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4.2比较线段的长短》教学设计(表格式)2025-2026学年北师大版(2024)数学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章《4.2比较线段的长短》教学设计(表格式)2025-2026学年北师大版(2024)数学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4.2比较线段的长短》教学设计
一 、教学内容解析
本节课选自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基本平面图形》的第2课时。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 标准中,本章属于第三学段“图形与几何”板块的内容。在小学阶段,教材已对几何图形进行了初步 介绍。在初中阶段,教材将进一步研究几何图形的基本性质与相互关系。平面图形由多边形构成,多 边形又由点、线、角组成。因此,本章作为初中几何的起始单元,第1课时先学习了线段、射线、直 线的概念和表示,第2课时进一步研究线段的特性,后续课时再将学习和研究线段的思路迁移到学习
和研究角之中,为以后学习多边形、复杂平面图形、乃至立体图形打下基础。
本节课从生活经验出发,得出了基本事实“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以及两点间的距离的定义。通 过比较现实物体的长短,将现实物体抽象为线段,类比得出“度量法”和“叠合法”两种比较线段长 短的方法,并从线段的叠合理解线段和、差的意义。为了实现“叠合法”,引入了尺规作图的概念, 明确了尺规作图“做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的步骤。通过尺规作两倍已知线段,为线段中点定义的
引入提供基本图形,并从数与形两个角度理解线段中点的意义。
基于以上分析,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设置如下: 1.会用度量法、叠合法比较线段的长短;
2.知道尺规作图的概念,能尺规作图: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二 、教学目标设置
1.通过生活经验,了解基本事实: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2.通过现实情境,理解两点间距离的意义,能度量两点间的距离;
3.会用度量法、叠合法比较线段的长短;
4.知道尺规作图的概念,能尺规作图: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5.理解线段的和、差,以及线段中点的意义。
三 、学生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对生活现象感到好奇,对于动手操作有较大兴趣,但是逻辑推理的能力还在形成之 中。学生在小学阶段对几何图形已有了初步认识,形成了初步的空间观念与几何直观。学生在学习本 课之前,已经知道了线段、射线、直线的概念与表示,可以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知道“两点之间线 段最短”的基本事实。关于比较线段的长短,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会了用刻度尺度量线段的长度进行比
较。通过尺规作图的学习,进一步掌握叠合法,强化逻辑推理的能力。
基于以上分析,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设置如下:
1.能运用叠合法比较线段长短,并从线段的叠合理解线段和、差的意义;
2.熟悉尺规作图“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的步骤,理解其中的作图依据。
四 、教学策略分析
1.通过创设生活中的具体情境,让学生由生活经验体会“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基本事实;
2.通过现实情境中“两地的距离”的意义,让学生理解平面几何中两点之间的距离的意义;
3.将现实情境中比较现实物体长短的实例,抽象为比较线段长短的问题,继而会用度量法、叠合
法比较线段的长短;
4. 在叠合法的基础上,理解尺规作图的步骤,帮助学生强化逻辑推理能力,为后续学习几何证
明打好基础,为接下来引入中点定义提供基本图形和直观感受;
5. 通过线段中点的定义,从数和形两个角度理解线段中点的意义。
五、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 →提出问题 → 问题抽象 →尺规作图 → 引入中点 → 总结归纳 →课堂检测
六、教学过程
教学 步骤 预计 时间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评价
1 2 」T生 一、情境引入 1.创设情境:从A地到 C地有四条道路,哪条 道路最近 1 . 提 问 : 从 A 地 到 C 地有四条道路,哪条道 路最近 追问:为什么 2.讲授:两点之间的所 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这一事实可以简述为: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 . 讲授:从A地到C 地的距离,可以用线段 AC的长度表示,也就是 说,两点之间线段的长 度,就是两点之间的距 离。 4.讲授:长度是一个数 值,数值有大有小,说 明线段有长有短。那么 如何比较两条线段的长 短呢 我们继续看下面 的问题。 1 . 回答:第3条 路最近。 回答:因为两点之 间线段最短。 2.齐读“两点之 间线段最短”的基 本事实。 3.齐读两点之间 的距离的定义。 观察学 生是否通过 生活经验得 到“两点之间 线段最短”的 基本事实。 观 察 学 生是否理解 两点之间的 距离的意义。
(
D

②F

A

B
E
)
2.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 验得到“两点之间线段 最短”的基本事实 3.给出两点之间的距离 的定义:两点之间线段 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 间的距离。 (完成教学目标1,2) 4.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主 题:比较线段的长短。
教学 步骤 预计 时间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评价
2 此为 核心 片段 7 分钟 二、提出问题 1.提出比较树的高度的 问题,引导学生在物体 长度差距很大时,可以 通过直接观察的方式比 较长短。 2.提出比较两支铅笔的 长短的问题,引导学生 思考如何在长度比较接 近的情况下比较长短 并由此得出测量(或测 算)和叠合两种比较长 短的方式。 3.提出比较窗框相邻的 两条边长短的问题,引 导学生思考,当两个物 体不能被移动叠合时, 1.提问: (1)图1中哪棵树更 高 你是如何比较的 (2)如果两棵树高度比 较接近,直接观察不容 易比较,那怎么办呢 2.提问 (1)你能直接观祭比较 两支笔的长短吗 (2)直接观察难以比较 时,你还有什么办法 (3)如果没有刻度尺 你还有什么办法比较两 支铅笔的长短呢 3.提问:图3中窗框相 邻的两条边,哪条边更 长 你会如何比较 为 什么 4.提问:两棵树、两支 铅笔、窗的两条边都可 以近似地看作什么基本 平面图形 讲授:我们可以把刚才 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 类比得到比较线段长短 的方法。 1.回答: (1)直接观察发 现,显然右边的树 更高。 (2)测量树的高 度再比较,或者对 齐树的根部,比较 哪个树冠更高,言 之有理即可。 2.回答 (1)直接观察可 能不够准确。 (2)可以使用刻 度尺测量两支铅 笔的长度再比较。 (学生上台演示) (3)可以把两支 铅笔放在一起,对 齐它们的一端,通 过观察它们另一 端的位置来比较 它们的长短。 (学 生上台演示 3.回答:直接观 祭不太明显,为了 不破坏窗口,可以 使用刻度尺测量 窗口相邻两边的 长度,再比较长 度。 (或者借助绳 子分别叠合窗的 两边,再比较长 短,言之有理即 可)。 4.回答:线段。 观察学 生是否会用 刻度尺测量 物体的长度, 并通过比较 长度的数值 比较出物体 的长短。 观 察 学 生能否想到 通过叠合物 体来比较物 体的长短 观察学 生能否想到 当两个物体 不能被移动 叠合时,需要 借助一个中 介分别与两 个物体叠合, 再比较长短。 观察学 生能否将现 实物体抽象 线段。
需 要借助一个中介分别 与两个物体叠合,再比 较长 短 。而这个中介, 可以是刻度尺,也可以 是一条绳子、 一根木棍 等。 4.将现实物体抽象线 段。将“比较物体长短” 的现实问题抽象为“比
较线段长短”的数学问 题。
教学 步骤 预计 时间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评价
3 此为 核心 片段 5 分钟 三、问题抽象 1.接下来应该研究如何 比较两条已知线段的长 短。 2.研究思路和解决现实 问题的思路相似: (1)如果有测量工具 比如刻度尺,可以先测 量长度,再比较长短。 这种方法称为度量法。 (2)如果没有测量工 具,可以把两条线段叠 合,使它们一个端点重 合,另一个端点落在同 一直线的同一侧进行比 较。这种方法称为叠合 法。 3.用叠合法比较线段 AB与线段CD的长短 运用分类讨论的思想, 将得到的三种图形转化 为三种数量关系: AB=CD,AB>CD ABCD的图 形中,感受整体与部分 的关系,从而理解线段 和、差的意义。 A(C) D B (完成教学目标5:理 解线段的和、差的意义) 1.提出问题:如何比较 两条线段的长短 2.讲授: (1)可以用刻度尺测量 线段的长度,数值大的 较长,数值小的较短 数值相等则一样长。这 种方法称为度量法 (2)也可以把其中一条 线段移到另一条线段上 去,将其中一个端点重 合在一起,再进行比较。 这种方法称为叠合法。 3.提问:已知线段CD, 而线段AB长度未知。 若将线段AB移动到线 段CD上,使线段AB的 端点A与线段CD的端 点C重合,有多少种情 况 分别是什么 4.提问: (1)此图中有多少条线 段 (2)线段AB作为整体 是各个部分的和,因此 可以得到怎样的数量关 系 (3)线段AD作为整体 中的一部分,它和线段 AB、线段BD有怎样的 数量关系 1.使用刻度尺测 量两条线段的长 度,通过比较长度 的大小,判断线段 的长短。 2.回答:3种。 A(C) D 线段AB与线段CD相等 记 作 A B = C D AIC) D B 线段AB大于线段CD, 记 作 A B > C D ain B D 线段AB小于线段CD, 记作AB教学 步骤 预计 时间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评价
4 9 分钟 四、尺规作图 1.为了实现线段的叠 合,可以用尺规作图的 方法,将一条线段移动 到另一条线段上。尺规 作图的概念:只用没有 刻度的直尺和圆规画 图 。 2.教师示范尺规作图: 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 段。 (
B
/B
C
(完成教学目标4)
) 3.学以致用:已知线段 a,用尺规作一条线段 AB,使得AB=2a .为接 下引入中点的定义提供 基本图形和直观感受。 (
4
A
M
B
) 1.讲授:为了实现线段 的叠合,我们需要将一 条线段移动到另一条线 段上。由于纸上的线段 难以被直接移动叠合 因此需要借助一个中介 来达到叠合的目的。而 圆规和的直尺就可以作 为一个中介。 2.在黑板上示范:用尺 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 线段AB (1)作射线AC (2)用圆规在射线AC° 上截取A°B°=AB 线段AB°就是所求的线 段。 教师示范之后,要求学 生在练习本上也操作一 次。 3.要求学生课堂练习 并观祭图形,思考:点 M 在 线 段 A B 的 什 么 位置 1.齐读尺规作图 的定义。 2.观看教师的尺 规作图示范,在练 习本上操作一次。 (学生上台演示) 3.完成课堂练习 并观察所画图形。 回答:点M在线 段AB的正中间。 观察学 生是否知道 尺规作图的 概念,能否完 成尺规作图: 作一条线段 等于已知线 段。 观察学 生尺规作图 的步骤是否 规范 观察学 生能否意识 到2a可以理 解为a+a, 根据线段的 和的意义,用 尺规作一条 线段等于两 倍已知线段。
教学 步骤 预计 时间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评价
5 9 分钟 五.引入中点 1.从图形得到中点的定 义 ,并根据中点的定义, 得到关于中点的数量关 AB=2AM=2BM (完成教学目标5:理 解中点的意义) 2.运用中点的定义,求 出线段的长度 点M是线段AB的中点。 (1)若AB=10cm,则 AM=_cm,BM=__cm (2)若AM=3cm,则 BM=_cm,AB=_cm. 3.完成课本P111/做一 做:在直线上顺次取A、 B、C三点使AB=4cm BC=3cm,如果0是线 段AC的中点,求线段 OB的长度 1.提问:点M把线段 AB分成怎样的两段 2.讲授:若点M把线 段AB分成相等的两条 线段AM和BM,则点M 叫做线段AB的中点。 3.要求学生根据中点的 定义,完成练习。 4.提醒学生先根据题意 画出作图,再计算 A 0 B C 1.回答:点M把 线段AB分成了相 等的两条线段。 2.齐读中点的定 义。 3.学生口头回答。 4.完成做一做。 先分析计算的思 路(先求哪条线 段,再求哪条线 段……),然后表 达计算的过程。 观察学 生是否理解 中点的定义, 能否根据中 点的定义计 算线段的长 度。 观察学 生能否画出 正确的图形, 能否找到计 算线段OB长 度的思路,能 否正确算出 结果。
6 3 分钟 (
六、总结归纳
引导学生对本节课
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生活经验
两点之间的距离
度量

比较线段的长短
叠合法
尺规作图
线段的中点
线段的和、差
) 1.提问:同学们,本节 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 容 得到了哪些方法 2.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 内容进行梳理、复盘。 回答: 1、两点之间线段 最短,两点之间的 距离的定义; 2、比较线段长短 的方法:度量法、 叠 合 法 ; 3、尺规作图:作 一条线段等于已 知线段 ; 4、线段的中点、 线段和差的意义. 观察学 生能否将本 节课所学内 容进行复盘 总结。
教学 步骤 预计 时间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评价
7 5 分钟 七、课堂检测 课本P112/随堂练习1: 比 较 折 线 A B 和 线 段 A'B'的长短,你有什么 方法 需要什么工具 引导学生分别运用 度量法、叠合法来比较 折线AB和线段A'B'的 长短。 分别运用度 量法(分别量取每 段折线各段的长 度,然后相加,再 和线段的长度比 较)、叠合法(用 绳子叠合折线,再 把绳子拉直,与线 段叠合比较;或者 用尺规作图,分别 把折线各段移动 到线段上,再比较 长短)来比较折线 AB和线段A'B'的 长短。 通 过 学 生的习题完 成情况,观察 学生是否掌 握本节课所 学内容,能否 根据实际情 况,正确选择 合适的比较 线段长短的 方法。
【板书设计】
4.2比较线段的长短 尺规作图区域
本课思维导图
(
课堂练习区域
)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生活经验题M 域股&与线段CD相等, 记作AF=CD DR 线段AB大于线段CD 记作AB>CD FD 线段AB小于线段CD 记作A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