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6.15.2 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第1课时年级 八年级 授课时间 1课时课题 第1节 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材分析 本课时选自北师大版 2024 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材 “第 6 单元 第 15 章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第 2 节,是在学生学习 “人的生殖和发育” 后,拓展到 “动物生殖发育” 的核心内容。教材以 “昆虫、两栖动物” 为代表性动物,从 “昆虫的变态发育(完全 / 不完全)”“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水的关系” 两个维度展开,既衔接了前期 “变态发育” 的基础概念,又为后续学习 “鸟类、哺乳动物生殖发育” 形成 “动物生殖发育多样性” 认知体系奠定基础。教材突出 “生命适应环境” 和 “生物与人类关系” 的观念:通过蝗虫、家蚕的发育过程对比,具象化 “完全变态” 与 “不完全变态” 的差异;结合青蛙生殖发育依赖水的特点,体现 “生物与环境的适应”;通过昆虫益害案例,建立 “合理利用生物资源” 的意识,符合八年级学生 “从具体动物到抽象规律” 的认知规律。教学目标 生命观念:通过分析昆虫(蝗虫、家蚕)和两栖动物(青蛙)的生殖发育过程,理解动物变态发育的多样性,建立 “生命发育适应环境” 的观念。科学思维:通过对比昆虫完全变态与不完全变态的差异、蝌蚪与成蛙的结构功能区别,培养归纳比较能力;通过推理外骨骼与蜕皮的关系、青蛙抱对与受精率的关联,提升逻辑分析能力。探究实践:参与 “蝗虫 / 家蚕发育模型构建”“青蛙生殖发育过程绘图” 等活动,掌握观察、建模、合作的探究方法,提高对动物发育过程的具象化理解能力。态度责任:通过了解昆虫与人类的益害关系,树立 “合理利用生物资源” 的意识;结合两栖动物发育依赖水的特点,增强 “保护水域环境” 的社会责任观念。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昆虫完全变态发育(家蚕)和不完全变态发育(蝗虫)的过程及特点;青蛙生殖发育的过程(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及 “离不开水” 的原因;昆虫与人类的益害关系。【教学难点】 区分昆虫完全变态与不完全变态的核心差异(蛹期的有无、幼虫 / 若虫与成虫的形态差异);理解两栖动物变态发育中 “形态结构(如鳃→肺)、生活环境(水→水陆)” 的适应性变化;解释昆虫外骨骼的作用与蜕皮现象的关联。教学过程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新课导入 展示 “毛毛虫” 与 “蝴蝶” 的对比图片,提问:“大家都知道丑丑的‘毛毛虫’能变成美丽的蝴蝶,那‘毛毛虫’是从哪里来的?它变成蝴蝶的过程中会经历哪些变化呢?”2.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猜想(如 “毛毛虫是蝴蝶下的卵变的”“可能会结茧”),随后总结:“不仅蝴蝶,很多动物的发育都会经历显著变化,今天我们就探究‘昆虫和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1.观察图片,回忆生活中见过的昆虫发育现象(如蚕结茧),自由发言表达猜想,如 “毛毛虫可能先变成蛹,再变成蝴蝶”“蝴蝶会产卵,卵孵化出毛毛虫”。2. 明确本节课主题,产生探究昆虫、两栖动物发育过程的兴趣。新知探究 一、昆虫的生殖和发育(绝大多数昆虫经历显著变态) 1. 昆虫的主要特征展示蝗虫、家蚕、蜜蜂的形态结构图,讲解:“昆虫是动物界中种类最多的类群,共同特征是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有 1 对触角、3 对足,一般有 2 对翅。” 提问:“观察结构图,你能指出蝗虫的头、胸、腹和触角、足的位置吗?”2. 蝗虫的不完全变态发育(1)展示蝗虫生活史标本(卵、若虫、成虫),组织学生观察并讨论:“蝗虫的生长发育经历了哪几个时期?成虫和若虫(跳蝻)在形态结构、生活习性上有什么差异?”(2)讲解:“蝗虫发育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若虫无翅或翅不完善、生殖器官未成熟,但形态习性与成虫相似,这种发育方式叫不完全变态,常见的还有蟋蟀、蜻蜓。”(3)补充 “外骨骼与蜕皮”:展示昆虫蜕皮图片,讲解 “外骨骼保护身体、防止水分蒸发,但不能随虫体生长而生长,所以若虫会蜕皮,虫龄 = 蜕皮次数 + 1”,提问:“蝗虫若虫蜕皮 5 次后成为成虫,它的虫龄如何计算?”3. 家蚕的完全变态发育(1)播放家蚕发育视频(卵→幼虫→蛹→成虫),提问:“家蚕的发育过程与蝗虫有什么不同?经历了哪几个时期?”(2)展示家蚕各发育时期实物或图片(卵、幼虫、蛹、成虫),讲解:“家蚕发育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幼虫(蚕)与成虫(蚕蛾)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差异显著,且有‘蛹期’,这种发育方式叫完全变态,常见的还有蝴蝶、蜜蜂、蚊。”(3)结合 “蚕吐丝结茧” 案例,提问:“家蚕在哪个发育时期吐丝?蚕丝对人类有什么用途?”4. 完全变态与不完全变态的对比呈现对比表格(发育过程、蛹期有无、幼虫 / 若虫与成虫差异),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表格,总结两者核心差异。5. 昆虫与人类的关系展示 “蜜蜂酿蜜、蚕产蚕丝、蜜蜂传粉”(有益)和 “蚊子传播疾病、蝗虫吃庄稼”(有害)的图片,提问:“我们应该如何利用有益昆虫、防治有害昆虫?” 昆虫的主要特征观察结构图,指出蝗虫的头(有触角)、胸(有 3 对足)、腹(后端),理解昆虫的共同特征,如 “蝗虫的 3 对足都长在胸部”。2. 蝗虫的不完全变态发育(1)观察标本,小组讨论后回答:“经历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成虫有翅,若虫无翅,成虫生殖器官成熟,若虫不成熟。”(2)倾听讲解,记录不完全变态的概念和代表昆虫。(3)观察蜕皮图片,理解外骨骼的作用,回答:“蜕皮 5 次,虫龄是 5+1=6 龄。”3. 家蚕的完全变态发育(1)观看视频,对比蝗虫发育,回答:“家蚕多了蛹期,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2)观察实物 / 图片,记录完全变态的概念和代表昆虫,区分幼虫与成虫的差异(如幼虫无翅、吃桑叶,成虫有翅、不吃东西)。(3)结合案例回答:“在幼虫期吐丝;蚕丝可以纺织衣物。”4. 完全变态与不完全变态的对比小组合作填写表格,总结:“完全变态有蛹期,幼虫与成虫差异大;不完全变态无蛹期,若虫与成虫差异小。”5. 昆虫与人类的关系观察图片,讨论后回答:“保护蜜蜂帮助传粉,养蚕获取蚕丝;防治蝗虫可喷洒环保农药,消灭蚊子可清理积水。”【习题巩固】 1. 下列关于昆虫发育的叙述,正确的是( C )A. 蝗虫的发育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B. 家蚕的幼虫与成虫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相似C. 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没有蛹期D. 昆虫蜕皮是因为外骨骼过于坚硬,影响运动 学生思考回答,加深理解。二、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生殖发育离不开水) 1. 青蛙的生殖行为(求偶与抱对)展示 “黄梅时节青蛙鸣叫” 的图片和音频,提问:“雄蛙为什么会鸣叫?” 再展示青蛙抱对图片,引导讨论:“雌雄蛙抱对有什么意义?”2. 青蛙的发育过程(1)展示青蛙发育过程图(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讲解:“青蛙生殖发育经过四个阶段,属于变态发育。受精卵在水中孵化成蝌蚪,蝌蚪靠卵黄提供营养,随后长出口、尾,用鳃呼吸。”(2)对比蝌蚪与成蛙的结构:呈现蝌蚪(有尾、用鳃呼吸、水生)和成蛙(无尾、用肺呼吸、水陆两栖)的特征表格,组织学生填写并讨论:“蝌蚪变成成蛙时,形态结构和生活环境发生了哪些适应性变化?”(3)补充:“蝌蚪先长后肢、再长前肢,尾逐渐消失,鳃退化、肺形成,最终发育为成蛙,整个过程必须在水中进行。”3. 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特点总结:“两栖动物(如青蛙、蟾蜍)的生殖发育特点是体外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水中结合)、有性生殖、变态发育,且生殖和幼体发育离不开水。” 提问:“为什么两栖动物大多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 青蛙的生殖行为倾听青蛙鸣叫音频,观察图片,结合讨论回答:“雄蛙鸣叫是为了吸引雌蛙(求偶);雌雄抱对能刺激生殖细胞同时排出,提高受精率。”2. 青蛙的发育过程(1)观察发育过程图,记录各阶段名称,理解 “变态发育” 的含义(幼体与成体差异显著)。(2)填写对比表格,小组讨论后回答:“形态上,尾消失、长出四肢;呼吸器官上,鳃变成肺;生活环境上,从水中到水陆两栖,这些变化适应了陆地生活。”(3)倾听补充,明确蝌蚪发育的顺序和水的重要性。3. 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特点记录生殖发育特点,结合 “幼体发育离不开水” 回答:“因为它们的生殖需要在水中完成,幼体(蝌蚪)也必须在水中生活,所以多生活在潮湿环境中。”【习题巩固】 1. 下列关于青蛙生殖发育的叙述,错误的是( C )A. 青蛙的生殖方式是有性生殖B. 青蛙的受精过程在水中进行(体外受精)C. 蝌蚪用肺呼吸,成蛙用鳃呼吸D. 青蛙的发育属于变态发育 学生思考回答,加深理解。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知识:“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昆虫和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谁能分别总结它们的核心特点?”结合学生回答,用板书总结:1. 昆虫:体内受精、有性生殖、变态发育(不完全变态:卵→若虫→成虫,无蛹期;完全变态:卵→幼虫→蛹→成虫,有蛹期),外骨骼需蜕皮。2. 两栖动物(青蛙):体外受精、有性生殖、变态发育(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生殖和幼体发育离不开水。板书设计 第 6 单元 第 15 章 第 2 节 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第 1 课时)一、昆虫的生殖和发育1. 昆虫特征:头、胸、腹三部分;1 对触角、3 对足、2 对翅2. 变态发育类型:- 不完全变态:卵→若虫→成虫(无蛹期,如蝗虫、蟋蟀)- 完全变态:卵→幼虫→蛹→成虫(有蛹期,如家蚕、蝴蝶)3. 外骨骼:作用(保护、防失水)→ 蜕皮(虫龄 = 蜕皮次数 + 1)4. 与人类关系:有益(蜜蜂传粉、蚕产丝);有害(蚊子传病、蝗虫毁庄稼)二、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以青蛙为例)1. 生殖行为:雄蛙鸣叫(求偶)、雌雄抱对(提高受精率)2. 发育过程: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变态发育)- 蝌蚪:水生、有尾、用鳃呼吸- 成蛙:水陆两栖、无尾、用肺呼吸(皮肤辅助)3. 特点:体外受精、有性生殖、生殖和幼体发育离不开水课后作业 1、蝴蝶是由“毛毛虫”变成的,“毛毛虫”与“蝴蝶”分别处于的阶段是( D )。 A.幼虫、卵 B.蛹、若虫 C.若虫、成虫 D.幼虫、成虫 2、悠文明史,漫漫丝绸路。家蚕与灿烂的丝绸文化紧密相连,它发育经过的时期依次是( C )。 A.卵→蛹→成虫 B.卵→若虫→成虫 C.卵→幼虫→蛹→成虫 D.卵→蛹→幼虫→成虫 3、益蝽是生物防治常用的昆虫,发育过程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下列昆虫中,与益蝽发育过程相同的是( B )。 A.蜜蜂 B.蟋蟀 C.蝴蝶 D.家蚕 4、江西大鲵是我国特有的、生活于江西境内的珍稀两栖动物,其受精方式和生殖方式分别是( D )。 A.体外受精、无性生殖 B.内受精、有性生殖 C.体内受精、无性生殖 D.体外受精、有性生殖 5、家蚕在发育过程吐丝作茧,能够吐丝的是哪个发育阶段( B )。 A.卵期 B.幼虫期 C.蛹期 D.成虫期教学反思 1. 成功之处:通过 “蝗虫标本观察”“家蚕发育视频”“青蛙发育图对比” 等直观素材,将抽象的 “变态发育” 具象化,有效突破 “完全变态与不完全变态的差异”“蝌蚪与成蛙的变化” 等难点;结合 “蚕吐丝”“蚊子传病” 等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到 “生物与人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符合八年级学生认知特点。2. 不足:对 “昆虫外骨骼与蜕皮的关系” 讲解不够深入,部分学生可能未理解 “蜕皮次数与虫龄的计算逻辑”;“两栖动物发育依赖水的生态意义” 拓展不足,学生未能联系 “水域污染对两栖动物的影响”;课堂互动以教师引导为主,学生自主探究(如自主设计昆虫发育模型)的机会较少。3. 改进方向:增加 “昆虫蜕皮模拟实验”(用硬纸壳做外骨骼,观察 “虫体” 生长与 “外骨骼” 的矛盾),让学生直观理解蜕皮原因;补充 “青蛙数量减少与水域污染” 的案例,引导学生讨论 “保护水域环境的重要性”,强化社会责任;设计 “小组合作构建蝗虫 / 家蚕发育模型” 活动(用彩纸制作各发育时期),提升自主探究和动手能力。本教学设计围绕 “昆虫、两栖动物生殖发育” 核心,注重知识与生活、环境的联系,通过分层讲解、直观演示和练习巩固,帮助学生掌握重难点,同时培养科学思维和环保意识,符合初中生物 “关注生命与环境” 的教学要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