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1 《一次函数的图像》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北师大版(2024)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3.1 《一次函数的图像》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北师大版(2024)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一次函数的图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夯实基础:通过列表、描点、连线的作图过程,让学生掌握函数图像的基本画法,理解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图像都是直线这一基本事实,构建函数图像的知识体系。
2、提升能力:在观察、比较不同函数图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k、b对图像的影响规律,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渗透思想:让学生在“由数想形、由形定数“的探究过程中,深刻体会数形结合思想的价值,培养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维方法。
4、积累经验: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软件验证等多种学习方式,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图像的画法及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k、b的几何意义及函数图像与实际问题的联系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建立图像概念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春游时坐摩天轮的情景吗?假如用h表示高度,t表示时间,那么h和t之间的函数关系除了用表达式、表格表示外,还能用什么方式直观呈现?”
在黑板上画出坐标系的草图,边画边说:“我们可以建立这样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用横轴表示时间t,纵轴表示高度h,把每一个时间点和对应的高度在坐标系中描出来,这些点组成的图形就是函数图像。”
接着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图像,我们一眼就能看出高度的变化趋势——什么时候在上升,什么时候在最高点,什么时候在下降。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次函数的图像有什么特征。”
(二)动手操作,探究正比例函数图像
第一环节:绘制y=2x图像
“我们从最简单的正比例函数开始,请大家在坐标纸上画出y=2x的图像。”
引导学生分三步进行:
(1)精心选点:“选点要有代表性,既要选x=0,也要选正数和负数,比如-3、-2、-1、0、1、2、3,这样才能全面反映图像特征。”
(2)准确描点:“描点时要细心,坐标要准确。比如当x=2时,y=4,这个点要描在(2,4)的位置。”
(3)谨慎连线:“观察这些点的位置,你们发现了什么?对,它们都在一条直线上!现在我们用直尺把这些点连起来。”
第二环节:对比研究不同k值的影响
“现在请大家在同一坐标系中再画出y=-3x的图像。画完后小组讨论:这两个图像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在学生讨论时,巡视指导,发现有的学生描点不够准确,及时提醒:“这个点的纵坐标应该是-6,你再仔细算算。”还有的学生连线不用直尺,强调:“函数图像必须是精确的直线,不能随手画。”
通过对比,引导学生总结规律:“看来,所有正比例函数图像都是过原点的直线。当k>0时,图像从左向右上升,像爬坡;当k<0时,图像从左向右下降,像下坡。”
(三)深化探究,理解一次函数图像
第一环节:发现平移规律
“现在我们来看一次函数y=2x+1。请大家先独立完成图像绘制,然后思考:这个图像与y=2x的图像有什么关系?”
学生画图后很快发现:“老师,这两条直线是平行的!““y=2x+1的图像相当于把y=2x的图像向上平移了1个单位。”
追问:“如果b是负数呢?比如y=2x-1会怎样?”学生通过作图验证了向下平移的规律。
第二环节:探究k、b的几何意义
四个小组分别研究:
第一组:y=3x+1和y=3x-2(平行关系)
第二组:y=-x+1和y=3x+1(与y轴交点相同)
第三组:y=4x-3(k值最大,上升最快)
第四组:y=-x+1(k为负,y随x增大而减小)
深入到小组进行指导:“你们组研究的这两个函数,图像有什么特点?k值相同意味着什么?b值不同又说明什么?”
第三环节:几何画板验证
“刚才我们都是通过手工作图得出结论,现在我们用几何画板来验证一下。”动态演示k值变化时直线的倾斜程度变化,b值变化时直线的上下平移。
学生们惊奇地发现:“原来k值越大,直线越陡!““b值就像调节器,控制着直线的上下位置。”
(四)分层练习,巩固提升
1、基础练习:
请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函数的图像,并观察它们之间的关系:
(1)y=x-1
(2)y=x+1
(3)y=x
(4)y=2x-2
(5)y=-x+3
观察与思考:
第1、2、3题的三条直线有什么位置关系?为什么?
第4题与其他直线相比,倾斜程度有什么不同?这说明了什么?
第5题的直线与其他直线相比,变化趋势有什么特点?
2、拓展应用:
(1)函数值比较:
当x从0开始逐渐增大时,函数y=2x+6和y=5x-2:
哪个函数值先超过10?哪个先超过20?
这说明了什么数学规律?
(2)实际问题解决:
一根蜡烛原长20厘米,每分钟燃烧掉2厘米:
写出剩余长度y(厘米)与燃烧时间x(分钟)的函数关系式
画出这个函数的图像
根据图像回答:8分钟后蜡烛还剩多长?蜡烛在哪一时刻完全燃尽?
(五)课堂总结,构建知识体系
引导学生自主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学生纷纷发言:“我知道了k决定直线的倾斜方向和程度,b决定直线与y轴的交点。”“我明白了为什么一次函数的图像都是直线。”“根据k、b的值想象出函数图像的大致位置了。”
最后我强调:“数学学习就是要善于从具体例子中发现一般规律。今天我们从几个具体的函数图像中发现了k、b的作用,这种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很有帮助。”
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