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四单元 第2课时 10的分与合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版本 数学·西师大版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年 级 一年级 学 期 上册 单 元 四 10~20的认识课 题 第2课时 10的分与合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掌握10的组成,能正确计算10的加减法,理解加减法的互逆关系。2.素养能力:经历分一分、涂一涂等操作活动,培养动手能力、推理能力和数感。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0的组成及10的加减法计算。2.教学难点:理解10的加减法的互逆关系,灵活运用10的组成解决问题。教学流程一、复习导入【设计意图】通过复习9、7、8的分与合(结合图片中的具体分法),唤醒学生对“数的分与合”的已有知识经验与操作感知,让学生体会“数的分与合”具有规律可寻的特点。同时,以“10能分成几和几”的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自然衔接本节课“10的分与合”的学习内容,为新知探究搭建知识与心理的双重基础。1.算一算,说一说。导入新课:小朋友们,咱们之前已经认识了数字9、7、8,还学会把它们分成两部分呢!看屏幕上的图(展示题目中的分与合图片),9能分成4和5,7能分成4和3,8能分成4和4,大家分得又快又准,特别棒!那今天要认识的数字朋友“10”,它又能分成几和几呢?咱们一起去探索“10的分与合”,好不好?二、探究新知学习任务一:分一分,说一说【设计意图】借助小棒直观操作,让学生亲身经历10的“分与合”过程,从具体到抽象建立10的组成概念,为10的加减法计算提供直观支撑,培养动手操作和有序思考的能力。教学例3:分一分,说一说。1. 直观操作:分小棒教师给每个学生准备10根小棒,提问:“请你把10根小棒分成两部分,看看有几种分法,和同桌说一说。”学生动手分小棒,教师巡视,引导学生“有序分”(如从“1和9”开始,再“2和8”“3和7”……)。2. 交流分享:展示分法请学生上台展示分法,边展示边说:“10根小棒,我分成了1根和9根,所以10可以分成1和9,1和9组成10。”接着依次展示“2和8”“3和7”“4和6”“5和5”的分法,教师同步板书10的组成3. 总结规律:有序记忆教师引导:“我们按顺序分,就能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出10的所有组成。现在一起读一读:10可以分成1和9,9和1组成10;10可以分成2和8,8和2组成10……”学习任务二:涂一涂,算一算【设计意图:】通过“涂圆圈”的半直观操作,将10的组成与加减法算式联系起来,帮助学生从“操作感知”过渡到“符号运算”,理解加法是“合”、减法是“分”的本质,同时体会加减法的互逆关系,发展数学思维。教学例4:涂一涂,算一算。1. 涂圆圈,列加法算式展示“涂一涂”的图片(第一行有2个绿圈,8个白圈),提问:“左边有2个绿圈,再涂几个白圈能凑成10个?”学生动手涂8个白圈,教师引导:“涂了8个,现在一共有几个圈?用加法算式怎么表示?”(学生答:2 + 8 = 10 )追问:“还可以怎么列加法算式?”(学生答:8 + 2 = 10 )2. 根据涂的结果,列减法算式教师:“一共有10个圈,涂了2个绿的,剩下几个白的?减法算式是?”(学生答:10 - 2 = 8)再问:“一共有10个圈,涂了8个白的,剩下几个绿的?减法算式是?”(学生答:10 - 8 = 2 )3. 自主探究其他组算式请学生选择第二行、第三行的圆圈,自主涂一涂,然后列出两道加法、两道减法算式(如第二行涂3个,列3 + 7 = 10 、7 + 3 = 10 、10 - 3 = 7 、10 - 7 = 3 等),小组内交流分享。4. 总结加减法关系教师:“观察这些算式,比如2 + 8 = 10 和10 - 2 = 8 ,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加法中的“和”是减法中的“被减数”,加法的“加数”是减法的“减数”或“差”,加减法互逆。)三、课堂练习【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习题资源,引导学生边学边练,有利于对知识的及时巩固,分层练习,从基础记忆到生活应用,再到规律探索,梯度推进,直接巩固10的组成与加减法计算,提升运算熟练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位置感知和综合应用能力,渗透有序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科书P67“课堂活动”。摆一摆,说一说。(1)同桌两人为一组,互相说一说,动手摆一摆。(2)指名汇报,有序梳理。教科书P71“练习九”第5题。想一想10的组成,填一填这些算式。学生独立完成后,分享思路。总结规律。看图填一填。引导学生自己先去说一说。(2)学生独立完成后,分享思路。四、课堂延伸和爸爸妈妈玩“10的分与合”游戏,巩固今天的知识哦!五、课堂总结引导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师:谁来说说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学生谈谈本节课收获。1. 10的分与合六、板书设计10的分与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