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教案(共4课时)教学设计 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24)数学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3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教案(共4课时)教学设计 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24)数学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第五章 一元一次方程
5.3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第1课时 产品配套和工程问题
核心素养目标:
1.掌握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根据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掌握配套问题,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经历分析配套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并依据乘法的分配律去括号,感悟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模型,训练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建模”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根据题意,分析各类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会熟练地列方程解应用题.
难点: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
【命题热点】
 配套问题
1.一张方桌由一个桌面和四条桌腿组成,如果1立方米木料可制作方桌的桌面50个或制作桌腿300条,现有5立方米木料,请你设计一下,用多少木料做桌面,用多少木料做桌腿,恰好配成方桌多少张?
解:设用x立方米木料做桌面,那么用(5-x)立方米木料做桌腿,根据题意,得
4×50x=300(5-x).解得x=3.
所以5-x=2,50x=150.
答:用3立方米木料做桌面,用2立方米木料做桌腿,恰好配成方桌150张.
 工程问题
2.维修一段管道,师傅单独维修需4小时完成,徒弟单独维修需6小时完成.如果徒弟先修30分钟,再与师傅一块维修,还需 2.2 小时完成.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从前面的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出,方程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很有用的数学工具.本节我们重点讨论如何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二、新知探究,合作交流:(以小组学习方式进行)
[探究一:产品配套问题]
阅读教材P133例1内容,完成下面问题:
1.例1中的等量关系是什么?
例1中的等量关系是:每天生产的螺母数量=每天生产的螺栓数量×2.
归纳: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是:设、列、解、检、答等步骤.
2.思考:如果设x名工人生产螺母,那么列出方程是 2000x=2×1200(22-x) .
3.应用:(1)某童车厂生产由一个车身和三个车轮组成的童车,工厂有88名工人,每名工人每个星期可生产5个车身或9个车轮,问如何安排这些工人,使得他们每个星期生产的车身和车轮配套?
解:设安排x个工人生产车身,则生产车轮有(88-x)人,根据题意得:5x=(88-x)×9÷3.
去括号,得5x=88×3-3x,
移项且合并同类项,得8x=88×3,
系数化为1,得x=33.
故安排生产车轮有88-33=55(人).
答:安排33人生产车身,55人生产车轮.
(2)完成教材P134练习第3题.
[探究二:工程问题]
阅读教材P133-P134例2内容,完成下面问题:
1.工程问题中一般把总工作量看作什么?
答:看成单位1.
  归纳:工程问题中一般用“工作量=人均效率×人数×时间”的关系考虑问题.
2.应用:(1)一项工程,由甲单独做需30天,由乙单独做需50天,现由甲、乙共同完成这项工程且施工期间乙要休息14天,那么完成这项工程需要几天?
解:设这项工程需要x天完成.
由题意,得x+(x-14)=1,
去分母,得5x+3(x-14)=150,
去括号,得5x+3x-42=150,
移项、合并同类项,得8x=192,
系数化为1,得x=24.
答:完成这项工程需要24天.
(2)完成教材P134练习第1、2题.
【仿例】检查一处住宅区的自来水管,甲单独完成需14天,乙单独完成需18天,丙单独完成需12天,前7天由甲、乙两人合作,但乙中途离开了一段时间,后两天乙、丙两人合作完成,问中途乙离开了几天?
解:设乙离开了x天,乙实际工作了(7-x+2)天,根据题意得:++=1,即-++=1.移项、合并同类项,得-=-.系数化为1,得x=3.答:乙中途离开了3天.
归纳:正确地表示出工作效率是解题的关键.
[集中展示与交流]
1.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有序展示(表演、口述讲解或板书)学习成果,并将疑难问题展示在黑板上,小组之间就上述问题“释疑”或“兵教兵”.
2.教师肯定点拨或矫正学生自学成果.
三、评价与反思:(引导学生自己总结)
1.今天学习了什么?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惑?有什么感受?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点评并板书:
(1)产品配套问题.
(2)工程问题.
(3)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
2.分层作业:
(1)完成教材P140习题第3、4、5题.
(2)完成相应训练.
第2课时 销售中的盈亏
核心素养目标:
1.理解商品销售中所涉及的进价、原价、售价、利润、打折、利润率等这些基本量之间的关系.
2.能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商品销售中的实际问题.
3.通过商品销售问题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应用价值,通过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克服困难的经历,增进应用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商品销售中的“进价”“标价”“售价”“利润”及“利润率”等的含义.弄清它们之间存在的等量关系.
难点:能根据商品销售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命题热点】
 销售问题
1.某种商品每件的标价是220元,按标价的八折销售时,仍可获利10%,则这种商品每件的进价为 160 元.
 储蓄问题
2.老王把 10000元按一年期定期储蓄存入银行,到期支取时,扣去利息税后实得本利和为10160元,已知利息税税率为20%,问当时一年期定期储蓄的年利率为多少?
解:设当时一年期定期储蓄的年利率为x,由题意,得10000(1+x)-20%×10000x=10160,
解得x=0.02.
答:当时一年期定期储蓄的年利率为2%.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投影展示)
填空:
(1)一件衣服的进价为50元,售价为60元,利润是    元,利润率是   .
(2)一件衣服的进价为50元,售价为80元,若按售价的8折出售,利润是   元,利润率是   .
(3)一件衣服的进价为50元,若要利润率是20%,应把售价定为    元.
学生思考后得出答案:(1)10,20%;(2)14,28%;(3)60.
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产品中的销售问题.
二、新知探究,合作交流:(以小组学习方式进行)
[探究一:销售中的盈亏]
阅读教材P135内容,完成下面问题:
1.盈利和亏损分别是什么意思?
答:进价小于售价就是盈利,进价大于售价就是亏损.
归纳:不要认为一件盈利25%,一件亏损25%,结果就是不盈不亏,因为盈亏要看这两件衣服的总进价和总售价.
2.思考:利润= 售价 - 进价 ;
利润率= ×100%.
3.应用:(1)两件商品都卖84元,其中一件亏损20%,另一件盈利40%,则两件商品卖出后是盈利还是亏本?
解:设亏损20%的那件商品的进价为x元,
依题意,得x-20%x=84,解得x=105,
设盈利40%的那件商品的进价为y元,依题意,得y+40%y=84,解得y=60,
两件商品的进价为105+60=165(元),而两件商品的售价为84+84=168(元).
进价小于售价,所以这两件商品卖出后共盈利3元.
(2)完成教材P136练习第1题.
[探究二:折扣问题]
1.什么是打折?
答:商家为了促销所采用的一种销售手段,打折就是以标价为基础,按一定比例降价出售,如打八折,就是按标价的80%出售.
2.思考:实际售价= 标价 ×打折率.
3.应用:商场将某种品牌的冰箱先按进价提高50%作为标价,然后打出“八折酬宾,外送100元运装费”的广告,结果每台冰箱仍获利300元,求每台冰箱的进价是多少元.
解:设每台冰箱的进价为x元,则标价为x·(1+50%)元.根据题意,得x·(1+50%)×80%-100=x+300.解这个方程,得x=2000.答:每台冰箱的进价是2000元.
  【仿例】一种商品的进价是400元,标价为600元,打折销售时的利润率为5%,那么此商品是按几折销售的?
解:设此商品是按x折销售的.
根据题意,得600×=400(1+5%),解得x=7.
答:此商品是按七折销售的.
归纳:利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商品销售中的一些实际问题,首先要弄清楚商品的进价,标价,售价,打折,利润等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然后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找出能表示题目全部意义的等量关系,根据这个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求出方程的解后,一定要检验解的合理性.
[集中展示与交流]
1.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有序展示(表演、口述讲解或板书)学习成果,并将疑难问题展示在黑板上,小组之间就上述问题“释疑”或“兵教兵”.
2.教师肯定点拨或矫正学生自学成果.
三、评价与反思:(引导学生自己总结)
1.今天学习了什么?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惑?有什么感受?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点评并板书:
利润=售价-进价
售价=标价×
利润率=×100%
售价=进价+利润=进价×(1+利润率)
商品的原价×(1+提高的百分数)=商品的现价
商品的原价×(1-降低的百分数)=商品的现价
2.分层作业:
(1)完成教材P141习题第10题.
(2)完成相应训练.
第3课时 球赛中的积分问题
核心素养目标:
1.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掌握用方程计算球赛积分这一类问题的方法.
2.学会解决信息图表问题的方法.
3.经历探索球赛积分中数量关系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认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数学题目的形式多样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不仅会列方程求出问题的解,还会进行推理判断.
难点:分析题意找出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命题热点】
 球赛积分问题
1.在NBA的某场季后赛中,有一球员22投14中得28分,除了3个三分球全中外,他还投中 8 个两分球和 3 个罚球.(罚球得一分)
2.某项球类比赛,每场比赛必须分出胜负,其中胜1场得2分,负1场得1分.某队在全部16场比赛中得到25分,求这个队胜、负场数分别是多少?
解:设这个队胜x场,则负(16-x)场,根据题意,得2x+1×(16-x)=25,解得x=9.
则16-x=7.
答:这个队胜9场,负7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投影展示)
请同学们观察下面几幅图片,看看这些球员的精彩比赛……他们是怎么分出胜负的?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探讨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球赛中的积分问题.
二、新知探究,合作交流:(以小组学习方式进行)
[探究一:球赛积分问题]
阅读教材P136探究2内容,完成下面问题:
1.观察探究2表格,如果删去积分榜的最后一列,你还能用式子表示总积分与胜、负场数之间的数量关系吗?
答:还能用式子表示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归纳: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不仅要注意列、解方程的过程是否正确,还要 检验 方程的解是否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
2.应用:某球队参加了10场足球赛,共积17分,已知胜一场得3分,平一场得1分,负一场得0分,其中该队输了3场,该队胜了几场?
解:设该球队共胜了x场.
根据题意,得3x+10-3-x=17,解得x=5.
答:这支球队共胜了5场.
【仿例】下表是德国足球甲级联赛部分球队积分榜,观察后先列方程写出计算过程,然后把结果填在表格里.
球队 比赛场次 胜场 负场 平场 积分
沃尔夫斯堡 34 21 69
斯图加特 34 7 67
柏林赫塔 34 8 64
  (规定:足球比赛胜一场积3分,平一场积1分,负一场积0分.)
解:设沃尔夫斯堡负x场,则平(34-21-x)场.根据题意,得21×3+(34-21-x)=69.解得x=7,则平了34-21-x=6(场).同理建立方程可求得斯图加特胜了20场,负了7场;柏林赫塔胜了19场,平了7场.
  归纳:比赛总场数=胜场数+负场数+平场数;
比赛总积分=胜场积分+平场积分+负场积分.
[探究二:图表信息问题]
1.某飞机停机前的运行速度v(米/秒)和运行时间t(秒)之间的关系如下表:
t 0 1 2 3 4 …
v 42 39 36 33 30 …
  (1)观察表中数据规律,求飞机运行7秒时的运行速度;
(2)利用(1)探究的规律说明飞机经过多少运行时间后可以停下来.
解:观察表格,可发现飞机的速度每秒减小3米.
(1)飞机运行7秒时的运行速度为42-3×7=21(米/秒).
(2)由题意,得42-3t=0.解得t=14.即14秒后飞机停下来.
2.应用:体育文化用品商店购进篮球和排球共20个,进价和售价如表,全部销售完后共获利润260元.
篮球 排球
进价(元/个) 80 50
售价(元/个) 95 60
  (1)购进篮球和排球各多少个?
(2)销售6个排球的利润与销售多少个篮球的利润相等?
答案:(1)篮球12个,排球8个. (2)4个.
[集中展示与交流]
1.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有序展示(表演、口述讲解或板书)学习成果,并将疑难问题展示在黑板上,小组之间就上述问题“释疑”或“兵教兵”.
2.教师肯定点拨或矫正学生自学成果.
三、评价与反思:(引导学生自己总结)
1.今天学习了什么?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惑?有什么感受?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点评并板书:
相等关系
2.分层作业:
(1)完成教材P141习题第12题.
(2)完成相应训练.
第4课时 方案设计问题
核心素养目标:
1.初步学会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体会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经历观察、猜想、分析、总结、归纳等,体验分类讨论思想和方程思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技能,进一步感受数学模型化的思想.
难点: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根据其中的等量关系列方程.
【命题热点】
 分段计费问题
1.某市为了鼓励居民节约用水,对自来水用户按如下标准收费:若每月每户用水不超过12吨,按每吨a元收费;若超过12吨,则超过部分按每吨2a元收费,如果某户居民五月份缴纳水费20a元,那么该居民这个月实际用水 16 吨.
 方案选择问题
2.用A4纸在某打印社复印文件,复印页数不超过50页时,每页收费0.12元:复印页数超过50页时,超过部分每页收费0.09元.在某图书馆复印同样的文件,不论复印多少页,每页收费0.1元。如何根据复印的页数选择复印的地点,使总价格比较便宜?(复印的页数不为零)
解:设复印的页数为x页,
当x>50时,打印社收费为:[6+0.09(x-50)]元;
图书馆收费为0.1x元;
由题意,得6+0.09(x-50)=0.1x,
解得x=150.
故当x=150时,两处收费相等;
当x>150时,在打印社复印便宜;
当x<150时,在图书馆复印便宜.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现在社会已进入经济社会、信息社会,人们的生产、生活活动时刻与经济信息相连,人们的交流、沟通常常会用到电话,移动电话已进入千家万户.面对电信公司推出的不同付费套餐,我们应怎样选择适合自己的经济实惠的付费方式呢?我们这节课就要探究这个问题.
二、新知探究,合作交流:(以小组学习方式进行)
[探究一:方案决策问题]
阅读教材P138-P139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某校计划添置20张办公桌和一批椅子(椅子不少于20把),现在从A、B两家家具公司了解到:同一款式的产品价格相同,办公桌每张210元,椅子每把70元.A公司的优惠政策为:每买一张办公桌赠送一把椅子;B公司的优惠政策为:办公桌和椅子都实行八折优惠.
(1)若到A公司买办公桌的同时买m(m>20)把椅子,则应付款多少元?
(2)若规定只能选择一家公司购买桌椅,在什么情况下到两家公司购买付款一样多?
(3)如果买办公桌的同时买30把椅子,可到A、B任意一家公司购买.请你设计一种购买方案,使付款最少.
解:(1)应付款(70m+2800)元;
(2)设买椅子x把时,到两家购买付款一样多.
则可列方程70x+2800=(210×20+70x)×0.8,解得x=40.
答:当买40把椅子时,到两家购买付款一样多;
(3)要使付款最少,可先去A公司买20张办公桌,可送20把椅子,再去B公司买10把椅子.
  2.思考:讨论哪种方案更优惠,实质上是什么?
答:实质比较表示不同方式的几个式子的大小,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进行解答.
3.应用:某校计划购买若干台电脑,现在从两家商场了解到同一型号的电脑每台报价均为4000元,甲商场经理说:“第一台按原报价收费,其余每台优惠25%”,乙商场经理说:“每台优惠20%”.
(1)若购买4台,哪家商场较优惠?买6台呢?
(2)买多少台时两家商场收费一样多?
(3)你知道怎样选择更省钱吗?
解:(1)甲:4000+4000(1-25%)×(4-1)=13000(元);
乙:4000×(1-20%)×4=12800(元),
买4台选乙商场优惠.
甲:4000+4000×(1-25%)×(6-1)=19000(元);
乙:4000×(1-20%)×6=19200(元),
买6台选甲商场优惠.
(2)设买x台,甲、乙收费一样多.
4000+4000(1-25%)(x-1)=4000(1-20%)x,∴x=5.
(3)当购买少于5台时,选乙商场优惠;当购买超过5台时,选甲商场较优惠;当买5台时,选甲、乙商场优惠一样多.
[集中展示与交流]
1.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有序展示(表演、口述讲解或板书)学习成果,并将疑难问题展示在黑板上,小组之间就上述问题“释疑”或“兵教兵”.
2.教师肯定点拨或矫正学生自学成果.
三、评价与反思:(引导学生自己总结)
1.今天学习了什么?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惑?有什么感受?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点评并板书:
2.分层作业:
(1)完成教材P139练习第1、2题.
(2)完成相应训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