一元一次方程又有区别,都含有分母,那么这样的方程又该怎么解?这是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含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二、新知探究,合作交流:(以小组学习方式进行)
[探究一: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
阅读教材P127-P128内容,完成下面问题:
1.观察方程-2=-,去分母,得5(3x+1)-10×2=(3x-2)-2(2x+3),去分母时应注意什么?
答:应注意:①对于单独的一个数也要乘以最小公倍数,不能漏乘;②去掉分母后,分数线也同时去掉,分子上的多项式是一个整体,应用括号括起来.
归纳: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包括: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等.通过这些步骤可以使以x为未知数的方程逐步向着x=a的形式转化,这个过程主要依据等式的基本性质和运算律等.
2.思考:去分母依据的是 等式的性质2 , 去分母 时,先找出 最小公倍数 ,在等式两边同时乘以这个数,千万不要漏乘 常数项 .
3.应用:(1)解方程-=1.
解:去分母,得2(x+3)-3(x+1)=6.
去括号,得2x+6-3x-3=6.
移项,得2x-3x=6-6+3,
合并同类项,得-x=3.
系数化为1,得x=-3.
(2)完成教材P129练习题.
  【仿例】解方程(x-30)=7,下列变形比较简便的是(  )
A.方程两边都乘以20,得16(x-30)=140
B.方程两边都除以,得x-30=
C.去括号,得x-24=7
D.方程整理,得×=7
答案:C
归纳:去分母的方法有很多,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快速简洁的方法.
[探究二:列方程解应用题]
1.已知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是24千米/时,水流速度是2千米/时,该船在甲、乙两地间行驶一个来回共用了24小时,求从甲到乙(顺水)及从乙到甲(逆水)航行各用了多少时间?甲、乙两地的距离是多少?
解:设甲、乙两地距离是x千米,由题意,得+=24.解得x=286,所以从甲到乙用了=11(小时),从乙到甲用了=13(小时),甲、乙两地的距离是286千米.
2.思考:顺水、逆水问题中应注意什么?
答:顺水、逆水问题中应注意:顺水速度=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水速;逆水速度=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水速.一般不直接设顺水或逆水速度.
[集中展示与交流]
1.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有序展示(表演、口述讲解或板书)学习成果,并将疑难问题展示在黑板上,小组之间就上述问题“释疑”或“兵教兵”.
2.教师肯定点拨或矫正学生自学成果.
三、评价与反思:(引导学生自己总结)
1.今天学习了什么?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惑?有什么感受?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点评并板书: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
2.分层作业:
(1)完成教材P130习题第3题.
(2)完成相应训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