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体验人机交互 教案(表格式) 义务教育版(2024)信息科技三年级全一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3体验人机交互 教案(表格式) 义务教育版(2024)信息科技三年级全一册

资源简介

第3课 体验人机交互
一、教学目标
(一)信息意识
1.通过体验扫描、触屏、手写、语音等交互方式,感知数字设备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如识别植物、查询信息)中的作用,初步形成利用数字设备获取有效信息的意识。
2.理解人机交互的核心是 “人发出指令、设备响应”,认识到交互方式的选择需结合场景需求,树立 “合理使用交互功能” 的认知。
(二)计算思维
1.梳理常见人机交互方式的操作逻辑(如扫描需对准识别主体、语音需清晰表达指令),理解不同交互方式的技术原理差异(如扫描依赖图像识别、语音依赖语音转文字),建立简单的技术应用思维。
2.掌握扫描识物、触屏缩放、手写输入、语音搜索的基础操作流程,能按步骤完成 “问题需求→选择交互方式→获取信息” 的完整过程,学会解决交互操作中的基础问题(如扫描识别失败调整角度)。
(三)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1.熟练运用平板或手机完成扫描识物(如用形色 APP 识别植物)、触屏截图 / 录屏、手写查询生僻字、语音搜索资料等操作,能独立通过合适的交互方式解决学习与生活中的简单信息需求。
2.尝试结合不同场景(如驾驶时用语音、输入生僻字用手写)创新选择交互方式,激发利用数字设备提升效率的兴趣,为后续复杂数字化任务(如制作植物观察报告)铺垫基础。
(四)信息社会责任
1.养成规范使用交互功能的习惯(如公共场合语音输入控制音量、扫描他人二维码前征得同意),维护良好的数字交互环境,不影响他人或侵犯隐私。
2.增强 “根据需求选工具” 的责任意识,主动向家人分享实用交互技巧(如教长辈用语音输入发消息),承担家庭层面的数字素养传播角色,推动技术合理应用。
二、教学重点
1.认识扫描、触屏、手写、语音四种常见人机交互方式,掌握其核心操作(如扫描对准主体、触屏双指缩放、手写输入生僻字、语音清晰指令),能独立通过交互获取有效信息。
2.理解不同交互方式的适用场景(如识别物体用扫描、输入生僻字用手写),能根据实际需求(如操作便捷性、场景限制)选择合适的交互方式,体会人机交互的实用价值。。
教学难点
1.建立 “场景需求→交互方式匹配” 的逻辑关联,理解 “没有最优交互方式,只有最适交互方式”(如安静图书馆不适合语音,需用手写或触屏),避免机械套用单一交互方式。
2.引导学生将交互操作与实际问题解决结合(如用扫描识物完成植物观察作业),而非单纯练习技术操作,真正实现 “用交互工具解决生活需求”,落实数字化应用能力。
教学准备
硬件:配备平板计算机或智能手机的信息科技教室(每人 1 台或 2 人 1 组)、多媒体展示设备(用于演示操作步骤)、实物康乃馨(或高清花朵图片)。
软件与资料:形色 APP(或拍照识花类软件)、讯飞输入法(支持手写)、浏览器(支持语音搜索)、讯飞星火 APP、学习任务单(含交互方式操作步骤、场景匹配练习)、微课视频(扫描识花科学原理)、场景图片(如驾驶、图书馆、输入生僻字等)。
五、教学策略
本节课以 “小夏植物园探索” 为情境主线,采用 “情境驱动→体验探究→应用迁移” 的教学逻辑,结合任务驱动、小组协作、实践操作的方法:
以 “小夏识别植物→查询生字→了解养护方法” 的连贯场景为线索,将扫描、触屏、手写、语音四种交互方式自然融入问题解决过程,降低认知门槛,让学生感知 “交互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 “操作体验→问题讨论→场景匹配” 系列任务:先让学生动手尝试每种交互方式(如用扫描识别康乃馨),再通过提问引导思考 “为什么用这种方式”“还有哪些场景能用”,最后通过连线题、拓展题迁移应用,实现 “做中学、思中学”。
针对操作难点(如滚动截屏、语音指令清晰化),采用 “教师演示 + 小组互助” 模式:教师先示范关键步骤,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指导,鼓励操作熟练的学生当 “小老师”,培养协作能力;通过微课补充扫描原理,满足不同学生的认知需求。
六、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激趣导入 1. 创设情境:展示 “小夏和爸爸逛植物园” 的图片,讲述 “小夏看到很多漂亮的花,却不知道名字,爸爸说可以用数字设备识别”,提问 “我们能帮小夏用数字设备认出这是什么花吗?” 2. 出示实物康乃馨(或高清图片),明确任务 “今天我们就用数字设备的交互功能,帮小夏解决植物园里的问题”,引出课题 “体验人机交互”。 1. 观看图片,倾听情境故事,代入 “帮助小夏” 的角色,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2. 观察康乃馨实物(或图片),思考 “怎么用数字设备识别”,初步感知 “交互工具能解决实际问题”,快速进入课堂主题。
【设计意图】 通过生活化情境,将 “人机交互” 与 “帮助小夏识花” 的具体需求结合,避免抽象讲解技术概念,让学生带着 “解决问题” 的目的学习,调动已有生活经验(如用过扫码、语音助手),为后续体验探究铺垫。
探索新知 —— 体验扫描交互 1. 演示引导:(1)打开形色 APP,说明 “扫描交互需要将识别主体对准设备镜头”,演示操作步骤:打开软件→对准康乃馨图片→等待识别→查看结果(香石竹);(2)强调关键细节:“双指缩放调整识别范围,让花朵在虚线框内更清晰”。 2. 学生操作: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平板 / 手机扫描花朵图片,完成识别,教师巡视指导(如帮助调整角度、解决软件打开问题)。 3. 讨论总结:(1)提问 “刚才我们用什么方式帮小夏认出了花?这种方式叫什么?”,引出 “扫描交互” 概念;(2)进一步提问 “你还用过哪些有扫描功能的设备?扫描给生活带来了什么方便?”,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举例(如扫码支付、快递扫码)。 4. 任务单填写:让学生在任务单 “扫描交互” 部分记录操作步骤和生活应用案例。 1. 观察演示:认真看教师操作,记住 “打开软件→对准识别→查看结果” 的步骤,关注 “双指缩放” 的细节。 2. 小组操作:两人一组,一人操作设备,一人观察指导,尝试扫描花朵图片,遇到识别失败(如角度不对)时,互相讨论调整,成功后记录结果 “香石竹”。 3. 交流分享:举手分享生活中的扫描应用(如 “妈妈用手机扫码付款”“超市用扫码枪扫商品”),理解 “扫描能快速获取信息”,填写任务单。
【设计意图】 通过 “演示→操作→讨论” 的流程,让学生先动手体验扫描交互的完整过程,再通过生活案例迁移,理解扫描交互的适用场景和价值,避免 “只练操作、不懂应用”;小组协作降低操作难度,照顾不同基础的学生。
探索新知 —— 体验触屏交互 1. 情境衔接:延续 “小夏识花” 情境,提问 “小夏看到‘香石竹就是康乃馨’,但‘馨’字笔画多,看不清楚,怎么用设备让字变大?”,引出 “触屏交互”。 2. 操作体验:(1)演示触屏缩放:打开花朵详情图片,用双指从中间向外滑动(放大)、向内捏合(缩小),说明 “这是触屏交互中最常用的缩放操作”;(2)拓展操作:演示滑动翻页、长按截屏,提问 “想把清晰的‘馨’字保存下来,怎么截屏?”,补充 “快捷开关截屏”(如下拉控制中心点击 “截屏”)和 “指关节手势截屏”。 3. 小组探究:组织学生尝试 “放大图片→截屏保存→滚动截屏长图”,鼓励小组内互相教操作方法,教师针对滚动截屏等难点进行个别指导。 4. 讨论迁移:(1)提问 “哪些设备有触屏功能?触屏用起来方便在哪里?”,引导学生举例(如手机、车载导航、自助取票机);(2)补充 “触屏交互直观、响应快,适合快速操作”,让学生填写任务单 “触屏交互” 部分。 1. 情境思考:结合 “看不清楚‘馨’字” 的问题,思考 “怎么让图片变大”,产生尝试触屏操作的兴趣。 2. 动手操作:跟随教师演示,练习双指缩放图片,尝试截屏保存 “馨” 字,小组内互相帮助:会滚动截屏的学生教不会的同学,记录操作步骤(如 “下拉控制中心找截屏按钮”)。 3. 交流分享:分享生活中的触屏设备(如 “我的电话手表是触屏的”“商场自助机可以触屏选商品”),理解 “触屏不用键盘,操作更直接”,填写任务单。
【设计意图】 以 “看清生字” 的具体需求引出触屏交互,让学生感知 “触屏是为了解决‘看清楚’的问题”;通过 “基础操作(缩放)→拓展操作(截屏)” 的递进,逐步提升技能;小组探究培养协作能力,同时让学生在教与学中深化理解。
探索新知 —— 体验手写交互 1. 问题驱动:延续情境 “小夏知道了‘馨’字的样子,想知道它怎么读、是什么意思,怎么用设备查询?如果不知道拼音,没法打字怎么办?”,引出 “手写交互”。 2. 操作示范:(1)打开浏览器搜索页面,切换输入法为 “手写模式”,演示手写 “馨” 字:在手写区域按笔画书写→选择正确文字→点击搜索→查看读音(xīn)和释义(散布很远的香气);(2)强调 “按正确笔画书写,方便设备识别”。 3. 自主实践:让学生独立尝试手写 “馨” 字并查询释义,鼓励遇到问题(如识别错误)时调整书写方式(如写得更工整),教师巡视指导。 4. 讨论总结:(1)提问 “什么时候用手写输入最合适?”,引导学生结合场景回答(如不认识字、生僻字);(2)让学生在任务单上记录手写交互的适用场景和操作心得。 1. 问题思考:面对 “不知道‘馨’字拼音” 的困境,思考 “除了打字还有什么输入方式”,理解手写交互的必要性。 2. 自主操作:打开手写输入法,尝试书写 “馨” 字,遇到识别失败时,调整笔画顺序或书写工整度,成功后记录 “xīn” 和 “散布香气” 的释义。 3. 交流分享:分享手写输入的使用场景(如 “我不会写‘饕餮’,用手写输入查的”),理解 “手写能解决‘不会拼音’的问题”,填写任务单。
【设计意图】 以 “查询生字读音” 的真实需求为切入点,让学生体会手写交互的不可替代性;自主实践中允许 “试错”(如识别失败),帮助学生掌握 “工整书写” 的关键技巧;讨论环节聚焦 “场景匹配”,落实 “根据需求选交互方式” 的目标。
探索新知 —— 体验语音交互 1. 情境延伸:“小夏知道了‘馨’字的读音,还想了解康乃馨的生活习性、怎么养护,怎么快速找到这些信息?除了手写输入,还有更方便的方式吗?”,引出 “语音交互”。 2. 操作演示:(1)打开浏览器语音搜索功能,按住传声器键,清晰说 “康乃馨的养护方法”,等待设备识别并显示搜索结果;(2)强调 “语音指令要清晰、简洁,避免杂音干扰”。 3. 小组实践: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语音搜索 “康乃馨的花语”“康乃馨名字的由来”,并记录关键信息(如 “花语是爱、尊敬”);同时尝试用讯飞星火 APP 与智能伙伴对话,获取更多信息。 4. 讨论迁移:(1)提问 “哪些场景适合用语音交互?语音交互有什么好处?”,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举例(如开车时用语音导航、手上有东西时用语音发消息);(2)补充 “语音交互解放双手,适合不方便打字的场景”,让学生填写任务单 “语音交互” 部分。 1. 情境思考:面对 “查询养护方法” 的需求,思考 “怎么不用手写快速输入”,理解语音交互的便捷性。 2. 小组实践:两人一组,一人说语音指令(如 “康乃馨的花语是什么”),一人记录搜索结果,尝试多次优化指令(如把 “怎么养康乃馨” 说得更简洁),用讯飞星火 APP 对话时,分享有趣的回答(如 “康乃馨名字由来的传说”)。 3. 交流分享:分享语音交互的使用场景(如 “妈妈做饭时用语音发微信”),理解 “语音能解放双手,适合忙碌时用”,填写任务单。
【设计意图】 通过 “查询养护方法” 的延伸需求,让学生感知语音交互 “快速、便捷” 的优势;小组实践中加入 “智能伙伴对话”,增加趣味性的同时拓展信息获取渠道;讨论环节聚焦 “场景适配”,帮助学生建立 “语音适合双手忙碌场景” 的认知。
应用提升 1. 场景匹配练习:出示连线题(左侧为需求:“这是什么花?”“这字读什么?”“想看细节”“查询量子科技”;右侧为交互方式:扫描、手写、触屏、语音),组织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核对,教师讲解易错点(如 “查询量子科技” 适合语音或手写,根据场景选择)。2. 拓展探究:提问 “除了扫描、触屏、手写、语音,还有哪些人机交互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如键盘输入、鼠标操作、动作交互(体感游戏)、眼神交互(残疾人辅助设备)),布置 “查阅资料了解体感交互” 的课后任务。3. 微课学习:播放 “扫描识花科学原理” 微课(简单讲解图像识别技术),帮助学生理解 “设备为什么能识别植物”,拓宽技术认知。 1. 场景匹配:独立完成连线题,小组内互相检查答案,讨论 “为什么‘看细节’用触屏”“‘查量子科技’可以用哪些方式”,明确 “需求不同,交互方式可多选”。2. 拓展思考:结合生活经验,分享知道的其他交互方式(如 “玩体感游戏用身体动作控制”),记录课后任务 “了解体感交互”。3. 微课学习:观看微课,初步理解 “扫描识花是设备对比图片库识别”,对交互背后的技术原理产生兴趣。
【设计意图】 通过场景匹配练习,直接检验学生 “根据需求选交互方式” 的能力,强化核心目标;拓展探究打开认知边界,让学生知道交互方式的多样性;微课补充技术原理,满足部分学生的深层认知需求,实现 “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归纳总结 知识梳理: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内容,用思维导图呈现核心要点:- 交互方式:扫描(识物)、触屏(缩放 / 截屏)、手写(生僻字)、语音(便捷输入);- 交互意义:为人服务,解决实际问题(识别、查询、看细节);- 选择原则:根据场景需求(如安静场景不用语音、不会拼音用手写)。 2. 分享收获:提问 “今天学会了什么?以后遇到‘想识别路边的树’‘不会写某个字’,会用什么交互方式?”,邀请 2-3 名学生分享,教师补充鼓励。 1. 知识回顾:跟随教师梳理思维导图,在脑海中串联 “四种交互方式→适用场景→选择原则”,标记自己掌握的重点(如 “我最熟练触屏操作”)和不足(如 “语音指令有时说不清楚”)。 2. 分享应用:结合具体场景分享做法(如 “想识别路边的树,用扫描交互”“不会写‘龘’字,用手写输入”),明确 “以后会根据需求选交互方式”。
【设计意图】 通过思维导图梳理知识,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框架,避免知识点零散;结合具体场景的分享,检验学生 “知识迁移” 能力,确保学生能将课堂所学应用到生活中,落实 “学以致用” 的目标。
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1. 知识与技能达成:学生是否能准确区分四种交互方式的适用场景?核心操作(如扫描对准、手写识别)的掌握率如何?可通过任务单完成情况、场景匹配练习正确率、课堂操作反馈分析。 2. 教学方法效果:“小夏植物园” 情境是否有效串联四种交互方式?小组协作在操作指导中是否发挥作用?是否有学生因设备差异(如不同品牌手机操作不同)未完成任务,需提前准备多品牌设备操作指南? 3. 能力迁移落实:学生是否能将 “根据需求选交互方式” 的逻辑应用到新场景(如 “查询英语单词” 选什么方式)?微课对技术原理的讲解是否过于复杂,需调整语言通俗度(如用 “设备对比图片库” 代替 “图像识别算法”)? 4. 改进方向:是否需增加 “交互方式对比” 环节(如 “手写和语音输入哪个更适合开车时用”),强化选择逻辑?是否需设计 “家庭实践任务”(如教家长用扫描识物),推动知识延伸到生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