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夯实基础:掌握反比例函数图象的画法,理解其“双曲线”的特征与性质,明确k的符号对图象位置的决定作用,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2、提升能力:通过观察、对比与分析不同图象,提升学生发现、提出、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数形结合进行逻辑推理与概括的能力。3、渗透思想:在“式与形”的探究循环中,深刻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并通过分类讨论案例,培养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维方法。4、积累经验:通过合作探究、操作验证等多种学习方式,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合作习惯。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反比例函数图象的画法及其核心性质(图象位置、增减性)。教学难点:理解“在每一象限内”这一增减性前提的重要性,避免跨象限比较大小;理解反比例函数图象与坐标轴“无限接近,永不相交”的极限思想。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温故引新1、情境导入:“我们学过,当矩形的面积固定为12时,它的长x和宽y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这是一个反比例函数。之前我们用表达式和表格来表示它,今天,我们要为它‘画像’,研究它的图象——‘双曲线’。”2、温故知新:“回忆一下,我们画一次函数y=kx+b图象的步骤是什么?那就是列表、描点、连线。那么,猜一猜,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会是一条直线吗?为什么?”引导学生初步猜想,激发认知冲突。(二)活动探究,构建新知活动一:绘制雏形——初识双曲线任务:在坐标纸上画出函数的图象。1、列表——引导科学选点:“为了使图象清晰、准确,我们应如何选取x的值?x的取值能任意吗?”(引导学生讨论得出:要对称、均匀、有代表性,并便于计算。)师生共议:共同确定x的取值:-6,-4,-3,-2,-1,1,2,3,4,6。学生独立计算并完成表格。2、描点——强调精准定位:教师巡视学生依据表格,在坐标纸上精准描点,重点关注学生对于负值点的描点情况,如点(-2,-3)是否在第三象限。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强调点的坐标与象限的一一对应关系。3、连线——揭示曲线特征:“请大家观察这些点的分布,它们有什么规律?(引导学生发现点成群地分布在第一和第三象限,且呈现出一种对称的趋势)。现在,请用一条光滑的曲线,顺势连接这些点。”形成概念:教师展示标准图象,并指出:“这样两支关于原点对称的曲线,我们称之为双曲线。它由分别位于第一、第三象限的两支组成。”活动二:对比归纳——洞察k的符号规律任务:小组合作,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的图像,并与对比。1、小组合作:学生分组完成绘图。讨论问题:两个函数的图象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图象可能与x轴或y轴相交吗?为什么?2、汇报交流与深度引导:(1)相同点:都是双曲线,都由两支曲线组成,都不与坐标轴相交。深究:“为什么永不相交?”引导学生从解析式分析:∵x≠0,∴图象与y轴无交点;∵k≠0,y≠0,∴图象与x轴无交点。结论:图象以坐标轴为渐近线。(2)不同点:的图象在一、三象限;的图象在二、四象限。教师提炼:“由此可见,决定反比例函数图象位置的关键是符号k!”活动三:细致观察——理解增减性内涵任务:观察、、的图象,探究其增减性。1、聚焦第一象限:“观察在第一象限的图象,当x的值逐渐增大时,对应的y值如何变化?”并引导学生从表格中找数据验证。2、聚焦第三象限:“再看第三象限,当x从-6增大到-1时,y值如何变化?”引导学生计算验证:y从-1减小到-6。形成初步结论:当k>0时,在每一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3、设置认知冲突,深化理解:“我有两个点A(-2,-3)和B(2,3),都在上。当x从-2增大到2,y从-3变到3,这不是增大了吗?这和我们的结论矛盾吗?”引发学生激烈讨论。教师点拨:“点A和点B在同一个象限内吗?我们的结论前提是什么?这是我们理解反比例函数增减性的关键,必须强调‘在每一象限内’这个前提。”活动四:几何探秘——发现“面积守恒”任务:在图象上任取几点,计算其与坐标轴围成的矩形面积。1、特殊点发现:“在点P(3,2)处,向x轴、y轴作垂线,得到矩形OAPB。这个矩形的长和宽是多少?面积呢?再换成其他点试试,矩形面积是多少?”2、提出猜想:“你发现了什么惊人的秘密?面积总是6!这个6,和我们函数中的哪个数有关系?与k的值有关。”3、验证与证明:“这究竟是巧合还是必然的规律?我们能否从解析式上证明它?”师生共证:设图象上任一点P坐标为(a,),则矩形的长和宽分别为|a|和||,所以面积S=|a|×||=|6|=6。得出结论:对于,其图象上任意一点与坐标轴围成的矩形面积恒为|k|。这是一个非常优美且重要的性质。(三)应用新知,分层演练1、基础巩固:(1)图象与象限判断:判断下列函数的图象分别位于哪几个象限?①;②(2)函数值大小比较:已知点A(x1,y1),B(x2,y2)在函数的图象上。①若0②若x1(3)“面积守恒”性质应用:已知点P(4,2)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①求k的值。②过点PP分别作x轴和y轴的垂线,求所得矩形的面积。2、能力提升:(1)图象与性质综合:已知反比例函数①它的图象位于哪几个象限?②若点M(a,b)在此图象上,且a>0,那么b______0(填“>”、“<”或“=”)。③若点N( 1,y1),Q(3,y2)都在此图象上,不通过计算,直接判断y1与y2的大小关系。(2)图象交点与数形结合: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与y=x+3的图象示意图。①观察图象,它们有几个交点?交点分别位于哪几个象限?②选择其中一个交点,通过解方程的方法验证其坐标。(3)实际应用与建模:一项工程,每天完成的工作量相同。如果每天派6人,需要10天完成。①写出施工人数x(人)与所需天数y(天)之间的函数关系式。②画出该函数图象的示意图。③如果要求5天内完成,那么每天至少需要派多少人施工?(四)课堂小结,反思升华“通过这节课的探索,你有哪些收获?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引导学生从知识(图象、性质)、方法(数形结合、从特殊到一般)、思想(分类讨论、函数模型)等多维度进行总结。教师用结构化的板书进行最后梳理,强化知识体系。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