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人教A版(2019)必修 第一册3.1.1 函数的概念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数学人教A版(2019)必修 第一册3.1.1 函数的概念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函数的概念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A版第三章第一节第1课时。函数是中学数学学习中最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是描述客观世界中变量关系及事物发展变化规律最基本的工具。在高中阶段,函数不仅贯穿数学课程的始终,而且是学习后续相关内容的工具和基础,在物理、化学、生物等其他学科中也有广泛作用,同时在实际应用中,函数是数学建模的重要基础。本节将在初中基础的基础上,通过具体的实例学会用集合的语言和对应关系刻画函数概念,通过不同的表示方法加深对函数概念的认识。
学情分析
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之上,学生对函数已有基本的了解,而且也可以用自然语言来表达或概括自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但难以避免的,学生会产生“为什么还要研究函数概念?”、“为什么要站在集合的角度来定义函数?”、“为什么要规定范围?”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和解决正是培养学生理解函数概念从“变量说”到“对应关系说”过程中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感受逻辑思维的严密性,更易激发学生对函数概念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
教学目标
通过课本四个实例的分析,让学生经历观察、辨析、归纳、总结过程,深入理解函数概念,培养学生数学抽象及逻辑推理能力。
了解函数三要素:定义域、对应关系、值域。进而能够判断对应关系是否为函数关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不同情境的辨析,建立“对应关系说”观点下用集合语言表述函数概念的认识,培养学生数学抽象能力。
教学难点:用集合语言和对应关系理解具体问题中的函数关系。
教法学法
教法:情境创设,引导探究。
学法:自主探究,小组归纳。
教学过程
回顾思考:
①初中学习的函数是怎样定义的?
②正方形的周长和边长的对应关系是,显然周长是边长的函数,请问函数和相同吗?
③请用已有的函数知识判断函数和是否相同?
请同学们带着以下几个问题,小组自主学习课本页。
①每个问题中有几个变量?
②各问题中变量的取值情况怎样表示的?
③对应关系是怎样的?
④这些对应关系是函数吗?谁是谁的函数?
思考辨析
问题1
提问:列车行进的路程与时间的对应关系是什么?这个对应关系是函数吗?请回答课本“思考”,同时思考用什么语言表达时间和路程的变化范围。
学生回答:其中时间的变化范围是数集,路程的变化范围是数集对应关系是函数(对于中的任一时刻,按照对应关系,在数集中都有唯一确定的路程和它对应),“思考”中的说法不正确(未考虑到的变化范围)。
问题 2
提问:工人工资和工作天数的对应关系是什么?这个对应关系是函数吗?问题中涉及到的变量变化范围分别是什么?怎样表达变化范围?
学生回答:工作天数的取值范围为数集,工资的取值范围为数集.对应关系是函数。
追问:问题1和问题2中的函数具有相同的对应关系,你认为它们是同一个函数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不同,解析式一致,但自变量的变化范围不同,所以是两个不同函数。
老师引导总结:对于函数不能站在“对应关系”这样一个单一的角度进行理解,很显然变量变化范围也是影响函数的关键因素之一。
问题 3
提问:你能找到中午12时的AQI的值吗?涉及到的变量取值分别是什么?这个问题中的对应关系是是函数吗?
学生回答:首先确定12时是有对应AQI的值,但无法得到精确结果。的变化范围是数集,AQI的范围……
老师解释AQI范围:由对应关系可知,AQI的范围是确定的,但不能确定一个准确的范围。请同学们换个思路,假设AQI的范围是集合,由图知,这样我们就让函数值落于一个较大的范围,并且数集中都有唯一确定的与之对应。所以是的函数。
问题 4
提问:表3.1-1给出的对应关系中是的函数吗?如果是,你会用怎样的语言来刻画这个函数?
学生回答:
的取值是数集,的取值是数集。显然,是的函数。
追问:将数集写成,你认为可以吗?
学生小组讨论:参照问题3,是可以的。
总结归纳
老师:问题1到问题4中的对应关系通过集合的语言,确定均是函数,那这些不同的函数有哪些共同特征?你能据此概括出函数概念的本质特征吗?请完成下表,并给出你的理解。
问题情 境 自变量的集合 对应关系 函数值所在的集合 函数值的集合
问题1 {|} ={S|75}
问题2 {1,2,3,4,5,6} {350,700,1050,1400,1750,2100}
问题3 {|} 图3.1-2 ={|}
问题4 {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 表3.1-2 32.0%,30.1%,30.0%,29.7%,29.3%,28.6%,27.7%,27.6%,29.2%,28.6%,
学生小组讨论:
上述问题的共同特征有:
都包含两个非空数集,用来表示;
都有一个对应关系;
尽管对应关系不同,但它们都有如下特性:对于数集中的任意一个数,按照对应关系,在数集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和它对应。
提问:上述问题的对应关系都有哪些表示方法?
学生回答:解析式、图像、表格
老师:为了表示方便,我们引进符号统一表示对应关系。
建立函数的概念:
设是非空的数集,如果对于集合中的任意一个数,按照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在集合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和它对应,那么就称为从集合到集合的一个函数,
记作
其中,叫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叫做函数的定义域;与的值相对应的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叫做函数的值域。
答疑解惑,剖析概念:
“”:是作用于的对应关系,是作用于后的函数值。
值域和集合的关系:。
函数是由哪些部分构成?(定义域、对应关系(表达式)、值域)
实例训练,加深理解:
1、引例中的问题:函数和相同吗?判断函数和是否相同?
2、集合A、B与对应关系f如下图所示:
判断 f:A→B是否为集合A到集合B的函数?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在初中函数定义的基础上,运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重新刻画了函数,回顾一下本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哪些知识?
(1)什么是函数?其三要素是什么?
(2)本节课如何得到函数的概念,有什么体会?
八、教学反思
函数在高中数学中占有很重要的比重,因而作为函数的第一节内容,主要从4个生活实例出发,引出函数的概念.从而就函数概念的分析判断函数,求定义域和函数值,再结合三要素判断函数相等.本节内容充分体现了函数思想的运用。另外,在研究函数时,要充分发挥图象的直观作用,注重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与培养。通过从实际问题中抽象概括出函数概念的活动是数学建模过程,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本节课设计主要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为目标的教学思想,课后,我将从目标完成情况、学生的新思路、学生的疑问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及时调整并为今后的教学做准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