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第7课时 20以内加减混合与连加连减的实际应用 教案 2025-2026学年数学西师大版一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单元 第7课时 20以内加减混合与连加连减的实际应用 教案 2025-2026学年数学西师大版一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第四单元 第7课时 20以内加减混合与连加连减的实际应用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版本 数学·西师大版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
年 级 一年级 学 期 上册 单 元 四 10~20的认识
课 题 第7课时 20以内加减混合与连加连减的实际应用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能正确分析“求和”“已知总数与部分数求另一部分数”“加减混合”的数学情境,列出相应算式并计算;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意义。
2.素养能力:通过观察情境图、小组交流、讲数学故事等活动,经历“问题提取—数量分析—列式计算”的过程,提升观察、逻辑思维与语言表达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与应用意识。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能正确分析“求和”“已知总数与部分数求另一部分数”。
2.教学难点: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意义。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设计意图】通过“口算大闯关”的游戏形式,复习20以内加减混合与连加连减的计算,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在轻松的游戏氛围中巩固计算能力,获得学习成就感。同时,以“生活中应用20以内加减混合与连加连减”的话题,将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好奇心,自然引出本节课“20以内加减混合与连加连减的实际应用”的学习内容,为新知学习做好铺垫。
1.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8+1-3= 3+2-2= 3+5+1=
4-3+6= 5-3+4= 2+2+2=
1+8-7= 5+2-1= 4+4-2=
回顾加减混合运算的法则。
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咱们先来玩一个“口算大闯关”的游戏!看屏幕上这些算式(指向图片里的题目),“8 + 1 - 3”等于多少呀?(学生回答:6)对啦,真快!那“3 + 2 - 2”呢?(学生回答:3)“3 + 5 + 1”呢?(学生回答:9)大家都算得又快又好,特别厉害!其实呀,像这样的20以内加减混合和连加连减算式,在生活里能帮我们解决好多问题呢。比如说,咱们分糖果、数小棒,或者记录身边事物数量变化的时候,都会用到。今天咱们就一起去看看,20以内加减混合与连加连减在实际生活中是怎么应用的,好不好?
二、探究新知
学习任务一:探究“算式的实际情境意义”
【设计意图】解决“蜜蜂与蝴蝶”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生活情境(昆虫数量、)中提取数学信息,分析“求和”“总数与部分数关系”“加减混合”的数量关系,理解加法“合并数量”、减法“求部分数”、加减混合“先减后加/先加后减”的意义,培养学生从实际情境中抽象数学问题并解决的能力。
教学例5:
观察与提取信息:
教师出示“蜜蜂与蝴蝶”图:“左边是蜜蜂,有11只;右边是蝴蝶,有6只。”
分析“求和”问题:
提问:“一共有多少只昆虫?怎么列式?”
学生思考后回答:“把蜜蜂和蝴蝶的数量合起来,用加法,11 + 6 = 17 (只)。”
追问:“11 + 6 表示什么?”
学生解释:“11只蜜蜂加6只蝴蝶,一共17只昆虫。”
分析“求部分数”问题:
提问:“如果总数是17只,蝴蝶有6只,蜜蜂有多少只?怎么列式?”
学生回答:“从总数里去掉蝴蝶的数量,用减法, 17 - 6 = 11 (只)。”
追问:“17 - 6 表示什么?”
学生解释:“总数17只昆虫,减去6只蝴蝶,剩下11只蜜蜂。”
学习任务二:探究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与计算
【设计意图:】解决“车上人数变化”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生活情境(乘车人数)中提取数学信息,分析“求和”“总数与部分数关系”“加减混合”的数量关系,理解加法“合并数量”、减法“求部分数”、加减混合“先减后加/先加后减”的意义,培养学生从实际情境中抽象数学问题并解决的能力。
教学例6:
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车上人数变化”问题(加减混合运算)
观察与提取信息:
教师出示“车上人数”图:“车上原有18人,到站后下车4人,又上车1人。”
分析“先减后加”的运算:
提问:“现在车上有多少人?可以怎么列式?”
引导学生分步思考:“先算下车后车上的人数:18 - 4 = 14 (人);再算上车后现在的人数:14 + 1 = 15 (人)。合并成一个算式就是18 - 4 + 1 = 15 (人)。”
追问:“18 - 4 表示什么?”
学生解释:“车上原有18人,下车4人后,剩下的人数。”
分析“先加后减”的运算(拓展):
提问:“还可以怎么理解人数变化?”
引导学生思考:“也可以先算上车后的人数(假设先上车1人):18 + 1 = 19 (人);再算下车4人后现在的人数:19 - 4 = 15 (人)。算式是 18 + 1 - 4 = 15 (人)。”
追问:“18 + 1表示什么?”
学生解释:“车上原有18人,先上车1人后的人数。”
小结运算顺序:
教师总结:“加减混合运算,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三、课堂练习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习题资源,引导学生边学边练,有利于对知识的及时巩固,分层练习,通过“基础计算”“情境应用”“开放编题”等分层练习,巩固20以内加减法及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与应用,既强化知识技能,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应用意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数学学习的成就感。
教科书P75“课堂活动”第1题。
看图说算式。
(1)同桌两人为一组,互相说一说。
(2)指名汇报,有序梳理。
教科书P75“课堂活动”第2题。
看算式卡片,讲数学故事。
教师出示算式卡片“16 - 4 - 2 ”:“这个算式是连减,大家能结合生活讲个数学故事吗?”
学生编故事并分享:
预设1:“有16块饼干,爸爸吃了4块,我吃了2块,还剩多少块?算式是 16 - 4 - 2 = 10 (块)。”
预设2:“我有16元,买面包用去4元,买饮料用去2元,还剩多少元?算式是16 - 4 - 2 = 10 (元)。”
教科书P77“练习十”第6题。
想一想,填一填。
引导学生自己先去说一说。
(2)指名汇报。
(3)学生相互补充,交流。
四、课堂延伸
找一找生活中能用“加减混合”“连加”或“连减”解决的问题,画一幅简单的情境图并写出算式,讲给家人听。
五、课堂总结
引导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师:谁来说说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学生谈谈本节课收获。
1. 加减混合:从左到右依次计算,结合情境理解“先减后加”或“先加后减”的意义。
2. 连加:把几部分数量合起来,从左到右依次相加。
3. 连减:从总数里连续去掉几部分,从左到右依次相减。
六、板书设计
20以内加减混合与连加连减的实际应用
加减混合运算,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