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5.14.2 当代主要疾病和预防年级 八年级 授课时间 1课时课题 第2节 当代主要疾病和预防教材分析 本课时选自北师大版 2024 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材 “第 5 单元 第 14 章 健康的生活方式” 第 2 节,是在学生学习 “健康及其条件”(生活习惯、环境影响)后的延伸应用课,聚焦 “非传染性疾病” 这一当代健康核心议题,构建 “疾病认知 - 危害分析 - 预防实践” 的完整认知链。 教材以 “当代主要疾病” 为核心,从 “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 三个维度展开。其中,心血管疾病部分衔接了此前 “血液循环系统”(动脉功能)的知识,通过 “动脉粥样硬化” 的病理过程,解释生活习惯与疾病的关联;癌症和糖尿病部分则结合遗传、环境、行为等多因素,体现 “疾病成因复杂性” 的科学观念。同时,教材突出 “预防导向”,每个疾病模块均配套具体生活建议(如合理饮食、运动、定期检查),并通过 “行为习惯判断”“疾病类型对比” 等活动,将抽象病理知识转化为可操作的健康行动,符合八年级学生 “从理论到实践” 的认知规律。此外,教材融入 “疾病低龄化”“公共卫生问题” 等社会议题,助力学生建立 “个人健康与社会公共卫生相关联” 的责任意识。教学目标 生命观念:通过分析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胰岛素作用异常)的病理过程,理解 “生活习惯影响人体生理功能”“疾病与人体结构功能失衡相关” 的生命观念。 科学思维:通过对比2种糖尿病的发病原因、治疗方法,培养归纳比较能力;通过推理 “高脂肪饮食→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 的逻辑链,提升基于证据分析问题的能力。 探究实践:参与 “行为习惯与心血管疾病风险” 的判断活动,掌握 “分类讨论、证据支持” 的探究方法;通过解读癌症预防建议,提高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能力。 态度责任:通过了解当代主要疾病的危害及趋势,树立 “早预防、早干预” 的健康意识;认同 “良好生活方式是疾病预防关键” 的理念,增强对自身及家人健康的责任担当。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心血管疾病的成因(动脉粥样硬化)及预防措施(运动、合理饮食、戒烟); 2.癌症的常见致病因素(环境、遗传、不良饮食)及预防方法; 3.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三多一少”)及 1 型、2 型糖尿病的区别。 【教学难点】 1.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冠心病、心肌梗死的病理逻辑(脂肪沉积→血管堵塞→心肌缺氧); 2.生活习惯(如吸烟、高糖饮食)与疾病发生的间接关联(如吸烟→血管损伤→心血管疾病);3.糖尿病中 “胰岛素异常” 与 “血糖升高” 的因果关系。教学过程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新课导入 1. 展示两组数据:① 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人数超 3 亿,且呈低龄化趋势;② 癌症已成为部分国家居民的首要死因。提问:“生活水平提高了,为什么这些非传染性疾病还在威胁我们的健康?我们该如何预防?”2.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猜想(如 “吃太多油腻食物”“缺乏运动”),随后总结:“今天我们就一起探究‘当代主要疾病和预防’,找到守护健康的方法。” 1. 观察数据,感受疾病危害,自由发言分享猜想;2. 明确本节课主题,产生 “了解疾病、学会预防” 的探究兴趣。新知探究 一、良好的生活方式可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 1. 心血管疾病的成因(动脉粥样硬化) (1)展示 “动脉正常” 与 “动脉粥样硬化” 对比图,讲解:“胆固醇等脂肪沉积在动脉壁,会使血管变窄、血流减少;若冠状动脉硬化,就会引发冠心病。”(2)播放 “心肌梗死” 科普动画,补充:“冠心病发作时,冠状动脉堵塞,心肌缺氧坏死,就是心肌梗死。” 2.生活习惯与心血管疾病风险 (1)呈现 “行为习惯判断表”(含吸烟、酗酒、运动、高糖饮食等),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判断哪些习惯能 “减少患病风险”(画 “√”)、哪些会 “增加风险”(画 “×”)。(2)汇总小组结果,讲解:“吸烟损伤血管内皮,高糖饮食导致脂肪堆积,而每天运动 20 分钟能促进血液循环,降低风险。” 3.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措施 (1)结合前面的分析,总结预防要点:① 多运动(每周至少 150 分钟中等强度运动);② 合理饮食(控糖、控动物脂肪);③ 不吸烟;④ 定期测血压。(2)提问:“为什么定期测血压能预防心血管疾病?” 1. 心血管疾病的成因(动脉粥样硬化) (1)观察图片,理解 “动脉粥样硬化” 的病理变化(血管壁增厚、管腔变窄);(2)观看动画,记录关键信息:“冠状动脉堵塞→心肌缺氧→心肌梗死”,建立 “结构异常→功能受损” 的认知。 2.生活习惯与心血管疾病风险 (1)小组合作完成表格,争论争议点(如 “‘适当吃高脂肪食物’是否可行”);(2)修正判断结果,明确 “戒烟、限酒、运动、控糖” 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关键习惯。 3.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措施 (1)记录预防措施,联系生活举例(如 “每天放学和爸爸一起跑步”“妈妈做饭时少放油”);(2)思考回答:“高血压会损伤血管,定期测量能及时发现问题,避免引发更严重的疾病。”【习题巩固】 1.下列生活习惯中,能有效减少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的是( B )A. 经常吃烧烤、喝含糖饮料B. 每天坚持 30 分钟慢跑,少吃动物内脏C. 为提神长期吸烟,偶尔酗酒D. 学习紧张时久坐不动,情绪暴躁 学生思考回答,加深理解。二、良好的生活方式可降低癌症发生的风险 1.癌症的致病因素 (1)展示 “癌症致病因素” 图文:① 环境因素(X 射线、紫外线、污染);② 遗传因素;③ 不良生活习惯(吸烟、烤焦食物)。讲解:“多数癌症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生活习惯可通过自身调整改善。”(2)提问:“为什么长期暴晒容易得皮肤癌?” 2.癌症的预防方法 (1)分点讲解预防措施:① 戒烟(避免烟草中的焦油、尼古丁);② 健康饮食(不吃腌烤、变质食物,少吃加工食品);③ 避暴晒、多通风(减少环境刺激);④ 运动与情绪调节(避免过度紧张);⑤ 定期检查(早发现、早治疗)。(2)展示 “烤焦食物与胃癌关联” 的研究数据,强化 “饮食预防” 的重要性。 3.癌症患者的健康心态 (1)播放 “癌症患者积极治疗” 的案例视频,讲解:“现代医学能有效治疗部分癌症,患者保持乐观心态、配合治疗,能提高康复概率。”(2)提问:“我们能为身边的癌症患者做些什么?” 1.癌症的致病因素 (1)记录三大致病因素,标记 “可调整的因素”(如吸烟、饮食);(2)回答问题:“紫外线会损伤皮肤细胞的遗传物质,增加细胞癌变的风险。” 2.癌症的预防方法 (1)圈画关键预防措施,举例说明(如 “奶奶喜欢吃腌菜,我要提醒她少吃”“每天饭后和家人散步,放松心情”);(2)分析数据,理解 “不良饮食与癌症的直接关联”,承诺 “不吃烤焦的肉类”。 3.癌症患者的健康心态 (1)观看视频,感受 “积极心态的重要性”,打破 “谈癌色变” 的误区;(2)讨论回答:“陪伴他们聊天、鼓励他们运动、分享正能量的故事。”【习题巩固】 1.下列不属于癌症预防措施的是( B )A. 每天坚持跳绳,避免过度疲劳B. 经常吃街边的烤串、腌菜C. 卧室每天开窗通风,避免长期暴晒D. 定期做体检,及时处理癌前病变 学生思考回答,加深理解。三、糖尿病不“甜蜜” 1.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 (1)展示 “糖尿病‘三多一少’症状” 图(多食、多饮、多尿、体重减轻),讲解:“胰岛素异常导致血糖无法被利用,身体只能消耗脂肪,从而出现这些症状。”(2)提问:“为什么糖尿病患者会‘多饮’?” 2.1 型与 2 型糖尿病的区别 (1)呈现对比表格(类型、发病时期、原因、治疗方法),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填写:- 1 型:青少年发病,胰岛素分泌不足,需注射胰岛素;- 2 型:成人多发,胰岛素敏感性低,需控饮食 + 运动。(2)补充:“近年来 2 型糖尿病也出现低龄化,与儿童高糖饮食、缺乏运动有关。” 3.糖尿病的预防与护理 (1)讲解预防要点:① 控制糖分摄入(少喝甜饮料、少吃甜点);② 规律运动(促进血糖利用);③ 定期监测血糖(早发现异常)。(2)展示 “糖尿病患者饮食食谱”(低 GI 食物为主),让学生了解 “科学饮食的具体做法”。 1.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 (1)记忆 “三多一少” 症状,联系生理知识理解:“血糖高→肾脏排出多余糖分→带走水分→多尿→口渴→多饮”;(2)回答问题:“多尿导致身体缺水,所以需要多喝水分补充。” 2.1 型与 2 型糖尿病的区别 (1)完成表格,明确两类糖尿病的核心差异(如 “1 型需打针,2 型可通过饮食控制”);(2)反思自身习惯(如 “我经常喝可乐,以后要换成白开水”),理解 “预防糖尿病需从青少年做起”。 3.糖尿病的预防与护理 (1)记录预防措施,制定 “个人控糖计划”(如 “每周只吃 1 次甜点,每天喝 1500ml 水”);(2)观察食谱,认识 “低 GI 食物”(如杂粮、蔬菜),学会选择健康食材。【习题巩固】 关于糖尿病的说法,正确的是( C )A. 1 型糖尿病主要发生在成人,可通过饮食控制治疗B. 糖尿病患者的典型症状是 “三多一少”,即多食、多饮、多睡、体重减轻C. 2 型糖尿病低龄化,与青少年高糖饮食、缺乏运动有关D. 糖尿病患者无需控制饮食,只需按时吃药即可 学生思考回答,加深理解。课堂小结 1.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核心内容:“我们学习了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三种主要疾病,谁能分点总结它们的预防关键?”2. 结合板书,梳理知识框架:① 心血管疾病:控脂肪、多运动、不吸烟;② 癌症:避腌烤、调情绪、定期查;③ 糖尿病:控糖分、常监测、分类型治疗;3. 强调:“这些疾病的预防都离不开良好的生活方式,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板书设计 第 2 节 当代主要疾病和预防 一、心血管疾病的预防 成因:脂肪沉积→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 / 心肌梗死 预防措施: 饮食:控糖分、控动物脂肪 行为:每天运动≥20min、不吸烟、不酗酒 监测:定期检查血压 二、癌症的预防 致病因素:环境(紫外线、污染)、遗传、不良习惯(吸烟、腌烤食物) 预防措施: 饮食:不吃变质 / 烤焦 / 加工食品,新鲜为主 行为:戒烟、避暴晒、多通风、运动减压 检查:定期体检,早发现早治疗 三、糖尿病的预防与治疗 典型症状:“三多一少”(多食、多饮、多尿、体重减轻) 类型对比: 类型发病时期原因治疗方法1 型青少年胰岛素分泌不足定时注射胰岛素2 型成人(低龄化)胰岛素敏感性低控饮食 + 运动预防:控糖分摄入、规律运动、定期监测血糖课后作业 1、心血管疾病患者逐年低龄化,不良的生活方式往往是心血管疾病的诱因。下列可以减少心血管疾病发生的生活方式是( D )。 A.高盐高糖,烧烤不断 B.吸烟喝酒,熬夜学习 C.精神紧张,经常焦虑 D.平衡膳食,锻炼身体 2、下列关于健康的生活方式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A.不可服用过期药物 B.吸烟不可能诱发肺癌 C.酗酒可能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D.遗精或月经来潮不会影响身体健康 3、癌症是当前致死率最高的病症之一,以下不属于预防癌症措施的是( D )。 A.加强体育锻炼 B.保持良好的心态 C.注意劳逸结合 D.经常吃街边的小吃 4、我国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居高不下,关于心血管疾病,以下观点错误的是( C )。 A.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有高血脂、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肌炎,脑血栓、脑出血等 B.高血压是引起其他一些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 C.偶尔的醉酒对心血管不会产生影响 D.心血管疾病会增加猝死的风险 5、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部分癌症等慢性疾病,已经成为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 A.中老年人饮食中长期缺铁容易导致骨质疏松症 B.糖尿病患者要注意控制糖类食物的摄入 C.食用加碘盐,可有效预防地方性甲状腺肿 D.长期酗酒或吸烟,会损伤心脏和血管,导致心血管疾病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 病理与生活结合,降低理解难度:通过 “动脉粥样硬化对比图”“糖尿病‘三多一少’实例” 等素材,将抽象病理转化为直观内容;结合 “爷爷吃肥肉患高血压”“同学喝甜饮料变胖” 等生活案例,让学生快速关联 “习惯与疾病”,课堂参与度高。 活动设计聚焦实践,强化预防意识:“行为习惯判断”“糖尿病食谱分析” 等活动,让学生在讨论中明确 “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避免了单纯说教;每个知识点后的习题巩固,及时检验学习效果,帮助学生夯实重点。 (二)不足 难点讲解深度不足:对 “胰岛素异常导致血糖升高”“吸烟损伤血管的具体机制” 讲解较浅,部分学生仍不理解 “为什么高糖饮食会引发糖尿病”;学生差异关注不够:小组讨论时,部分基础弱的学生参与度低,依赖他人结论;案例多样性不足:癌症预防部分仅侧重饮食,对 “环境污染物(如甲醛)与癌症” 的关联提及较少,知识覆盖面不够全面。 (三)改进方向 细化难点,借助工具辅助:针对 “胰岛素作用”,可播放动画展示 “正常血糖代谢” 与 “糖尿病代谢异常” 的对比;针对 “吸烟伤血管”,用简笔画呈现 “尼古丁→血管收缩→脂肪沉积” 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 分层任务,确保全员参与:设计 “小组任务单”,为不同学生分配角色(如 “记录员”“发言人”“质疑员”),并设置基础题(如 “列举 2 个癌症预防习惯”)和提升题(如 “对比 1 型与 2 型糖尿病的治疗差异”),兼顾不同水平学生; 补充案例,拓宽知识维度:增加 “装修甲醛与白血病”“PM2.5 与肺癌” 等案例,让学生认识到 “环境与癌症” 的关联,同时结合 “世界癌症日”“世界糖尿病日” 等节日,强化社会公共卫生意识。本教学设计紧扣 “预防为主” 的核心,通过生活案例、互动活动将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符合初中生物 “健康生活” 的教学目标,后续需进一步优化难点教学与学生参与度,提升教学实效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