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西师大版三上3.5《加法中的总量与分量》(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教学评一体化】西师大版三上3.5《加法中的总量与分量》(教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加法中的总量与分量》教学设计
学科 数学 年级 三年级 课型 新授课 单元 第三单元
课题 《加法中的总量与分量》 课时 一课时
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数与代数”领域对第二学段(1-3年级)的要求:结合具体生活情境,理解“总量”与“分量”的概念,掌握“总量=分量+分量”“分量=总量-分量”的数量关系,能运用该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发展运算能力、推理能力与应用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材分析 本节课以“星期六参观敦煌艺术展的中小学生总人数”为实际情境,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加法组合(如先算小学生总数与中学生总数,再相加;或先算上午总人数与下午总人数,再相加)计算总量,进而抽象出“总量”与“分量”的概念及关系(总量=分量+分量,分量=总量-分量)。这部分内容是对“加法意义”的拓展,也是“数量关系”学习的基础,为后续解决复杂的多分量求和、求部分量问题奠定认知基础。教材在编排上遵循“情境引入→计算探究→关系总结→应用巩固”的路径:先创设“参观敦煌艺术展”的生活情境,提出“总人数是多少”的问题;再通过两种不同的加法算式计算总量,体现“总量可由不同分量组合求得”;接着通过“议一议”总结“总量与分量的关系”;最后以“试一试”引导学生运用关系提出并解决新问题,完成从“具体情境”到“抽象关系”再到“应用实践”的认知闭环。
学情分析 学生已熟练掌握整数加法运算,能解决“求总数”的简单实际问题,但对“总量”“分量” 的抽象概念及“总量=分量+分量”“分量=总量-分量”的数量关系缺乏系统认知,多停留在“具体问题计算”层面,未上升到“数量关系模型”层面。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能通过“参观人数”的情境理解“上午、下午人数”或“小学生、中学生人数”都是分量,“总人数”是总量,但自主识别不同情境中“总量”与“分量”的能力较弱,需要借助直观情境与对比练习强化;运用数量关系“分量=总量-分量”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有待培养。
核心素养目标 1.能运用加法运算,通过不同的分量组合正确计算总量,提升运算的灵活性与准确性。2.从“不同分量组合求和均得到总量”的现象,推理出“总量=分量+分量”“分量=总量-分量”的数量关系,培养逻辑推理能力。3.建立“总量与分量”的数学模型,体会数量关系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4.能运用“总量与分量的关系”,在新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感受数学的实用性。
教学重点 理解“总量”与“分量”的概念,掌握“总量=分量+分量”“分量=总量-分量” 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能运用总量与分量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温故 复习提问,温故孕新1.新龟兔赛跑。2.店里进了两批橙子,第一批运到76箱,第二批运到52箱。店里一共到了多少箱橙子 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通过复习旧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同时为后面学习新的知识做准备。
二、引新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敦煌吗?敦煌的莫高窟里藏着数不清的精美壁画、神奇雕塑,就像一座装满艺术宝藏的宫殿,特别令人向往!课件出示: 师:最近,一场精彩的敦煌艺术展来到了我们身边,好多中小学生都兴致勃勃地去参观,想亲身感受敦煌艺术的魅力。瞧,这就是艺术展的现场。课件出示:师:上午、下午分别有不同数量的小学生和中学生来参观。今天,咱们就从这场有趣的敦煌艺术展出发,去解决参观敦煌艺术展中的数学问题。 学生欣赏。 以敦煌莫高窟的艺术宝藏为话题,结合敦煌艺术展的情境,既渗透敦煌文化,激发学生对艺术与文化的兴趣,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源于富有意义的生活场景,引发情感共鸣。
三、探究 合作探究,活动领悟探究1:解决“星期六中小学生总人数”,初识总量与分量课件出示:星期六参观敦煌艺术展的中小学生一共有多少人?师:现在看教材主题图,找找里面的人数信息。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师:要算中小学生一共多少人,这里的总量是什么?分量有哪些?和同桌讨论。师:这里的总量是什么?师:分量呢?师:想想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怎样想?请先根据题意列出数量关系式。师巡视指导,然后提问:要求全天的总人数,可以怎么算?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小学生参观人数+中学生参观人数=周六参观总人数师:还可以怎么算?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上午参观人数+下午参观人数=周六参观总人数师:利用这两种思路,怎么算出总人数呢?分组交流,并尝试列式计算。师巡视指导,然后提问:用第一种思路计算,需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57 + 85)+(136 + 164)=142 + 300=442(人)答:星期六参观敦煌艺术展的中小学生一共有442人。师:用第二种思路计算,需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57 + 136)+(85 + 164)=193+249=442(人)答:星期六参观敦煌艺术展的中小学生一共有442人。师:你能找找所列数量关系式中哪些是总量,哪些是分量。师:我们用两种方法解决问题,发现结果相同。 师:这说明不管是“先合并小学生、中学生的上下午人数),再求总量”,还是“先合并上午、下午的中小学生人数,再求总量”,都能得到正确的总量。 学生独自观察,然后回答:上午小学生57人、中学生136人;下午小学生85人、中学生164人。学生:星期六参观敦煌艺术展的中小学生一共有多少人?同桌讨论。学生:全天的人数是总量。学生1:小学生人数是分量,中学生人数也是分量。学生2:上午的人数是分量,下午的人数也是分量。同伴相互交流。学生:用小学生参观人数加上中学生参观人数就是周六参观总人数。学生:还可以用上午参观人数加上下午参观人数 就是周六参观总人数。学生分组交流,并列式计算。学生:先算上午和下午的小学生总人数,57 + 85 = 142;再算中学生总人数136 + 164 = 300;最后加起来,142 + 300 = 442。学生:先算上午中小学生总人数,57+136=193;再算下午中小学生总人数,85+164=249;最后相加,193+249=442。 以“参观敦煌艺术展”的生活情境为依托,引导学生提取数学信息、明确问题。能借助已知条件和问题找出总量和分量,为后面的解决问题做准备。以“参观敦煌艺术展”的生活场景为载体,引导学生从“小学生与中学生人数合并”“上午与下午人数合并”两个角度计算总人数,既贴合实际,又渗透 “总量可通过不同分量组合求得” 的思想,同时在运算中感知凑整简化计算的方法,为后续“总量与分量关系”的抽象奠定基础。
探究2:说一说、议一议:明确总量与分量的关系师:结合生活,说一说还有哪些量是总量?哪些是分量?小组内先交流。师巡视引导,然后提问:谁来说说?师:大家的例子很准确,总量是“整体”,分量是 “部分”。那么总量与分量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找找所列数量关系式中哪些是总量,哪些是分量。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师:你发现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师小结:总量由分量合并而成,所以用 “加法” 把分量合起来得总量;反过来,用“减法”从总量里去掉一个分量,能得到另一个分量,所以总量是整体的数量,分量是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的数量。我们可以画图表示总量与分量的关系。课件出示: 学生分小组交流。小组1:全班总人数是总量,男生人数、女生人数是分量。小组2:一袋大米的总重量是总量,其中不同品种大米的重量是分量。……学生自由说说。学生1:总量=分量+分量。学生2:分量=总量-分量。 鼓励学生结合生活举例,将数学概念与生活经验联结,降低抽象性;通过分析数量关系式,引导学生自主概括 “总量由分量合并而成,加减法可互推总量与分量”,培养抽象思维与几何直观素养。
四、变式 师生互动,变式深化探究3:运用关系解决新问题师:看试一试。课件出示:敦煌艺术展星期天继续进行,中小学生的参观总数达到了462人。其中,上午有小学生86人,下午有小学生115人。请根据以上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解决。师:读一读,说说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师:哪些是总量,哪些是分量?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师巡视了解学生交流情况,然后提问:哪些是总量?师:哪些是分量?师:请根据以上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师:你能列式解答吗?师: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展示:462-(86+115)=462-201=261(人) 答:中学生有261人。 学生独自阅读,然后自由说说。学生思考、讨论。学生:总量是星期天中小学生总人数462人。学生:小学生人数是分量,中学生人数也是分量。学生独自思考,然后回答:中学生有多少人?学生独自计算,然后反馈:先算小学生总人数,86+115=201(人),再算中学生人数,462-201=261(人)。学生展示反馈。 设计“已知总量和部分分量,提问题并解决”的开放性活动,延续“敦煌艺术展”情境,训练学生逆向思维(从总量减已知分量求未知分量),强化综合算式运用能力,检验并提升知识迁移与问题解决水平。
五、尝试 尝试练习,巩固提高1.判断。(1)在加法里,总量一定比任意一个分量都大。(2)小明有20颗糖,小红有 15 颗糖,两人糖的总数是分量,小明的糖数是总量。(3)加法中,只能有两个分量组成总量。2.选一选。(1)在加法算式中,总量与分量的关系是( )。A.总量=分量+分量 B.总量= 分量-分量 (2)小明第一天写了 25 个大字,第二天写了一些,两天一共写了 53 个大字,第二天写的大字数是( )。A.总量 B.分量 3.商店某天卖出的矿泉水和果汁的总数为653瓶。其中上午卖出了186瓶矿泉水,下午卖出了219瓶矿泉水。商店全天卖出了多少瓶果汁 4.书馆上午借出25本科技书,52本故事书,下午借出35本科技书,41本故事书,图书馆全天借出图书的总量是多少本? 5.农场有白山羊 357只,黑山羊496 只。白山羊和黑山羊中各有 266只是成年羊,其余的是羔羊。羔羊一共有多少只 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引导学生能够在课堂练习的完成过程中对要点知识加深巩固,有效应用。
六、提升 适时小结,兴趣延伸回顾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师:生活中很多地方都有这样的关系,课后可以多观察。 学生1:我知道了总量是整体,分量是组成整体的部分。 学生2:我还知道总量=分量+分量,分量=总量-分量。 引导学生从知识内容、研究方法以及运用过程三个方面总结自己的收获,让学生全面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启发学生用类比或迁移的方法学习后续课程。
板书设计 加法中的总量与分量 总量=分量+分量 分量=总量-分量 利用简洁的文字、符号、图表等呈现本节课的新知,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作业设计(课外练习) 基础达标:1.星期六参观智能机器人科技展的大人和小孩一共有多少人 上午:大人176人,小孩95人下午:大人207人,小孩120人方法一:全天的人数是_________量,大人人数是_________量,还有一个分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列综合算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法二:总量是__________________,两种分量还可以是_________的人数和_________的人数,列综合算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选一选。(1)上午有25只鸟停在树上,下午有30只鸟停在树上,全天停在树上鸟的总量是( )。 A.25只 B.30 只 C.55 只 D. 5只(2)下列关于总量和分量的说法正确的是()A.分量不能等于总量 B.总量是所有分量的和C.只有两个分量才能组成总量 D.分量一定比总量小能力提升:1.图书馆上午借出 25 本科技书,52本故事书,下午借出 35 本科技书,41本故事书,图书馆全天借出图书的总量是多少本?2.星星超市今天大促销,上午卖水果收入236元,卖蔬菜收入465元;下午卖水果收入128元,卖蔬菜收入150元,星星超市今天卖的水果和蔬菜一共收入多少元 拓展迁移:找一个生活中的“总量与分量”例子,用算式表示它们的关系,下节课分享。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以敦煌艺术展参观人数为情境载体,通过合作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理解概念、掌握关系,整体达成教学目标,但仍有可优化之处,具体反思如下:一、教学亮点情境贴合,激发探究兴趣:选用参观敦煌艺术展这一生活化情境,既贴近学生认知,又蕴含文化元素,能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围绕“计算周六中小学生总人数”的核心问题展开,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识总量与分量,避免概念教学的抽象化,符合低年级学生 “从具体到抽象” 的认知规律。探究分层,突破教学重点:设计“初识概念—明确关系—运用关系”三层探究活动,逻辑递进清晰。探究1通过两种解题思路,让学生在列式计算中感知“总量可由不同维度的分量合并而成”;探究2结合生活实例讨论,帮助学生抽象出“总量是整体、分量是部分”的本质;探究3通过“提问题、解问题”的变式训练,实现知识迁移,强化“总量与分量的加减关系”,层层深入突破重点。互动充分,落实合作学习:多次设计同桌讨论、小组交流环节,为学生提供表达与倾听的平台。在探究1的分组计算中,学生通过互助验证两种思路的正确性,既培养合作意识,又加深对“不同分量组合可求同一总量”的理解,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二、存在不足概念辨析深度不足:在探究2 “明确总量与分量关系”环节,虽引导学生举例,但未针对“同一数量在不同情境中可能是总量也可能是分量”进行对比辨析。例如,上午参观人数在计算全天总人数中是分量,但在计算上午小学生与中学生人数差中可能是总量,若未提及此类情况,学生易形成总量、分量固定不变的思维定式。个体关注存在差异:小组交流环节中,部分性格内向的学生参与度较低,多处于倾听者角色,未主动表达观点。教师巡视时虽有指导,但对这类学生的针对性引导不足,可能导致其对两种解题思路的差异、总量与分量的可逆关系理解不够透彻。变式训练维度较单一:探究3的提问题环节,学生提出的问题多集中于求中学生人数,教师未进一步引导拓展问题类型,导致训练未覆盖已知总量与部分分量,求另一部分分量 的多种情况,对知识的全面运用挖掘不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四则混合运算(一)》单元整体设计
一、单元主题解读
(一)课程标准要求分析
《四则混合运算(一)》单元是数与代数领域第二学段“数与运算”和“数量关系”中的重要内容。《数学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中指出:“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能进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会运用数描述生活情境中事物的特征,逐步形成数感、运算能力和初步的推理意识。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数和数的运算解决问题。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常见数量关系:总量一分量十分量、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能利用这些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在具体情境中了解等量的等量相等。能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经历探索简单规律的过程,形成初步的模型意识和应用意识。”在“学业要求”中指出:“能描述减法与加法的关系、除法与乘法的关系;能进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正确运用小括号和中括号。能在简单的实际情境中,运用四则混合运算解决问题,能选择合适的单位通过估算解决实际问题,形成初步的应用意识。能在真实情境中,发现常见数量关系,感悟利用常见数量关系解决问题;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计算,并解释计算结果的实际意义;形成初步的模型意识、几何直观和应用意识。”
(二)单元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涵盖混合运算(含两级运算、带小括号的运算)、数量关系(加法与减法的关系、总量与分量的关系)以及探索规律(乘法运算中积的变化规律等)三部分内容。混合运算是对四则运算顺序的系统学习,为后续复杂运算和方程学习奠基;数量关系的学习帮助学生从数学本质理解运算间的关联及实际问题中的数量逻辑;探索规律则聚焦乘法中积随乘数变化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教材通过生活购物、参观展览、社会实践等真实情境,将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体现数学的实用性与逻辑性。
(三)学生认知情况
学生已掌握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基本方法,对简单的两步运算有初步接触,但对“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先算括号内”的运算顺序缺乏系统、清晰的认识,在实际计算中易出现顺序错误。对于数量关系,学生能结合生活经验解决简单的和差问题,但从抽象层面理解“加法与减法的逆运算关系”“总量与分量的关系”有一定难度。在探索规律方面,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但自主发现、总结乘法中积的变化规律的意识和能力有待培养。整体而言,学生的抽象思维仍在发展中,需借助直观情境和大量实例来构建知识体系。
二、单元目标拟定
1.掌握两级混合运算(含乘加、乘减、除加、除减)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式题。
2.理解加法与减法的逆运算关系,以及总量与分量之间“总量=分量+分量”“分量=总量-分量”的数量关系,能运用这些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3.探索并发现乘法运算中“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乘几,积也乘几”的规律,能运用规律解决简单问题。
4.经历混合运算顺序的探究过程,培养归纳、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5.通过对数量关系的分析与应用,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和数学建模能力。
6.在探索规律的活动中,发展观察、比较、猜想、验证的能力,感受归纳推理的数学思想。
7.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实用性,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关键内容确定
(一)教学重点
1.正确掌握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熟练计算混合运算式题。
2.理解加法与减法的逆运算关系,以及总量与分量的数量关系,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
3.发现并掌握乘法中积的变化规律。
(二)教学重难点
1.准确运用混合运算顺序解决实际问题,尤其是含小括号的运算顺序的理解与应用。
2.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灵活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复杂问题。
3.自主探索并清晰表达乘法中积的变化规律。
四、单元整合框架及说明
整合指导思想定位:
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这是数学课程的核心素养内涵。新课标中指出:“学生经历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过程,感悟加法模型和乘法模型的意义,提高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模型意识和初步的应用意识。”
本单元教材的具体编排结构如下:
本单元教科书编写的基本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com
1.情境化呈现,贴近生活实际
教材以学生熟悉的购物、参观、社会实践等生活场景为载体引入知识,如买足球和篮球、书包与文具盒的价格比较、参观敦煌艺术展等,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感受数学问题,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与代入感,同时便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2.循序渐进,知识螺旋上升
混合运算部分,先从不含括号的两级运算(乘加、乘减等)入手,再过渡到含小括号的运算,遵循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数量关系从加法与减法的基本关系,拓展到总量与分量的关系,逐步深化;探索规律则从具体的图形与乘法算式实例出发,引导学生归纳抽象规律,体现知识的逐步建构过程。
3.注重操作与探究,培养数学能力
设置“议一议”“试一试”“课堂活动”等环节,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方式自主探索知识。如在探索积的变化规律时,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形中小正方形个数的变化、分析乘法算式中乘数与积的关系,自主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4.强调知识应用,提升解决问题能力
每部分知识学习后,都安排了丰富的实际应用问题,如根据鸡蛋箱数提问题、结合社会实践小组人数计算总人数等,让学生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
五、单元课时规划
单元划分依据 □课程标准 教材章节 □知识结构
课程内容模块 □数与运算 □方程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 □数据整理与概率统计
单元数量 3
单元主题 单元名称 主要内容 课时
数与代数 四则混合运算(一) 乘加乘减 1
除减混合运算 1
含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1
加法和减法的关系 1
加法中的总量与分量 1
乘法中的总量与分量 1
积的变化规律 1
数列的变化规律 1
重点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 抽象 符号化 分类 集合 对应 演绎 归纳 类比 □转化 数形结合 □极限 模型 □方程 □函数 统计 分析 综合 比较 □假设 □其他
课时 学习目标 评价形式 评价标准
3.1《乘加乘减》 目标: 掌握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 探究1:探究 “买足球和篮球一共用了多少元”→ 探究2:巩固运算顺序:“想一想” → 探究3:拓展应用 → 1.能用分步和综合算式计算总花费问题,掌握乘加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计算乘加乘减,掌握运算顺序。 3.能编出既有乘法,又有加法或减法的算式。
3.2《除减混合运算》 目标: 掌握除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运用除减运算解决生活中的价格比较、剩余问题等实际情境。 探究1:探究“1个书包比1个文具盒贵多少元” → 探究2:试一试 → 探究3:课堂活动 → 1.能用分步和综合算式计算差价问题,掌握除减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计算“除减、乘加”“只有加减、只有乘除”两组算式。 3.能按照“说算式→说步骤”“说步骤→猜算式”两种形式玩对口令游戏。
3.3《含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目标: 理解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掌握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含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探究1:探究“买3套运动服一共用了多少元” → 探究2:试一试 → 探究3:课堂活动 → 1.能用分步和综合算式计算总钱数,理解小括号的作用。 2.能正确计算含小括号的除减、减加,完善带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顺序。 3.能按要求玩“我写算式,你说运算顺序”的游戏。
3.4《加法和减法的关系》 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归纳、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知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探究1:解决“买两种书一共用了多少元” → 探究2:想一想:根据加法算式写加减算式 → 探究3:拓展应用,总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 → 1.能用加法计算买两种书的总价钱,巩固加法的意义。 2.能根据48+90=138写出另外一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式。 3.能根据题中的任意2条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解决,比说说加法和减法的关系。
3.5《加法中的总量与分量》 目标: 结合具体生活情境,理解“总量”与“分量”的概念,掌握“总量=分量+分量”“分量=总量-分量”的数量关系,能运用该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探究1:解决“星期六中小学生总人数” → 探究2:说一说、议一议:明确总量与分量的关系→ 探究3:运用关系解决新问题 → 1.能找出题中的分量和总量,并尝试用两种方法解决问题。 2.能说说其他的总量和分量,并总结出总量和分量的关系。 3.能找出题中的分量和总量,并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解决。
3.6《乘法中的总量与分量》 目标: 明确乘法中“每份数、份数→单一总量”,加法中“单一总量→多量总量”的层级关系,理解分量的相对性。熟练运用“年级人数=小组数×每组人数”和“总人数=二年级人数+三年级人数”解决问题。 探究1:分步探究,掌握乘加混合运算与分量总量关系 → 探究2:试一试 → 探究3:课堂活动 → 1.能解决问题,并找出题中的分量和总量。 2.能根据所给的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解决。 3.能按要求完成“说一说”和“闯关游戏”。
3.6《积的变化规律》 目标: 学生能发现并理解乘法中“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乘几,积也乘几”的规律,以及数列、图形排列的规律,会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探究1:观察图形与数据,初步感知 → 探究2:分析变化关系 → 探究3:课堂活动 → 1.能初步找出图形数量的变化规律,并写出乘法算式并完成课本上的表格。 2.能根据具体算式总结出积的变化规律。 3.能根据要求创造图形,找到图形数量的变化规律。
3.2《除减混合运算》 目标: 通过观察数列中数字的倍数变化,建立“后一个数=前一个数×固定倍数”的数列变化模型。 探究1:分组探究 → 探究2:总结共性,深化规律 → 探究3:课堂活动 → 1.能找出三组数列的规律,并按规律填出每一组后面的两个数。 2.能找出三组数列规律的共性。 3.能写一组有规律的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