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平面直角坐标系(第 1 课时)教案(表格式)2025-2026学年 北师大版(2024)八年级数学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2 平面直角坐标系(第 1 课时)教案(表格式)2025-2026学年 北师大版(2024)八年级数学上册

资源简介

课题 2平面直角坐标系(第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 课时
教学目标 经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建立过程,深化对平面内点与坐标一一对应关系的认知,进一步发展数形结合的数学意识与思维能力。 能够准确认识并规范画出平面直角坐标系;在给定的直角坐标系中,熟练完成 “根据坐标描出点的位置” 与 “由点的位置写出对应坐标” 两项核心任务。 3. 了解数学家笛卡儿与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关联,感受数学文化魅力,激发对数学学科的探索兴趣;能将平面直角坐标系知识应用于生活场景,提升用数学语言描述现实世界位置关系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能根据点的位置准确写出其坐标,或根据给定坐标精准描出点的位置,掌握点与坐标的基础对应方法。 教学难点: 深刻理解并体会平面内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之间的 “一一对应” 关系,突破 “一个点对应唯一有序实数对”“一个有序实数对对应唯一一点” 的认知难点。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以北京市部分景点位置为情境载体,通过引导学生思考 “如何描述景点位置”,自然衔接旧知与新知,激发学习兴趣。 探究式教学法:设计 “改变原点位置描述同一景点坐标” 的探究任务,让学生在自主思考、合作交流中发现原点、单位长度对坐标的影响,主动构建知识体系。 3. 讲练结合法:教师通过例题讲解,明确 “写坐标”“描点” 的规范步骤;学生通过课堂操作、实践运用等练习,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实现 “学” 与 “练” 的高效结合。
教学过程 回顾旧知,引入情境 活动内容:下图呈现了北京市部分景点的大致位置,小亮和来访的朋友位于卢沟桥。提出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与交流: 你学过哪些确定平面内物体位置的方法? 若小亮和朋友在卢沟桥,他该如何向朋友清晰介绍图中各个景点的位置? 活动目的:回顾上节课 “平面内确定位置需两个数据” 的核心结论,通过生活化的位置描述问题,为引入平面直角坐标系搭建桥梁,实现新旧知识的自然过渡。 注意事项: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若学生提出 “向东 、向北多少距离”“经纬度” 等方法,可顺势引导 “能否用更简洁的数学工具描述这种位置关系”,激发学生对新知的探索欲望。 探究问题,发现新知 活动内容: 开展 “尝试 思考” 任务: 右图中,小亮在景点图上画上了方格,标上数字,并用(0,0)表示卢沟桥的位置,用(11,4)表示天安门广场的位置,那么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的位置应如何表示?(5,12)表示哪个景点的位置?(6,5)呢? 如果小亮和他的朋友位于天安门广场,并用(0,0)表示天安门广场的位置,那么你能分别表示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卢沟桥的位置吗? 活动目的:让学生在具体问题中感受 “原点位置变化会导致同一点坐标变化”,初步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原点、单位长度、方向” 的核心要素,为后续概念学习奠定基础。 注意事项:引导学生对比两次坐标结果,总结 “坐标与原点位置的关联”,避免学生仅停留在 “计算坐标” 的表层操作,深化对坐标系核心要素的认知。 总结经验,探究结论 活动内容:基于前一环节的探究结果,系统讲解平面直角坐标系及相关概念: 定义:平面内两条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水平数轴为 x 轴(横轴,向右为正方向),竖直数轴为 y 轴(纵轴,向上为正方向),公共原点为原点 O; 点的坐标:过平面内任意一点 P 作 x 轴、y 轴的垂线,垂足对应的数 a(横坐标)、b(纵坐标)组成有序实数对 (a,b),即为点 P 的坐标; 象限划分:两条坐标轴将平面分为四部分,按逆时针方向依次为第一至第四象限,坐标轴上的点不属于任何象限。 活动目的:帮助学生从 “具体问题” 上升到 “抽象概念”,清晰掌握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定义、点的坐标表示方法及象限划分,建立完整的知识框架。 注意事项:结合图形进行讲解,强调 “有序实数对” 中横坐标与纵坐标的顺序不可颠倒,通过举例(如 (2,3) 与 (3,2) 表示不同点)加深学生理解。 运用理解,夯实新知 活动内容: 例题讲解:例1写出图中的多边形ABCDEF各个顶点的坐标。 解:如图6,各个顶点的坐标分别是A(-2,0),B(0,-3),C(3,-3),D(4,0),E(3,3),F(0,3)。 操作思考:(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出下列各点: A(-5,0),B(1,4),C(3,3),D(1,0),E(3,-3),F(1,-4)。 (2)依次连接A,B,C,D,E,F,A,你得到什么图形? (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与有序实数对之间有何关系? 解:(1)A,B,C,D,E,F如图所示; (2)连接后的图形如图所示,得到了一个“纸飞机”图形。 (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对于平面上的任意一点,都有唯一的一个有序实数对(即点的坐标)与它对应;反过来,对于任意一个有序实数对,都有平面上唯一的一点与它对应。 2. 活动目的:通过 “写坐标”“描点” 的实操练习,巩固基础知识;通过 “连接点成图形” 的任务,增强数形结合意识;通过总结 “一一对应关系”,突破教学难点。 3. 注意事项:巡视学生描点过程,及时纠正 “横坐标 、 纵坐标混淆”“描点位置偏差” 等问题;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一一对应关系”,确保理解到位。 五、实践运用,巩固提升 1. 活动内容:某学校的示意图如图所示,以办公楼所在位置为原点,以图中小方格的边长为单位长度,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1)请写出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的坐标; (2)学校准备在(-3,-3)处建一栋学生公寓,请你标出学生公寓的位置。 解:(1)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的坐标分别为(2,4),(3,-3),(-3,3); 如图,点A即为学生公寓的位置。 2. 活动目的: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场景,让学生在 “建立坐标系 — 写坐标 — 描点” 的完整流程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强化对坐标系的理解。 3. 注意事项:提醒学生先明确坐标轴方向(如 “北” 对应 y 轴正方向),再进行坐标读写,培养严谨的数学思维;鼓励学生互相检查答案,形成互助学习氛围。 六、分享收获,课堂小结 1. 活动内容: 数学文化渗透:简要介绍笛卡儿的生平及其在解析几何领域的贡献,说明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创立意义 —— 实现几何与代数的结合; 课堂小结:组织学生分享收获,重点围绕 “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定义”“点与坐标的对应关系”“生活中的应用案例” 展开; 活动目的:通过数学文化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通过小结梳理本节课知识脉络,强化核心内容记忆; 3. 注意事项:控制数学文化介绍的时间,避免占用过多课堂时间;小结时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回顾,而非教师单向梳理。
作业设计 采用分层设计,兼顾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具体如下:
A 层 习题3.2知识技能:第1,2题
B 层 习题3.2数学理解:第7题
C 层 习题3.2问题解决:第8题
备注 作业需独立完成,书写规范;鼓励 B 层学生尝试 C 层作业,A 层学生优先保证基础题正确率。
板书设计 平面直角坐标系(第 1 课时) 一、核心概念 定义:两条互相垂直、有公共原点的数轴(x轴、横轴、y轴、纵轴) 点的坐标:P (a,b),a为横坐标(x轴垂足),b为纵坐标(y轴垂足) 象限:第一至第四象限(逆时针),坐标轴上的点不属于任何象限 二、核心关系 平面内点 有序实数对(一一对应) 三、基础操作 写坐标:过点作 x、y 轴垂线→读垂足数值→写有序实数对 描点:确定横坐标→确定纵坐标→找到对应位置描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