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四单元 第5课时 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版本 数学·西师大版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年 级 一年级 学 期 上册 单 元 四 10~20的认识课 题 第5课时 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掌握10加几及相应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口算;理解数的组成(1个十和几个一)与加减法的内在联系。2.素养能力:通过摆小棒、拨计数器等操作活动,经历“直观操作→抽象计算”的过程,培养动手能力、数感与逻辑推理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增强主动探索的信心。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0加几及相应减法的计算方法,借助数的组成理解算理。2.教学难点:清晰表述“10加几、十几减几”的算理,建立操作与计算的联系。教学流程一、复习导入【设计意图】以“口算小火车”的游戏形式复习10以内加减法、10加几及十几减几的旧知,激活学生已有的计算经验,让学生在轻松的互动中获得学习成就感。同时,以“13+2=?”的新问题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自然衔接本节课“十几加几”的学习内容,为新知学习搭建旧知与新知的桥梁。1.看谁算的又快又好!8+1= 3+2= 10+5= 17-7= 3+6= 3+10= 12-2= 6+2=导入新课:小朋友们,咱们来玩“口算小火车”的游戏吧!看屏幕上的这些算式(指向图片中的题目),“8+1=”,谁能快速算出答案?(等待学生回答:9)对啦,真厉害!再看“3+2=”“10+5=”“17-7=”,大家都算得又快又准,都是口算小达人!那最后这里有个新挑战——“13+2=?”,这个算式里的数比咱们之前算的更大啦,它该怎么计算呢?今天咱们就一起去探索“十几加几”的计算方法,看看能不能像算前面的题一样又快又好地得出结果。二、探究新知学习任务一:探究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设计意图】摆小棒,探究10加几的计算方法:利用小棒“1捆(1个十)+ 几根(几个一)”的直观模型,让学生直观感知“10加几是‘1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从具体操作中抽象出计算逻辑(先算个位相加,再与10合并),突破算理理解的难点,培养动手与推理能力。教学例1:摆一摆,算一算。1. 核心示例:13 + 2教师请学生拿出小棒:“先摆1捆(10根)和3根,代表13;再摆2根,现在一共有多少根?”学生操作后,交流思路:“1捆(10根)没动,3根加2根是5根,10根加5根就是15根,所以13 + 2 = 15。”教师引导用数的组成解释:“13是‘1个十和3个一’,加2个一,就变成‘1个十和5个一’,也就是15。所以计算时,能先算‘3 + 2 = 5’,再算‘10 + 5 = 15’。”2. 教师出示计数器:“十位拨1个珠子(代表1个十),个位拨3个珠子(代表3个一),表示13。现在要加2,怎么拨?”学生操作:“在个位的3个珠子上再加2个,个位上一共有5个珠子。此时十位1个珠子、个位5个珠子,合起来是15,所以 13+2 = 15 。”教师引导用数的组成解释:“13是‘1个十和3个一’,再加2个一,就是‘1个十和5个一’,也就是15。所以计算时,先算‘3+ 2 = 5’,再算‘10 + 5 = 15’。”自主迁移:“试一试”(14 + 3、12 + 4、8 + 11)计算 14 + 3 :学生摆1捆(10根)和4根,加3根。先算“4 + 3 = 7”,再算“10 + 7 = 17”,得出 14 + 3 = 17 。计算12 + 4 :摆1捆和2根,加4根。先算“2 + 4 = 6”,再算“10 + 6 = 16”,得出\( 12 + 4 = 16 \)。计算8 + 11 :摆8根,再摆1捆和1根(11)。先算“8 + 1 = 9”,再算“10 + 9 = 19”,得出8 + 11 = 19 。教师小结:10加几(或几加10),就是“1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结果是十几;几加十几时,可把“十几”拆成“1个十和几个一”,先算“几加几个一”,再与“1个十”合并。学习任务二:探究20以内的不退位减法【设计意图:】拨计数器,理解十几减几的算理:通过计数器“十位(1个十)、个位(几个一)”的拨珠操作,直观呈现“十几减几”时“个位珠子减少、十位不变”的过程,帮助学生体会“从几个一中去掉一部分,剩下的与1个十合起来就是结果”,将抽象减法与直观操作结合,深化对算理的认识。教学例2:想一想,算一算。1. 核心示例:15 - 2教师请学生拿出小棒:“先摆1捆(10根)和5根,代表15;圈起来2根,现在还有多少根?”学生操作后,交流思路:“1捆(10根)没动,5根减2根是3根,10根加3根就是13根,所以15 - 2 = 13。”教师引导用数的组成解释:“15是‘1个十和5个一’,减2个一,就变成‘1个十和3个一’,也就是13。所以计算时,能先算‘5 - 2 = 3’,再算‘10 + 3 = 13’。”教师出示计数器:“十位拨1个珠子(代表1个十),个位拨5个珠子(代表5个一),表示15。现在要减2,怎么拨?”学生操作:“从个位的5个珠子里去掉2个,剩下3个珠子。此时十位1个珠子、个位3个珠子,合起来是13,所以 15 - 2 = 13 。”教师引导用数的组成解释:“15是‘1个十和5个一’,减2个一,就剩下‘1个十和3个一’,也就是13。所以计算时,先算‘5 - 2 = 3’,再算‘10 + 3 = 13’。”3. 自主迁移:“试一试”18 - 3、17 - 1、16 - 4计算18 - 3 :计数器十位1个珠子,个位8个珠子。去掉3个,个位剩5个,先算“8 - 3 = 5”,再算“10 + 5 = 15”,得出 18 - 3 = 15 。计算17 - 1 :十位1个珠子,个位7个珠子。去掉1个,个位剩6个,先算“7 - 1 = 6”,再算“10 + 6 = 16”,得出17 - 1 = 16 。计算16 - 4 :十位1个珠子,个位6个珠子。去掉4个,个位剩2个,先算“6 - 4 = 2”,再算“10 + 2 = 12”,得出 16 - 4 = 12 。教师小结:十几减几,是“从几个一里去掉一部分”,剩下的“几个一”与“1个十”合起来就是结果。计算时,先算个位上的数相减,再与10相加。三、课堂练习【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习题资源,引导学生边学边练,有利于对知识的及时巩固,分层练习,从基础记忆到生活应用,再到规律探索,梯度推进,既巩固了20以内不进位加法及不退位减法,又提升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科书P73“课堂活动”第1题。我说你拨。(1)同桌两人为一组,互相拨一拨。(2)指名汇报,有序梳理。教科书P73“课堂活动”第2题。看卡片说算式。教师出示卡片(如“16和3”),学生快速说出四道算式。指名汇报,全班梳理。总结规律。教科书P76“练习十”第1题。看图填空。引导学生自己先去说一说。(2)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3)学生相互补充,交流。教科书P76“练习十”第2题。计算。12+6= 11+5= 2+16= 14+5=17-2= 20-10= 18-5= 14-3=学生抢答。四、课堂延伸用小棒或计数器,自己出3道不进位加法和3道不退位减法题,算一算并讲给家人听。五、课堂总结引导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师:谁来说说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学生谈谈本节课收获。不进位加法:十位不变,只算个位相加。2. 不退位减法:十位不变,只算个位相减。3. 可以用小棒或计数器辅助理解算理。六、板书设计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加法算理(以 13 + 2 为例):13 + 2 = 151个十和3个一+ 2个一 → 1个十和5个一先算: 3 + 2 = 5 ,再算:10 + 5 = 15减法算理(以15 - 2 为例):15 - 2 = 131个十和5个一- 2个一 → 1个十和3个一先算: 5 - 2 = 3 ,再算: 10 + 3 = 13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